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行「刷臉」給銀行業帶來了什麼?

建行「刷臉」給銀行業帶來了什麼?

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九江路開了一家「無人銀行」,只憑刷臉就能取款


文/懂不董

近年來,以雲計算、大數據及數據分析、區塊鏈及分布記賬、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在金融服務業的應用日益廣泛,對金融機構商業模式、流程、產品乃至金融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具體到銀行業,「金融科技」將推動銀行業轉型已漸成業內共識,例如巴塞爾委員會在今年二月發布的《金融科技對銀行及監管影響》報告中指出,金融科技有助於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是銀行業創新金融產品的催化劑。又如普華永道在近期發布的《金融科技如何塑造中國金融服務業》報告中認為,中國金融科技已越過產品服務創新的1.0時代,正處於渠道創新的2.0時代,下一步將迎來商業模式重建的3.0時代。

在筆者看來,除了實現種種美好願景,發展金融科技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銀行業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繼續求生存的迫切選擇:

一是「去槓桿」背景下,從緊的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強監管」的監管政策也將持續,依靠低成本批發融資、同業融資來支撐資產擴張的發展路徑不可持續,銀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可能面臨「負債難」「負債貴」的難題,依靠發展金融科技抓住「長尾用戶」,獲得低價而穩定的存款,降低負債成本,是銀行的現實選擇。

二是銀行業仍處於不良貸款陸續暴露期,利潤不斷受到侵蝕,以金融科技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三是從外部競爭看,互聯網巨頭依靠金融科技「跨界」與傳統銀行競爭,並且已經形成一定後發優勢,部分銀行實際成為互聯網巨頭結算和運營服務的「供應商」,銀行業在尋求合作的同時,不可避免要在金融科技領域與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進行正面競爭,避免被邊緣化。

然而「金融科技」也並非理想國,新技術的運用可能加劇銀行業務的複雜性、不透明性、不穩定性,加大監控監管難度,甚至可能最終導致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從現實看,近些年一些企業以「金融科技」為幌子進行的「創新」最終被證明是「偽創新」,以金融科技之名行監管套利之實,通過減少合規成本來獲利,甚至最終淪為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行為。傳統銀行機構究竟該如何發展金融科技,如何用金融科技去「激活」「賦能」傳統業務,建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同時發布「刷臉」全渠道應用,可以成為一個示例。


首先是以機制創新為動能。發展金融科技,不僅僅是簡單加大一些投入,應用幾項新技術,傳統上重規模、重資產的銀行業若想運用好金融科技,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修正自己的運營機制,讓自身具備科技企業的「基因」。

建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由子公司承接原集團的研發職能,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同時改革了總行的信息科技工作管理體制。此舉至少有以下亮點:

一是業務部門與科技部門的關係由「來料加工」,轉變為市場化合作關係,子公司能夠更好形成創新文化,可以採用實驗室、孵化器等更靈活的組織方式跟蹤新技術,研究新場景,迭代新產品。從國內外經驗看,滙豐、花旗等銀行早已將科技部門公司化運作,近年來招商銀行等中小銀行的類似嘗試也已取得較好效果;

二是形成更加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可否認的是,研發人員如銀行內部發展,相對於在科技企業發展,晉陞渠道受限、薪酬缺乏競爭力,這也是銀行科研力量流失、人員佔比低的主要原因,成立子公司有助於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體系和公開競爭的選人用人機制,更加符合科技行業需求;

三是從建設銀行的實踐看,在將研發業務「獨立」出去的同時,集團的信息科技治理能力並沒有削弱,建設銀行整合設置了由行長任主任的金融科技創新委員會,作為委託方把握科研項目的全過程,統籌信息科技戰略,統一風險偏好,確保核心技術掌控和信息安全。總體看,建設銀行的機制創新為未來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積極探索奠定了有力基礎。


其次是以風險防控為根本。無論金融科技如何發展,金融是本、技術是流,銀行經營風險的本質不會改變。

我們欣喜的看到,建設銀行發布的「刷臉」全渠道應用中,包括防範冒名開戶,內部管控應用等應用方向都與風險防範有關,這充分體現出該行圍繞主業、回歸本源,運用金融科技「激活」「賦能」傳統業務的經營意識。

替換高清大圖

展望未來,金融科技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服務於銀行風險防控:

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客戶的經營投資行為、融資行為、關聯關係等,輔助防控信用風險;

應用物聯網技術加強信貸押品管理;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防範欺詐交易;

應用區塊鏈技術防範貿易融資風險;

應用生物識別技術加強內控、防範欺詐交易等。

我們希望看到建設銀行等銀行機構能夠在以上方向取得更大的突破。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金融科技的應用增加了業務的複雜性、不透明性、不穩定性,加大了銀行的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等,我們也期待銀行機構更加關注這些問題,從戰略、流程、產品、渠道等角度加強風險防控。


三是以普惠金融為主要導向。金融科技的目標和作用是多元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筆者認為,考慮到目前銀行業的市場環境以及我國的金融深化程度,我國銀行業發展金融科技的主要導嚮應是普惠金融,而非其他目標。

一方面,「三農」、小微等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疾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面,從近年來「現金貸」「校園貸」等現象看,一些領域如果正規金融服務不能夠進入並有效滿足其需求,就會為一些企業走「邪路」提供空間,甚至釀成社會問題。

銀行業既有動力,也有責任應用大數據、生物識別等金融科技擴大服務覆蓋面,解決「缺信息」「缺信用」的問題,抓住傳統手段無法服務的「長尾客戶」,既鞏固自身經營基礎,也有助於經濟社會的共享發展。

值得肯定的是,建設銀行在完善體制機制,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後,首個發布的產品是不那麼「高大上」的、帶有明顯普惠金融色彩的「刷臉」全渠道應用,能夠明顯提高個人客戶的體驗和便利程度。同時也應注意到,有部分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過程中又出現了「嫌貧愛富」的傾向,在不充分考慮客戶需要和客戶體驗,盲目收縮實體網點,以互聯網產品、智能機具等形式替代傳統服務方式,筆者認為以上做法片面理解了金融科技的目標和作用,也並不利於自身的長期發展。

建設銀行近期的做法,為銀行業發展金融科技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案例,後續的進展也值得繼續關注,筆者認為特別是要關注子公司成立後,集團公司能不能真正有效提高信息科技治理能力,能不能有效地管控子公司機制帶來外包風險,子公司能不能聚焦主業,為建設銀行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等問題。也希望建設銀行能夠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為大型銀行高質量發展探索出更多成功經驗。

替換高清大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她和若水人生 《世界是掌握在擁有真理的人手中》
店內中式禮服挑選指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