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第一個被殺的卻最不甘願受死!
| 讀史 |ID:dushi818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文:安靜的風 讀史開眼界 特約作家
120年前的狗年,1898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十三)下午三點半,此時天空灰暗,秋風瑟瑟,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弟、楊銳、康廣仁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示眾,這就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多年來一直被後人敬仰和傳頌的「戊戌六君子」真的都是支持變法的嗎?當然不是。
應該說,這裡面有倆個人是反對變法的,甚至是極力阻止戊戌變法的,但他們為什麼會被清政府捕獲殺頭呢?只能說他倆命運不濟。
譚嗣同
1865一1895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
在譚嗣同參與維新變法時,其父曾三次寫信令其退出,以免牽連家族,但譚嗣同三次回信拒絕了父親的要求,執意不肯,在六君子中,最有名的是譚嗣同,本來他是有機會逃走的,但他情願留下來,他要用自己的鮮血喚醒頑固的統治者和麻木的國人。
譚嗣同是第二個被殺的,當他的人頭落地的時候,圍觀的人群發出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無數的爛菜葉和臭雞蛋砸向他的人頭,人們嘴裡高喊著叛逆國賊的口號。
譚嗣同的死,高興的不僅僅是清政府的統治者,還有那些依然麻木依然頑固依然喚不醒的國人。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句詩至今讀來還會讓人熱血沸騰,豪氣衝天。
譚嗣同死時三十四歲。
可以說,在六個人當中,譚嗣同是唯一一個甘願為變法犧牲的人。
他的屍體由瀏陽會館的管理員劉鳳池收殮。
楊深秀
1849一1898年,字漪邨,本名毓秀,十二歲考中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後中進士,精通中西數學,如果不是因為變法而死,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數學家。
1897年,楊深秀被授山東道監察御史,他與康有為過往甚密,倆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時局,並組織保國會,積极參与變法。
變法失敗後被捕,他在獄中寫下:「絡線到頭終不悔,未知難復請長纓」的豪邁詩句。
楊深秀死後,他的屍體由其長子收殮。
楊深秀是第四個被殺,當他看到譚嗣同死後,人群爆發出的歡呼聲,不禁淚流兩行,心碎的緊閉雙目,由於脖子被繩索勒住難以發聲,他大搖其頭。
楊深秀就義時五十歲,是六個人中年齡最大的。
康廣仁
1867一1898年,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曾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在辦《知新報》時,也曾鼓吹維新變法,但當康有為真的變法了,他卻極力的勸阻。他認為,慈禧手中大權在握,皇帝手裡連個大頭兵都沒有,光用嘴皮子變法是沒用的,註定要失敗。
應該說,他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康有為當然不會聽他的。變法失敗後,康有為跑的時候來不及通知他,他被清政府收捕。
慈禧恨透了康有為,兄賬弟還,拿康廣仁還康有為的債,康廣仁大呼冤枉,向慈禧申訴表忠心,大罵康有為害了他,但慈禧卻不為所動,把他第一個推上了斷頭台。
康廣仁死後暴屍兩日,後為廣仁善堂為之收殮,葬於荒野。
康廣仁死時三十二歲,
他是冤死的。
林旭
1849一1898年,福建侯官人,1893年中舉,尤善詩詞。林旭很仰慕康有為,拜康有為為師,在和康有為的接觸中,深受其影響,抱著一腔熱血去救國的理想考與了變法運動。
當時林旭被光緒賞四品卿銜,在軍機處章京行走,在變法前夕,把光緒帝的秘詔帶給康有為,商量著用什麼辦法把光緒帝拯救出來,使其變法能大功告成。
辦法還沒商量出來,慈禧的手就伸過來了。
被捕後,林旭情緒很穩定,他深知必有一死,所以表現得非常冷靜。
由於林旭是封疆大吏沈保禎的孫女婿,受到多方照顧,允許穿官服受刑,林旭是第三個被殺。
死後其屍體由其叔父進京收殮。
死時二十四歲,是六人中年齡最小的。
楊銳
1857一1898年,字叔嶠,舉人出身,四川綿竹人,出身於書香門弟。
楊銳本無意參與變法,他是張之洞安插在朝廷的卧底,也是張之洞的親信心腹,說白了就是給張之洞傳遞一些京城中的一些消息,以便張之洞隨時調整自己對朝廷的態度和策略。
經張之洞授意,才極不情願的被捲入其中,當他發現變法不可能成功時,便及時抽身,可惜他還是被捕了。
被捕時他大呼冤枉,我當差才五日,怎麼會參與變法,我還沒有上過一道奏摺,沒給皇上出過一個主意,我是忠心的。
楊銳臨死時曾哀嘆:我糊裡糊塗的死,真是死不暝目啊。
楊銳是第五個被殺的,
死時四十二歲。
他和康有仁一樣,死的極不情願。
劉光弟
1859一1895年,福建武平人,六個人中他是家中最貧困的,少時勤學苦讀,光緒九年進士,被授於刑部候補主事。
劉光弟為人正直忠厚,與譚嗣同交好,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過朝中一些人對康有為的打壓,被捕時神色自如不卑不亢,受刑時打死都不脆,也是一條錚錚鐵骨的好漢。
劉光弟是最後被殺的,死時四十歲。
楊銳和劉光弟的屍體是由李徵庸和御史喬樹楠代為收殮。
從1898年6月21日開始,到9月21日止,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至此結朿。
※拍證件照時用舌頭頂住上顎,你會發現太神奇了!
※70、80後的小時候,有你的影子沒有?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