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部智慧的「中國航天史」,年輕人為什麼要關注太空探索?

一部智慧的「中國航天史」,年輕人為什麼要關注太空探索?

編輯 | 李開聞

來源 |互聯網新聞網(ID:netxinwen)

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而就在這一天,有消息透露,中國計劃今年下半年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在世界《自然》雜誌列出的2018年值得期待的科技事件中,嫦娥四號任務排在備受全球關注的航天界大事件前列。經過近50年的航天探索和實踐,中國終於開始以「首次」身份搶跑。

回顧中國近50年的航天史,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發展史。因為航天、太空探索不僅僅是形象工程,更與一國的經濟、社會實力息息相關,走彎路、冒進,都容易遭遇挫折,甚至危及經濟、社會發展。前蘇聯與美國搞航天爭霸賽碰到的那些「坑」就是前車之鑒。

衛星上天比載人航天更「實際」,完成技術積累

梳理一下,人類航天探索有五個標誌性的成果,第一個是1957年蘇聯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二是1961年,蘇聯首先實現了載人航天;第三是1969年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留下的那個腳印,成為人類歷史上跨出的一大步;第四是1971年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空間站;第五是1981年美國研製出了第一架太空梭。

而第六個可能誕生在登月、火星計劃中。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共進行過120多次月球探測活動。有消息說,中國已經開始論證更長遠的月球探測與開發計劃,不排除在月球建立能源長期供給、自主運行、無人值守的月面基礎設施。這一消息的勁爆程度可想而知,因為自從1969年之後,美國載人登月成功過後,就沒有一個國家送人到月球上過。

慶幸的是,經過近50年的航天探索後,中國終於離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只不過能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跨過了太多的艱難險阻和陷阱。時間拉回到70年代,當時美蘇憋足了勁在載人航天領域大搞軍備競賽,中國起初也有相關的計劃,熟知的就是「714工程」和「曙光一號」,但最後經過反覆權衡考慮,當時經濟上也不富裕,最終被塵封。

當時,周恩來總理髮表了幾點看法,他認為,中國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做利於國家建設急需的衛星,而不是載人航天。

1970年4月24日,中國在第一個火箭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東方紅》歌曲也傳遍了全球,無數中國人奔走相告,歡呼雀躍。雖然比前蘇聯整整晚了13年,但中國第一次站摸到了航天大國的門,宣告了中國航天、空間探索大幕的開啟。

而後中國在「衛星回收技術」、「一箭多星」等方面持續獲得突破,其實回收是一件比發射難度很高的技術,對遙測、遙控技術要求苛刻。這是必須攻克的難關,道理很簡單,你都收不回來,有去無回,還有人做宇航員嗎?1981年,中國一枚火箭搭著3顆衛星上天了,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到底意義有多重大,可以簡單比喻一下,運載火箭與彈道導彈相輔相成,這等於可以裝多個彈頭了,軍事上的價值更是頗豐。

載人航天持續突破,放棄太空梭走飛船路線

有了在發射衛星上的技術積澱,10年前被擱置的中國載人航天項目再度重啟,當時恰好是863計劃開始實施。當然,話說回來,如果當時一意孤行,或許也可以實現,只不過經濟可能就被拖垮了。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了「處女旅行」。2001年到2002年,中國相繼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無人飛船。而最具標誌性符號意義的當屬「神州五號」,原因很多人都知道,這一次是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發射,16日返回,當時很多人記住了航天員楊利偉這個名字,從回收艙走出的那一刻,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淚目了,因為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但這一切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有很多故事。在重啟載人航天那一刻,圍繞著太空梭和宇宙飛船兩個選擇,航天界的專家有不同的意見。太空梭可以重複利用,代表了國際航天潮流,美國和歐洲搞的都是太空梭;當時,錢學森表示,載人航天不能做只做面子,要考慮社會發展、經濟性,應該先搞宇宙飛船。而後證明這一決策是多麼明智,因為美國現在早把太空梭放棄了,原因是什麼呢?維護成本太高了,飛一次就是幾十億美元。

之後,中國的載人航天一路突破,一直到前段時間討論的沸沸揚揚的「天宮一號」飛行器。「天宮一號」在2011年9月29日正式發射,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邁入了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天宮一號」是初級的空間站。隨後的幾年,中國不斷把人送往太空,在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交會對接技術上,越來越成熟了。你可能看到過科幻片里對接的場景,這一步有多偉大,可以想想未來的空間站戰略,那會是一個太空里的新大陸。

