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能言善辯的淳于髡

歷史故事——能言善辯的淳于髡

原標題:歷史故事——能言善辯的淳于髡


淳于髡(kun)(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贅婿」則源自於春秋時齊國的風俗。當時齊國風俗認為,家中的長女不能出嫁,要在家裡主持祭祀,否則不利於家運。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長女,被稱作「巫兒」,巫兒要結婚,只好招婿入門,於是就有了「贅婿」。這種風俗在齊地由來已久,一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如果不是經濟貧困,無力娶妻,一般人是不會入贅的。淳于髡身為贅婿,更可以確定他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了。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隱語」,就是富於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因此,司馬遷把他的事迹寫入了《滑稽列傳》之中。



公元前357年,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並侵,國人不治」(《田完世家》),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並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佔齊國的土地。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興,在後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後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裡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麼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鄉裡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裡最歡快,能喝一石。」



最後,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滑稽列傳》)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裡,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復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

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借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饑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饑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楚王說:「好,齊王有像這樣講究忠信的人!」用厚禮賞賜淳于髡,(所賜的)財物比有天鵝奉獻還加一倍。



齊宣王即位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洼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見《戰國策~齊策》。後用「物以類聚」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壞人之間臭味相投,互相勾結在一起。


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353年4月22日,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
歷史故事——吳王滅楚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