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中,為你煲碗靜心湯
俗話說「身居鬧市,一塵不染」,意思是,雖然居住在熱鬧、繁華的城市中,但心裡卻很寧靜、不受影響。有人認為,在21世紀的喧鬧都市裡,只有離開滾滾紅塵,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但其實並不需要這樣。
從文化上來講,西方文化主導的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便捷,但僅依賴於西方文化,不一定可以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我認為,西方文化更注重分析物質,東方文化更注重分析內心;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科技知識,東方文化的優勢在於人文道德。現在有些人要麼一味地追求內心境界,排斥一切科技進步,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要麼一味地探求科技知識,對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道德、人文、倫理等不屑一顧。這兩種態度都很極端。
我們應該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但也不能忽視主觀意識的重要性,因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客觀、理性並不能解決問題,快樂的感受更依賴於內心。
哲學家羅素曾在1920年來中國講學,之後寫了一本《中國問題》。書中介紹了不同的文化以及信仰,其中他特別推崇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這是世界的希望。他建議中國人,如果去西方學習,只學西方的技術知識就可以,不要染上西方機械主義的人生觀,要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
湯因比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他跟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紀》這本書中講過,未來社會可能比較浮躁,原因恰恰就是一味信奉西方文化。他在對比了東西方文化之後說,儒教的人道主義以及佛教與儒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本來中國擁有這兩種文化,一脈相傳,但很多人卻將它丟棄了。池田大作問湯因比:「如果可以選擇,你想出生在什麼國家?」他說:「想出生在1世紀佛教已經傳入的中國。」這個回答值得我們深思。
科學發展與內心寧靜都很重要。如果只強調科學發展,忽視內心的寧靜,恐怕生活質量不會很好。很多科學家都為科學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在面對內心痛苦、家庭和合等問題時卻束手無策。
科學主要分析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所接觸的現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討的,主要是第七意識和第八意識,也就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是更深層的內心活動。而研究這些意識,需要修證,需要內心的穩定和寧靜。因此,我希望科學家不但要認識外在世界的規律,同時也要認識內心的本來面目,因為內心對我們的作用,遠遠超過外在世界。
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年輕人,他對未來生活有一定的追求,羅列出了愛情、健康、智慧、才華、財富、權力、名聲等等。他把這些內容拿給導師看,導師稱讚他的目標很明確,但同時告訴他,裡面還缺少一樣至關重要的東西。什麼呢?導師拿出一支紅筆,把年輕人所列的內容全部劃掉,然後寫上「寧靜的心」。
我們很多人也像這個年輕人一樣,追求著愛情、健康、智慧、才華、財富……可如果沒有一顆寧靜的心,會幸福嗎?希望大家認真思考。
恭錄於:索達吉堪布
《喧囂中的寧靜之道——中國科技大學演講》
若向外走,你會做夢;
若向內走,你會覺悟。
歡迎加入佛學會,
開啟生命的覺醒之旅!
桂林本地學員報名鏈接
TAG:桂林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