空間站和探月計劃,中國開始追上美國

中國航天戰略的第三步就是空間站的建設,這一點就更像科幻大片了。說直白點,空間站就是太空里存留的房子,「天宮一號」是空間站的原型模塊,旨在測試與其他航天器對接的技術。但當時也有一些其他的聲音:為什麼不搞一次載人登月呢,這樣就可以跟美國一較高低了。但經過權衡,最終決定集中在空間站上,短期不搞登月。這個決定很聰明,因為當時美國、俄羅斯的空間站建設都已經乏力,中國的「天宮二號」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未來可能會彎道超車。

直到今天,已經有消息透露,中國計劃2022年前後發射20噸級艙段組合的空間站。到2024年美國國際空間站退役時,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航天太空探索的一舉一動。

而這同樣是一個飽含智慧的決定。瑞士《新蘇黎世報》4月1日稱,2018年中國計划進行36次火箭發射任務,這將是中國太空歷史上的新紀錄。媒體還猜測,未來中國有兩個任務,一是空間站,二是火星、登月計劃。甚至美國出現了一種恐慌的聲音提醒,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月球上遲早會被先插上五星紅旗。

年輕人開始關注太空探索

不得不說,中國在太空探索上沒有出現過重大決策錯誤,相比,前蘇聯搞登月計劃,歐美玩太空梭,都是敗筆。

隨著中國空間站計劃和月球探測器計劃的加速,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太空探索的話題。當然,這也與國內近年來科幻題材熱潮有關。事實證明,科幻與科技並非沒有關聯,反而激發了人們對探索宇宙、外星文明的熱情,所有停留在想像層面的社會形態,大多運行在未來時空的高技術背景之下。太空旅行、火星計劃總有一天會投射到現實世界中來。

接下來的太空探索會是中國創造歷史和紀錄的一幕,年輕人對科技、科學、探索宇宙話題的興趣,恰恰是推動這一夢想實現的最大引擎。但對年輕人來說,他們現實中離太空、宇宙還有很大距離。怎麼辦呢?國內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給出了答案,在給騰訊QQ-X計劃第二季太空站寫過的一封信中談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我們的想像力。在各種人工智慧、人機大戰的今天,如果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對科學的想像力缺失了,那麼人類的壁壘就不存在了。所以,作為年輕人,要時刻對浩瀚的太空保持敬畏之心,要帶著永不熄滅的想像力,去探索未知世界。QQ-X正變成一道時空門,幫助年輕人從網上通往星辰大海。

劉慈欣嘴裡的QQ-X計劃為何許人也呢?其實是騰訊在2017年5月發起的QQ-X計劃的科學探索項目,這一項目旨在激勵年輕人敢想敢為、勇敢探索未知,通過招募潛力選手,遠赴世界上最神秘的目的地,藉助QQ所提供的酷炫科技、人工智慧、AR/VR技術,去探索未知世界。

據悉,最新的QQ-X計劃第二季招募行動已經結束,目標就是太空探索,徵集對太空充滿好奇與興趣,年滿18周歲的用戶。成功入選的「星際探索官」,將前往中國衛星發射基地零距離觀看火箭發射,去往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體驗,感受太空零重力和模擬駕駛的真實場景,同時還將遠赴美國NASA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參觀中性浮力實驗室,親手操作水下智能機器人,還有機會對話NASA宇航員。

過去的中國航天事業、宇宙探索大都離公眾很遠,雖然從發射衛星、載人航天到空間站、月球探測,一路走過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難以想像的成績,國人振奮,但很多感興趣的年輕人,近距離參與和接觸的並不多。特別是在前沿領域,根本沒有機會。騰訊的QQ-X計劃彌補了這一點,在科學教育、激發年輕人想像力和創新力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或許未來有一天,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功中,就可能來自於這群提前「嘗鮮」的年輕人。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想像以下,如果有機會脫離開地心引力,進入浩瀚宇宙,會做些什麼?如果真的有一台時光機,能夠通往任何時空,又會是怎樣的未來?因為這一天已經越來越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互聯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