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老照片: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生活1983年

老照片: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生活1983年

泉州是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750萬人,旅居香港同胞70萬人,旅居澳門同胞6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落戶泉州。---【福建泉州,1983年。攝影資料:Hiroji Kubota & kattebelletje】

這類民居多為多層建築,既堅固又美觀。既保留泉州傳統民居建築特點,如仍以木、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門窗仍然有石刻的郡望堂號、對聯以及採用中國傳統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裝飾內容;又有西方建築的形制特點。以及種類繁多的山花形式、動、植物圖案等,形成具有泉州特點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築。

明、清時期特別是咸豐以後,西方文化思想大規模侵入東南亞及我國東南沿海。中外文化交流是雙向互動的,泉州作為著名僑鄉,華僑、華人在將閩南傳統民居文化傳到東南亞等國的同時,其民居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後又被自覺不自覺地帶回泉州。

整個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線條柔而力,手法精緻,誇張而不失其意,渾然一體,毫無多餘痕迹。逼真生動的表現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態,因而成了一種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民間俗語「摸著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中外藝術家把它視為東方石雕藝術珍品,該造像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造像在泉州市區北郊,清源山左峰的羅山和武山下,這裡原有羽仙岩,內祀老君,俗稱老君岩,明代岩觀廢,僅存老君石刻造像。石像是宋時用天然岩石雕成,坐態端莊慈祥,前額有皺紋數道,禿頂,兩眼平視,鼻樑突出,雙耳肥大,顎下長髯飄拂狀。

清承明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八縣。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屯兵駐守,以備倭寇。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泉州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域外奇聞 的精彩文章:

山東人民有福了,這條鐵路即將通車,快看看經過你的家鄉嗎
當代中國最火的網紅,簡直讓人看不下去,就這也能火

TAG:域外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