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及會議信號解讀:不「微調」是「巨變」
鄧海清,「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陳曦,「海清FICC」大資管頻道研究員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對此,海清FICC頻道進行解讀: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市場主流認為的「擴大內需」財政貨幣政策微調,投資者需要站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背景下理解,會議提出「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葯背後,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我們認為政策層基調不是微調,而是巨變。
對於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政治局的戰略非常清晰,核心是孫子兵法的「先不敗,而後求勝」。關於不敗之法,通過借鑒日本、東南亞、拉美危機的教訓發現,擴大經濟「內需「與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乃是不二法門;關於求勝之道,在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在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軟硬兼修」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政治局會議中的危機感:政策微調還是巨變?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不少市場觀點解讀,會議重提「擴大內需」,反映出財政政策態度出現「微調」。
海清FICC頻道認為,政策層態度卻遠不是「微調」這麼簡單,表面平靜暗含著深刻的危機感,政策層態度已經發生巨變:
其一,市場觀點「中央樂見經濟下滑」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此次「穩增長」的重視程度是2015年以來最高。2017年12月會議將與「需求」有關表述全部刪除,時隔僅4個月,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更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並沒有沿用之前的「適度擴大總需求」,而是把「適度」改成了「持續」,這表明政策層對於需求端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的態度更類似於2015年及之前,這顯然不可能是「中央樂見經濟下滑」。
表1: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需求側」提法
其二,貨幣政策轉換絕不是「假寬貨幣」,「新一屆財經領導基調是緊貨幣論調」已經證偽。2018年4月17日,央行公布「定向降准」,之後貨幣市場接連極度緊張,市場開始掉頭認為「寬貨幣」是「虛晃一槍」,新一屆財經領導基調仍是緊貨幣論調。對此,我們並不認同,當前的貨幣市場出現的短暫緊縮,僅是政策切換時的結構性摩擦現象,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傾向的態度。
更重要的證據是,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無疑是重磅信號。從歷史會議來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一類說法主要是國務院層面提法,中央政治局對此的提法少之又少。
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提出「降低財務成本」,迎來了「史詩級」的貨幣政策寬鬆;2016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降成本」不再包括「降低財務成本」,反而是提出通過抑制資產泡沫來降成本,結果便迎來了貨幣政策緊縮的「債市黑暗時代」。
此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如此直白的提法重返中央會議,市場不應低估其暗含的政策態度巨大變化。
表2: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降成本」提法
其三,糾正了「改革雷聲大雨點小的質疑」,存量是供給側改革,增量是海南和雄安規劃。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逐步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釋放深化改革開放強烈信號」,這無疑與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形成了「南海南、北雄安」的增量戰略改革,再加上供給側的存量改革,均反映出「改革絕非雷聲大雨點小」,「開弓沒有回頭箭」,深化改革反映的政策智慧與政策決心。
總體上,海清FICC頻道認為,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簡單的「擴大內需」政策微調,「擴大內需」政策短時間內再度轉變、「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歷史上第二次上升中央政治局高度、「釋放深化改革開放強烈信號」均釋放了中央的強烈政策信號,「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葯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政治局會議的政策基調已經發生巨變。
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再怎麼重視都不過分!
如果將此次政治局提法與更大的歷史背景結合,或許能夠體會到政策層背後的深刻危機感。
第一次「中美國運交鋒」是毛澤東時代,核心是爭取中國應有的國際政治地位,這一時期與美國激烈衝突,最終中國取得勝利。
第二次「中美國運交鋒」是鄧小平時代及之後的「改革開放」時期,核心是韜光養晦,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時期中國與美國產業鏈互補,並未觸及美國核心利益,因此美國在這一時期並未對中國造成實質性阻礙。
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是「新時代」,中國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必須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全球產業鏈中將處於頂端位置,這與美國特朗普的「重振製造業」產生激烈衝突,是此輪「中美國運交鋒」的關鍵。
正如近期市場熱議的中興「晶元」事件,這便是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中,美國對中國進行的層層阻撓之一。
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就可以理解,為何中央政治局在三年後提出「持續擴大內需」,在三年後重提「降低融資成本」,這些舉措顯然已經無法用微調來解釋,而是政策層應對「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重大歷史性舉措。
如何不敗?——危機國家的前車之鑒
風高浪急,中國將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通過對日本、東南亞、拉美危機進行簡要分析,得出了中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的兩大核心支柱:發展實體經濟+穩定資本市場。
以20世紀80年之後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為例,其一,日元大幅升值影響了日本企業發展,大量工廠遷移海外,產業空心化嚴重;其二,日元升值提升日本投資海外的優勢,進一步加劇資本流出國內;其三,產業空心化下資本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泡沫嚴重,最終,日本房地產泡沫嚴重,日本出現「失去的二十年」。
以20世紀80年代拉美危機為例,其一,進口替代戰略,經濟競爭力喪失,疊加長期貿易逆差;其二,國內儲蓄率低,大幅舉債發展經濟,尤其以短期債務為主;其三,美國加息抑制通脹,拉美國家利息負擔加重、資本外流;其四,不恰當的經濟政策,以及石油危機等,拉美爆發惡性通貨通脹,最終,在經濟實力惡化嚴重、資產價格泡沫膨脹、大量債務堆積下,大量資本外逃引發了拉美外債危機。
以20世紀90年代泰國金融危機為例,其一,經常項目貿易持續逆差,國際收支面臨較高的風險;二是資本項目過早開放,短期外債大量堆積,企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結構性失衡;三是大量信貸及國外資金流入股市、房市,資產價格泡沫嚴重,最終,在國際對沖基金突擊泰銖下,泰國金融危機浮出水面。
通過上述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一國危機的爆發主要緣於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的大幅衰減,二是資產價格泡沫的極度膨脹,三是資本大量外逃下的外債危機。
在中美三次國運交鋒之際,中國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穩定資本市場」雙支柱為核心。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持續擴大內需」,對應的是持續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對應的是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一個都不能少。重新重視內需,穩定五大資本市場,是中國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如何取勝?——軟、硬實力兼修
關於中國如何在這一輪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之際勝出?海清FICC頻道認為,需要兼顧「軟、硬實力」,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這才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具體而言,一方面,在軟實力上,要加強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設計,抓緊出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辦法,使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有所遵循。要支持各地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途徑;
另一方面,在硬實力上,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不僅要加強對核心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而且是在核心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上落實,同時,要加強對核心技術創新的資本市場扶持力度,從而為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出良好的政策「溫床」。
總體上,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軟硬兼修才是中國取勝之道的頂層設計。
總結全文,海清FICC頻道認為,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絕不是市場主流認為的「擴大內需」財政貨幣政策微調,投資者需要站在中美第三次國運交鋒的背景下理解,會議提出「需求+貨幣+改革」三劑強效葯背後,暗含著的是政策層深刻的危機感,政治局的政策基調已經發生巨變。
對於第三次中美國運交鋒,政治局會議的核心思想是孫子兵法的「先不敗,而後求勝」。關於不敗之法,「持續擴大內需」與堅守資本市場「五大陣地」乃是不二法門;關於求勝之道,在軟實力上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制度建設、在硬實力上要2025年核心創新技術攻關。中央政治局會議戰略如此清晰和高瞻遠矚,相信我們必將可以「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圈中奇事:不見面不盡調 靠八字決定投不投
※鮑威爾的鷹派確認
TAG:simu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