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42期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第542期

今日練習

高某某,女,48歲,1980年5月診。心悸、心胸不舒數月,經中西藥治療罔效。今見心悸、心胸憋悶,自汗出、動則甚,易疲乏,時寒時熱,顏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脈沉細而弦,肢微冷。(章繼才醫案)

處方:____。

水煎服。2劑後癥狀大減,6劑心胸舒暢,汗出止,寒熱除。宗前方為丸鞏固療效。三月後訪,諸證已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桂枝加芍藥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林某某,男,52歲,1994年4月18日就診。大便下利達一年之久,先後用多種抗菌素,收效不大。每日腹瀉3~6次,呈水樣便,並挾有少量膿血,伴有里急後重,腹部有壓痛,以左下腹為甚,畏寒,發熱(37.5℃左右)舌紅,苔白,脈沉弦。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及少量吞噬細胞。西醫診為「慢性菌痢」。

辨證:脾臟氣血凝滯,木郁土中所致。治法:調脾家陰陽,疏通氣血,並於土中伐木。

處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12枚。

服湯2劑,下利次數顯著減少,腹中頗覺輕鬆。3劑後則大便基本成形,少腹之里急消失,服至4劑則諸症霍然而瘳。

按語

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氣血不調。腹瀉而痛,里急後重,痛則不通,為脾家氣滯血瘀之象。脾為土,肝屬木,脾家氣血不利,而使肝木之氣不達,故其脈見沉弦。又因久利傷陰,氣血郁滯,脾陰不和,故見舌紅。治用桂枝加芍藥湯以調和脾胃,疏通氣血,益脾陰,平肝急,兼能疏泄肝木。本方用於太陰病之下利、腹痛,別具一格,正如李東垣所說:「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炒法也。」臨床運用本方時,如能抓住脾胃不和,氣血不利和肝木乘土三個環節,則用之不殆,歷驗不爽。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貫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按《金匱》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古方選注》:桂枝加芍藥湯,此用陰和陽法也,其妙即以太陽之方,求治太陰之病。腹滿時痛,陰道虛也,將芍藥一味倍加三兩,佐以甘草,酸甘相輔,恰合太陰之主葯;且倍加芍藥,又能監桂枝深入陰分,升舉其陽,辟太陽陷入太陰之邪。復有姜、棗為之調和,則太陽之陽邪,不留滯於太陰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麻黃
胃下垂醫案530期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