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振寧:《易經》與中華文化

楊振寧:《易經》與中華文化

楊振寧:《易經》與中華文化

楊振寧:《易經》與中華文化

我的題目是易經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以下幾分鐘要討論一些觀點,精簡、比類、天人合一,聯想,取象這麼多觀念很短時間不能講得通俗,但是主要討論三點。

第一易經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所以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我所以對於易經發生興趣。

第二是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我是研究物理學的,沒有研究過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語音學美學哲學等等。可是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中國文化的成因,我近年來發生了興趣,所以大膽的今天在這個場合跟大家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經大家知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個文獻,據說是夏朝已經有了最早的易經叫連山,商朝有了比較晚一點的歸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易經是西周時候的周易。所以易經的歷史是孕育了前後經過一千多年,我想這個結論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經裡面64卦開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問易經怎麼形成的,這個說法可以接受,最早中國發展了占卜,因為要對占卜作為系統性了解就發展了卦符,乾坤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個連線坤是六個斷線,有了符以後還得有個名字卦名是有音,單有音還不夠,後來有一個字,這前後發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學的,我想這個想法很可能多少是對的。

可是我們知道的孕育易經的年代也正是漢語漢字開始形成的年代,這個階段我想是大家都會接受的。這些卦是象,這是周易裡面自己講,是濃縮了的觀念,以卦符卦名將天地人的變遷分類,這幾句話可以說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到底易經做了什麼事情,我自己覺得這個講法是合理的。所以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這些是易經的精神。而我認為這種精神貫穿到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裡面每一個角落。

分類精簡的例子,今天大家知道中醫的理論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把疾病或者是醫藥分成陰陽、寒暖、表裡,這個分類的觀念做一個大前提討論中醫的理論,這就是從易經的精神傳統所遺留下來的,像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很多。

那麼現在我們集中討論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生。這已經有很多人討論了,這裡面有很多歸納出來的道理,比如在這寫下了五個。

第一個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這是一種可以說通的道理之一。

第二個科舉制度。

第三個觀念認為技術不重要的,所以這個觀點可以用奇技淫巧,這是傳統的中國觀念對於技術不重要。第四是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第四跟第五兩點跟易經有密切的關係。

傳統中華文化有底下兩個性質,沒有發展推演式思想方法採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我認為這二者都是受易經的影響。如果我們歸納一下覺得今天的近代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怎麼樣?

是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歸納法、一條路是推演法最終的目的跟方法都是要達到自然規律,歸納的方法達到自然規律可以說從廣大的現象要想上升到一個自然的規律這個是一個歸納的步驟,可是近代的自然科學還另外有一個重要的一條腿就是推演的方法,推演的方法是從一個濃縮了的觀念把它推演出來現象,近代的科學是把這兩個結合起來所發展出來的。

我現在來舉一個例子,歸納跟推演怎麼在近代科學裡面並用,我現在舉一個就是怎麼在19世紀中葉推導出了Maxwell方程,Maxwell是電磁理論奠基人,在1865年前後寫了三篇文章,這三篇文章給了世界Maxwell方程。第一篇文章裡面是用歸納法,他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我的翻譯,我們必須利用物理學不同分支之間的相似處。

他那時候要研究電學跟磁學基本的數學結構,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結構是很不清楚的,他說我們可以用已經知道的物理學別的分支,比如流鐵力學在那時候相當發展了,有完善的理論基礎,他說我們要用這個做一個例子,也許可以得出來一個結論,電學跟磁學的結構與流鐵力學的結構有相似的地方,換句話說他這所用的是趨向比類方法。

到了第三篇文章用了推演方法,用了剛才趨向比類的辦法寫出一些方程式,然後他把這些方程式拿來推演一下得出來一個驚人的結論,他說這樣子用趨向比類的方法寫出的方程式會發現有電磁波,而且它的速度可以用方程式算出來,算出來以後說了,此速度與已知光速如此相近,我們有理由相信光既是電磁波,因為在那以前電磁跟光是分別的東西,他現在說不是分別的,光就是電磁合起來的結果,這個結論對於世界的影響我想是沒法估計的,今天發電機,電話、無線電、電視網路通信激光等等都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而所有的這許多都基於Maxwell方程式,我們再講一下怎麼得到這方程式,既用歸納法又用推演法,這樣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近代科學裡面,思維方法是結合了兩點。

那麼中華文化怎麼樣呢?

我要特別加強討論的,中華的文化有歸納法,可是沒有推演法,中華文化的歸納法來源是什麼,如果看易傳,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要立一些卦符要貫徹一些觀念,把它趨向比類,所以觀物取象這是易經的精神,所以歸納法向上要想求得整體的觀念,這個是貫穿在易經的精神裡面,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辦法。易經的精神分類、精簡、抽象化是歸納法的精神。中華文化沒有發展出推演法,我們怎麼可以證明呢?

