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邵陽歷史上著名的先賢、詩人胡曾

邵陽歷史上著名的先賢、詩人胡曾

邵陽縣長陽鋪鎮有個名叫秋田的小山村。這裡,群山環抱,松竹茂密,一條小溪從村前緩緩流過,風景十分秀麗迷人。其實很久以前,這裡並不叫秋田村,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一一竹山灣。唐朝的時候,這裡出了一個邵陽歷史上著名的先賢、詩人胡曾。因為胡曾字靜軒,又號秋田先生,所以後來人們就把竹山灣改名叫做秋田村。竹山灣在唐朝的時候,屬江南道邵州(今邵陽市) 城西,距邵州城不過二十公里。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胡曾的父親胡安命,看中了這裡的山水,從邵州城東佘湖山搬遷到這裡辟廬而居,安家落戶。大約在唐文宗開成四年(839 年) 的時候,胡曾,這位以寫詠史詩著稱的詩人,就呱呱墜地於竹山灣的一個叫蓋井石的小院落里。晚來得子,胡安命夫婦自然對年幼的胡曾倍加寵愛,並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長大後能光耀門庭。

胡曾從小就聰明好學,讀書非常刻苦用功,少年時即能詩善文,在鄉里很有名氣。《唐才子傳》稱讚胡曾「天分高爽,氣度不凡」,《寶慶府志》說他「少負才譽,文藻煜然」。胡曾為人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視人間富貴,亦悠悠」。周圍的讀書人都非常喜歡和讚賞他的文章和才氣,都願意和他交朋友。青年時代的胡曾,「遨遊四方,馬跡窮歲月」,使他長期目睹了晚唐時期農村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因而非常關心下層勞動人民的疾苦。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胡曾表現出了相當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利用詠史詩這種文學形式,借古諷今,警告和規勸統治者們以史為鑒,不要荒淫無道,樂極生悲。他對統治者的腐敗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對老百姓的苦難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唐懿宗咸通年間,胡曾赴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考了多次都未能考中。胡曾對此心中很是不平,憤然而作《下第》詩,以寄發感慨。詩云: 「翰苑何時休嫁女,文昌早晚罷生兒。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從此以後,胡曾閑居長安,經常和一些朋友互相往來,詩酒唱和,「所在必公卿館穀,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充分展現了他好交遊但又剛正不阿的人品和文品。這樣,使他一方面結識了一些文人和官場上的朋友,另一方面也使他有機會對封建社會官場上的黑暗內幕以更深一步的了解。雖然他未能進人官場,窮困潦倒,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詠史詩和他的文名在社會上的影響卻越來越大,長安城裡知道胡曾的人也越來越多。後來,他好不容易終於考中了進士。咸通十二年(871年),有一個叫路岩的朝廷重臣被派往四川去擔任劍南節度使,他很看重胡曾的文章,便邀請胡曾去做他的幕僚。多年懷才不遇的胡曾,突然得到這樣一個能施展才華的機會,心裡非常高興,他躊躇滿志,立即打點行裝,從長安奔赴成都。在路岩的節度使衙門,胡曾受命為掌書記。胡曾給路岩當幕僚的時間不長,但功績卓著。其時,西南夷族小國經常侵擾唐王朝的蜀地邊境,使鎮守蜀地的歷任地方官都無法對付,頗感頭疼。胡曾到蜀地後,僅用一紙大氣磅礴的檄文,便勸諭西山八國來朝,從而使胡曾聞名退邇,這對他後來的經歷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跨小從曾隨後不久路岩被害,高駢接替路岩擔任劍南節度使,他也十分仰重胡曾的人品和才氣,又召胡曾為菲府從事、掌書記。高駢很器重胡曾,經常讓他參預機要。胡曾擔任高駢的幕僚以後,凡創南節度使衙門的所有奏摺和公文,都出自胡曾的手筆。晚唐的時候,我國西南邊陲的南語是個非常驟悍的民族,南記國王制據今雲南一帶,不斷侵犯強擾西蜀邊境,使蜀地邊民和南邊的少數民族百姓都不堪戰禍,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胡曾剛到高駢任所的時候,正碰上當時的南詔王驃信興兵進犯雋州(今四川西昌)、雅州(今四川雅安市),並派人以木夾書送到高駢任所,向高駢下戰表。書信中,驃信態度十分傲慢,向高駢提出「欲借錦江飲馬」的狂言,企圖攻佔蜀地,進窺中原,氣焰十分囂張。由於連年混戰,雙方已經民不聊生,如果重開戰端,人民又將卷人戰爭的苦難深淵。為了制止這場戰爭,以保邊境安寧,使蜀地人民和南詔少數民族重修和好,高駢和胡曾經過再三權衡,決定由胡曾起草一篇牒文回復南詔王驃信,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答南詔牒》。牒文對南詔王的無理要求和狂妄氣焰,進行了義正辭嚴的勸誠和駁斥,並以「眾星拱北辰,百穀趨東海,天地尚不能違,而況人乎」的比喻,來說明唐王朝中央集權的強大和多民族團結統一的合理性與必然性。牒文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威之以兵,字字鏗鏘,情真意切。胡曾的牒文一出,高駢大兵隨發。南詔王驃信讀了胡曾的這篇牒文以後,既對牒文中所說的道理心悅誠服,又為牒文中的凜然正氣和唐王朝的強大軍威所懾服,再也不敢造次,馬上派出使者,並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唐王朝作為人質,請求罷兵和好。就此兵不血刃,使南詔王誠心歸服。從這以後,南詔和唐王朝再也沒有發生戰事,邊境的人民相互友好,安居樂業。胡曾的《答南詔牒》一紙退兵,在歷史上無論是兵家還是文人,都引為美談。同時,《答南詔牒》又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力作,它不僅使胡曾贏得了很高的政治聲譽,而且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胡曾自己也把《答南詔牒》看成是得意之作,他在起草牒文的同時,還即興寫了一首《草檄答南蠻有詠》。詩云:「辭天出塞陣雲空,霞卷霞開萬里通。親受虎符安宇宙,誓將龍劍定英雄。殘霜敢冒高秋日,秋葉爭禁大段風。為報南蠻須屏跡,不同蜀將武侯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民族自尊感和撫國安邊的壯志豪情。

