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常道·道養老產業│養老行業必將細分市場 上門護理服務或第一個成熟
當前國家試行中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距離全面施行可能尚需10年之久,但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並不能被延遲。而且失能等級越深,所需的照護時間越長。
《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了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情況:當身體狀況從由輕度失能轉向重度失能時,調研老人中選擇8小時以上全面護理的比例從8%增加到了23%(見圖1)。
數據來源:《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需求並不總能得到滿足。該調研報告比較護理需求和當前正接受的服務(見圖2),發現除了「2小時以下」需求得到滿足外(115%可能表示,部分「不需要接受護理服務」的老人也接受了「2小時以下」的護理服務,或者有部分需要2小時以上護理服務的老人也僅能得到「2小時以下」的服務),更長時間的護理服務均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2~4小時」和「4~8小時」護理服務的老人,現實中只有約一半人得到了適當的服務。
數據來源:《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從未被滿足的護理方式上來看(圖3),傳統公辦的醫院和福利院作為養老體系的一部分仍然受到青睞。但對上門照護、專業機構養老和社區護理的需求缺口也甚為龐大。
數據來源:《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需求缺口的比例基本上反應了老人們對「理想」的養老方式的偏好。社區護理機構讓老人無須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並能享受專業的護理服務,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養老方式。但當前希望在社區護理機構內養老的老人只有12%能如願,需求缺口達到88%。老年公寓和養老院之類的專業護理機構的需求缺口達到71%,上門照護類的需求缺口也超過一半,為56%。
填補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是所有商業模式的起點。前述已知,這些養老服務尚未足夠商業化的癥結,是老人們的支付能力無法覆蓋養老機構運營這些養老服務和設施的成本。但我們認為隨著相關養老政策的陸續出台,以及行業的經驗積累,養老服務的某些領域已經開始具備商業化的可能。
以上門照護服務為例,上海當前試行中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老人們的失能程從輕度、中度到重度,每周分別可以獲得3小時、5小時和7小時的上門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臨床護理兩類)。按照每小時40元的照護費用,用於輕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的月支付限額分別為500元、840元和1200元,約佔上海2016年月平均工資的8.4%~20.2%。很明顯,這個照護時間是不能滿足失能老人的實際照護需求的。
橫向比較日本介護保險的照護強度,老人們接受的護理等級分為5等,分別從每日介護一次到每日介護五次,月度支付限額平均為16.58萬~35.83萬日元(具體數額隨地區分布略有調節),佔到了日本平均工資的48%~104%。以支付額度能夠購買的服務量來看,日本的長期介護保險對失能老人的照護強度大約為上海當前試行階段的5倍左右。
但對於商業養老機構來說,因為服務範圍集中在社區周邊,服務人員可以在單日內同時照料多個失能老人,單個老人的「服務採購量」不足並不是大問題。而且除了政府覆蓋的受保老人外,按照前述調研的支付意願,至少也有1/2~2/3不能享受護理保險的老人願意自費購買同等級的護理服務(考慮到調研報告公布的護理服務支付意願是全國平均值,按照可支配收入與支付意願的正向聯繫,不難預計上海地區願意為護理服務每月支付1200元的老人比例應該超過2/3)。
潛在購買照護服務的失能老人的規模基數的擴張進一步降低了商業機構的服務半徑,讓服務成本得以進一步壓縮,從而抹平成本與收益鴻溝,讓上門照護服務的商業模式可行。
參照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運營經驗,以勞務派遣為主的上門看護服務,超過85%的運營費用都用來支付人工成本。假定一個護理人員能每日照顧6個重度失能老人,每人服務1小時計,那麼按照前述1200元的月度支付意願,護理人員每周42小時的工作時間所得大約為6120元,高出2016年上海市平均工資約3%(更高出2015年上海「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平均工資一倍以上)。這證明在當前社會條件下,「上門照護服務」在商業上已經具備了可行性。
「上門照護服務」相當於社區內失能老人們囿於支付能力有限,而採用「分時租賃」的方法來聯合採購照護人員的服務。其可行的前提是,當前社會信息的可獲取成本已經極大地降低,讓養老機構能夠發掘足夠多的有類似需求的老人。這相當於將產品定價中的營銷成本完全砍掉,降級後的產品因為能惠及更廣泛的客戶,反而讓成本變得可負擔。
要進入並俘獲這個市場,養老機構最先應該做的,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這個行業長期和家政服務混為一談,原因是當前護理和家政服務的項目重合度高,而且兩類服務的效果是難以量化評價。最終的結果自然是進入門檻更低的家政服務全面侵入護理服務市場。但劣幣效應的後果是讓整體市場不斷萎縮。《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已經成為上門護理服務滿意度最低的原因之一(圖4,僅次於「費用過高」)。
數據來源:《2016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
養老機構為員工提供統一的、有公信力的資質培訓,並開發出標準化的護理服務,是維護行業聲譽,擴大護理市場的必要舉措。有志於在深耕於此的機構應儘早準備。
政策扶持、市場需求以及商業可行性已逐漸完備,養老機構不應再等待養老市場成熟的「發令槍響」才響應,畢竟待10年後政府開始施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行,其實對護理服務項目的採購必然是要以服務人員的護理資質為基礎的,屆時再行動可能已為時太晚。
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路,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來源:歐金森養老研究院
GIF
TAG:養老暉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