我想非常好的例子是去看一下徐光啟,在明朝末年是一個大學者,他是一個大臣而且是一個大學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把幾何合著翻譯,只翻譯了前六章,後來沒有再翻譯下去,他們最早翻譯的原版,現在在國內還有幾本,我曾經在北京圖書館去請他們給我看,他們所藏的幾何原本就是徐光啟的翻譯,這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徐光啟翻譯前六章以後,在他的文章裡面包括序裡面就講了他的感受,幾何原本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學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大貢獻,可以說第一次把推演法變成規律化,這個影響是不可以倒立計,近代力學開啟是牛頓寫的……(英語),如果你翻譯一下你就發現他寫的方法完全是照著歐幾里德幾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有定理,然後有證明等等。

它是照抄歐幾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推演法對於近代科學的產生有多大的重要性,事實上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徐光啟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的時候,牛頓還沒有出生,他比1687年牛頓的早了八十年,可惜這翻譯有兩百多年沒有在中國發生應該有的影響,所以推演法沒有在中國的生根。

徐光啟在翻譯了以後他曾經寫過幾句話,一個是講幾何原本里推演邏輯的方法是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條一條推論不能次序顛倒,這跟中國傳統不一樣的,中國傳統對於很多事情都講出來,次序沒有關係,要你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徐光啟了解到推演法一個特別的精神就是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

比如有這樣幾句很有名的話,以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如何一個在中學讀過幾何原本的時候都知道的,看起來非常複雜,但是是非常簡單的,這是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很大的分別,社會科學討論的東西不是一下子連起來的,你要從亂七八糟的東西里抽出精神,整個事情就是一個歸納法在自然科學裡面,雖然有歸納法可是也非常重視有一個推演法,這一點我覺得所謂三似三實,徐光啟的話已經很明顯講了出來。

那麼下面要講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沒有在中華文化裡面,是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在內,換句話天的規律跟人世的規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經思維方法影響,把自然跟人歸納成同一理,所以根本就有這句話,叫內外一理,內者是人世間的事情,外者自然間的事情,要把這兩個歸納成一體。

我們知道有名的王陽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間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這樣當然格不出近代科學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要擺脫掉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承認人世間有人世間的規律,有人世間複雜的現象,自然有自然界的複雜現象,這兩個是兩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當然我講這句話會使得很多人覺得,尤其是研究中國哲學的人覺得你對於中國的傳統哲學攻擊太厲害了,我沒有這意思,因為天人合一的內涵不止是內外一理,是遠超過內外一理。

從天人合一產生觀念是天人和諧,天人和諧對於中國傳統的思維,對於中國的社會的影響,比因為太植根於天人合一,所以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的影響還要重要,而且從今天的立場講起來,我們可以問底下這個問題,太用西方的辦法,西方的辦法是擯棄了天然合一的觀念,是不這樣發展下去將要有天人對立的現象,我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目,不過不是我今天所能夠討論的範圍之內。

我講第二點,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世界上原始語言與成熟語言幾乎都是複音的,單音的語言是極少有的。我不是研究語言學的,我至少不曉得有任何一個別的原始的語言或者成熟的語言是像漢語這樣單音的。我們知道這是從考古學證據16000年以前在江西的居民已經採集野生稻為主要的糧食。所以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形成了中華文化。

我們應該相信他們已經有語言,而且根據剛才講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原始的語音,以及成熟的語音都是複音的,所以我們有理由可以假設,古代的我們的祖先,他們所用的語言也是複音的語言,後來怎麼變成單音的漢語,假如剛才的假設是對的,從複音的漢語變成單音的漢語這中間一定有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為這不是簡單的事情。

我有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受了卦名的影響,卦名是單音的,因為有一個卦在那要起個名字最簡單的用了一個字,所以就乾、坤,這是單音統治者用的,念起來有分量,這就形成了一個價值觀,影響到後來整個漢語的發展,在座有語言學的專家,我想我這個講法很大膽的,希望不被語言家批評的體無完膚。

我們可以看易經裡面字,包括卦名跟底下的卦詞,元、亨、利、貞、吉、凶、陰、陽、日、月、天地,這有了易經要把它的意義給它講出來是用一個有聲有色有分量的講出來,所以就發展了這種字,這種字發展出來了對於整個語言文字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剛才說我猜想漢語、漢字所以變成單音的語言文字與易經有密切的關係。這不但影響了漢字形成,而且促進了漢字今天的發展成為單音的語言。

第三點討論易經怎麼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易經在這個方面的影響我想是極廣的,包括漢語,文法文學藝術、書法等等。比如漢語的形成,漢語裡面有字,字平常翻譯成英文Word,這不是英文的Word,英文的字翻譯中文是一個詞,通常是好幾個字,比如現代,比如說所以,這些都是兩個字或者三個字,可是在西方的語言裡面它是一個詞。

所以我們應該把詞和字分開,詞有了還有成語,所以漢語、漢字、漢文裡面有字詞跟成語這次序。漢語本來的詞絕大多數一個或者兩個字的,如果說外祖父怎樣,是一個複雜的觀念,是從祖父推演出來的,玉蜀黍不是中國本來的,玉蜀黍這個觀念是後來北美洲被西方人發現以後玉蜀黍才傳到全世界,洞庭湖是三個字其實是洞庭跟湖,成吉思汗更是意音。

我這裡面講的精簡的觀念貫徹在中國漢語漢字成因裡面,所以希望只用一個字或者兩個字不大用三個字傳統是這樣子。我覺得這個可以講成是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精簡為美,精簡為美與整個中國的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你比如說是中國的詩比西方的詩來得短,為什麼呢?

如果你在很短几個字裡面,比如56個字就可以講出來很複雜的觀念,很複雜的情感,為什麼要寫更多的呢,所以中國詩比起西洋詩來是短,這個我把它歸納成一個觀念,是和中國有精簡為美的主體觀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不作,二不休」的「作」指什麼?
劉錚:錢穆怎麼講文學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