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一個女囚,也許永遠是秘密:漢宣帝的恩義故事
昨天說到劉病已歷經艱辛,終於從默默無聞的宗室子變成了漢宣帝,今天繼續說後面的故事。
漢宣帝出人意料地、當然也出乎自己意料地當上了皇帝。那麼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劉病已的名字可以用漢宣帝來替代了。
後來的史學家對漢宣帝的評價相當高。他既精明又有寬仁之心,因此有真正的明君風範。他在位期間,對官員賞罰分明,讓百姓安居樂業——這一點很像漢文帝;他對外又強硬有力,馴服了匈奴——這一點又像漢武帝。因此,後人認為他是王道與霸道並行,很好地把握了安邦定國的分寸。
漢宣帝的功績,可以從一個歷史結局來看:如今的新疆及其以西廣大地區,是從漢宣帝時期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理的。在此之前,自漢武帝以來,只是在局部地區派兵駐守,主要目的除了聯絡西域各屬國防範匈奴外,也就是保護商旅和絲綢之路而已。
漢宣帝對百姓的寬仁,或許源於他自己的早年遭遇。舉一個寬仁的事例:他把兼并土地的豪強們遷徙到漢昭帝的平陵和為自己修建的杜陵附近,表面上看是給這些豪強們以很高的榮譽——遷居帝陵是漢朝的一個榮譽政策,實際目的是把這些土豪兼并的土地收歸國有,再分配給無地的百姓。
這兩個事例都是從國家政治、軍事的高度來看待的。其實從生活細節上看,漢宣帝也很有人情味。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做故劍情深,就反映出漢宣帝的情義。
宣帝即位後,需要立一位皇后。霍光有私心,想讓宣帝娶自己的小女兒並立為皇后。面對壓力,宣帝展現了他成為一代明君的智慧。他下了一個詔書,說自己曾經有一把舊劍,如今遺失不見,希望有人能夠把它找回來。於是,人人都知道宣帝有情有義、不忘舊恩,霍光只好同意立許平君為皇后。
在這一段時期,丙吉在幹嘛呢?其實丙吉與宣帝常常見面,因為他不斷地得到重用。先是宣帝立了太子,請丙吉任太子太傅,就是給太子當老師。不多久,丙吉又升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繼大將軍、丞相之後的另一位國家重臣。不過,宣帝對丙吉委以重任,並不是因為對丙吉的感激,宣帝始終不知道丙吉此前對自己的恩情。丙吉被重用,自然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宣帝在位六年後,把持朝政的霍光病逝,宣帝從此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征程。他除了與朝廷重臣商議大政方針,還親自審理一些具體政事。這時,宣帝聽說了一件事。
掖廷中有一位低賤的宮婢,她讓自己的丈夫上書,稱自己曾經照看過幼時的宣帝。宣帝下令讓掖廷的主管官員掖廷令審理此事。宮婢向掖廷令訴說了自己照顧劉病已的往事,並稱丙吉知道所有這些事。掖廷令把宮婢帶到丙吉面前對質,丙吉說:你是照顧過皇曾孫,可是你也曾因為對皇曾孫不細心而被懲罰過,而另外兩人在照顧曾皇孫的事情上比你更有功勞。
掖廷令將情況上報宣帝,宣帝召來丙吉親自詢問。於是所有的往事一一呈現在宣帝面前,宣帝才知道丙吉對自己的那些恩情,而幾乎天天都要見面的丙吉,卻從來沒有跟自己說過這些事。
可想而知,宣帝有多麼感動,不僅感恩,也感動於丙吉的人品。宣帝要給丙吉封侯。可是丙吉說,自己不能憑空接受封爵,因此拒不接受。來往多回,宣帝最後說:丙君您要是不接受,就是讓朕陷於不義的境地了。宣帝最終讓丙吉接受了封爵。當然,已經過世的兩位女囚的家人,以及陳述自己功勞的那位老宮婢,也得到了獎賞。
過了幾年,宣帝又讓丙吉擔任了丞相。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不是簡單的個人感情,作為有見識、有作為的皇帝,宣帝不會讓一個對自己有恩的庸才擔任國家要職的。事實上,宣帝時期幾乎所有的朝廷重臣都是德才兼備。宣帝後來把本朝一些有名的文臣武將繪了畫像,存放在麒麟閣,名為麒麟閣十一功臣,從中可以看出那個時期的用人風尚。
丙吉擔任丞相後,一改以往歷任丞相嚴苛的管理風格,寬以待人,深受官民愛戴,後世把他看作賢相,他自然也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任相四年後,丙吉病重,宣帝親自到家中看望,並請丙吉推薦繼任人選。這是宣帝對丙吉人品的高度信任。而丙吉推薦的幾位官員,後來也都成為正直有為的丞相和重臣。
丙吉在宣帝幼年落難時,憑著樸素的憐憫和道義之心給予關懷,並始終不圖回報;宣帝知恩圖報,同時又有知人之明,使個人的感情變成對國家的利益。這種恩義故事,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典範。
文化是需要進步的。以往的傳統,未必全部適合於今天。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應當放在那個時候的背景下看待。如果要評價它,不應當簡單地與當今的思想觀念作對照,然後妄自菲薄,而應當首先與那個時期的歷史作橫向比較。在西漢的二百多年歷史中,除了有些時期朝廷高層針對官員階層的一些政治迫害和為了邊界安寧的對外用兵,中國的平民階層長期享受著國家安定、生活安寧的幸福生活。而此時的西方世界,正在重複著用武力大分裂、大統一、大戰爭、大死亡的遊戲。就文化而言,道義與仁愛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信仰,而同時期以天主教為代表的西方宗教的愚昧與殘暴,不僅禁錮了精英階層的思想,還深深地迫害了大量的平民百姓。
當然,這些都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位中華聖母:後代不是王侯就是皇后,更有一外孫皇帝再造華夏!
※穿越甜寵文推薦:此生唯有她一人足矣,天荒地老非她不娶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