胡曾在高駢幕府從事大約有6年時間。以後,高駢調任荊南節度使,漸有異志,不聽朝廷調遣。他的幕客呂用等人秘密為他策劃謀反的事,高駢對呂用之輩也越來越信任,於是胡曾決然辭去了幕府之職,離開了高駢。不久,高駢被朝廷免職。

胡曾離開高駢以後,又一度出任延唐縣(今寧遠縣) 縣令。在擔任延唐縣令期間,他編著了介紹湘南九嶷山地情的書《九嶷圖經》。又經奏請朝廷後,在玉寶山下修建了一座舜祠,這對於今天研究九嶷山和舜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美碼高同胡曾一生寫了很多文章和詩,《新唐書.藝文志》錄其《安定集》10 卷,已佚。另有《九蜒圖經》和《詠史詩》3卷。胡曾的詩多雜詠史事,「皆題古君臣爭戰,興廢塵跡」。他寫詩主張「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怠忽,非徒尚綺麗瑰奇而已」。他的詩語言通俗,風格平易,寄意淺白,「庸夫俗子,亦知傳誦」。詩以假設導譯、惋嘆點題、以問造境、托物寄意、托景寓意、旁襯點題、循題直致等多彩多姿的藝術創作手法,「采前王得失」,「雖則譏諷古人,實欲裨補當代」,每感輒賦,使人奮飛。中國文學史上,自班固、左思作詠史以來,文人中不乏詠史的名家和許多詠史名篇。但是,像這樣自成體系的系統創作並且以《詠史詩》名集的,胡曾是第一人。大凡歷史名人、重要歷史事件、勝地古迹,多薈萃於胡曾的詩中,在他的筆下,展現了一幅極為闊大的歷史畫卷。胡曾的詠史詩忠於史實,立論公允,不虛美,不隱惡,褒貶得當,追述歷代興亡,弔古悲歌,意存勸誡。史傳蜀後主荒淫無道,沉溺酒色,有人誦胡曾《詠史詩.姑蘇台》:張雅一 《湖出南路》出7造業策吳王持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釀醅。對美長同臘,人文級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引對承古新長品前蜀王聞詩後即為之罷宴,可見胡曾詩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巨。胡曾的詩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其妻為四川人,胡曾有《戲妻族詩》雲:「呼十卻為石,言針喚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有價值地保留當時邵陽方言「十」與石」「針」與「真」、「陰」與「因」的讀法有明顯的區別(在四川方言中這種區別早已消失),符合古音,為中國語言音的學的研究留下了生動具體的資料。

詩真正受到人們重視是在宋代以後,以詩詠史集大成者胡曾,而且影響越來越大,是宋代至明代數百年中最有影響的啟蒙讀物。明代「兒童人學,教以胡曾詠史詩人門」。明、清以來創作的歷史演義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等,皆引胡曾的詠史詩以證史實。明代人王志遠說,胡曾的詩「得味外味」。當代學者施蜇存說,胡曾的詩是當時的大眾文學。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評論:「胡曾的詠史詩,寫得很駑下,卻是為了寫得淺,能投合民眾口味,至今還為俗人所傳誦。」文史學家馬少僑評價:「胡曾詠史詩,具體而全面地反映了唐末的政治危局....表現了一個身處末世的正義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鮮明的政治見解。特別是在唐末重聲律、競綺靡的詩風中,敢於以通俗的文字,寫深刻含義的詩篇,這正是胡曾詠史詩的獨到之處。」

胡曾晚年,被朝廷冊封三恪,賜錦衣還鄉。後「終老於家」,病卒於邵州城西竹山灣(今邵陽縣長陽鋪鎮秋田村) 家中。」關於胡曾的死,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說是「終於幕府」,死於任上; 另一說是被朝廷殺害。被朝廷殺害的說法在邵陽民間傳說中,又有好幾種「版本」。有的說胡曾受了高駢叛逆罪的牽連被殺,有的說胡曾和皇帝打賭被皇帝砍了頭等。但這些「版本」的共同點都說胡曾被殺後,皇帝馬上意識到殺錯了,為他進行了平反昭雪。然而苦於找不到他的頭,只好賜以金頭,以朝禮葬之。由於受這個「金頭」傳說的牽連,致使胡曾的基多次被盜。這是民間傳說,雖不足採信,但亦可以此證明胡曾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

胡曾為一介書生,一生僅從事於幕府,沒有顯赫的頭銜和榮耀,但他的滿腹文章和才氣,仍不失為寶慶人的驕傲。

據傳,胡曾卒後,朝廷為表彰其功德,曾賜玉石泐碑為志,基前有聯日:草橔平南萬古功勛昭日月,吟詩詠史千秋翰墨壯山河。(唐畏保版權所有,不同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芥求真 的精彩文章:

TAG:草芥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