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種瓷器每一次燒窯都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此種瓷器每一次燒窯都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從遙遠國度帶回的青花料,藉由永樂、宣德兩朝瓷業的進步,將青花瓷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體現永宣瓷器最高水平的,卻並非青花瓷。
紅色在瓷器上很早就已經出現,可是出現得很沒質感。元代釉里紅的出現,使得真正的高溫銅紅進入了可控的範圍。不過登上巔峰,就要到永宣的官窯。
對於陶瓷上的紅色來說,燒制環節是最為關鍵的技術。因為要燒出高溫的紅釉極其困難,如果繪滿了精美的花紋,既使完全燒不出紅色來,也還可以欣賞畫面的精彩。明初釉里紅大量燒造,很多傳世的官窯器,簡直就是釉里黑,完全看不出紅的影子,但仍然受到珍視。
但單一的紅色就不同,某個局部呈色不佳,就意味著整件作品的失敗,更不要說通體燒不出紅色。所以,通體紅色的瓷器反倒比用紅色繪畫的釉里紅要難得多。事實上,元代就已經成功燒制出釉里紅瓷器,但通體紅色的作品就要等到工藝更為成熟的明代。
高溫紅釉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要呈現出完美的紅色,需要對燒成溫度和氣氛精確控制。所謂燒成的氣氛,就是對窯內氧氣或一氧化碳濃度的控制。簡單地說,在氧氣氛圍中燒制,叫氧化焰,而在一氧化碳環境中燒制,叫還原焰。高溫紅釉就需要在 1300℃的高溫下以還原焰燒成。聽起來只是一個科學名詞,但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對兩者的精確控制,都是極為困難的。
比如溫度。古代完全沒有測量和控制溫度的設備,窯內的溫度燒到多少,完全要憑把樁師父(把樁師父就是負責燒窯的窯匠)的經驗。是 1250℃,還是 1300℃,僅用眼睛觀察,難度可想而知。當然,窯工們慢慢發展出一些方法來輔助判斷溫度的高低,但火候的把握,仍然依靠經驗。除了溫度的控制,還需要對一氧化碳的濃度進行相應的調控,1100℃的時候一氧化碳的濃度是多少,1200℃時是幾何,都需要不斷地調整,而能調整的,也僅僅是投柴的數量以及空氣流通的速度。
在數十個小時的漫長燒制過程中,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全部努力功虧一簣。於是,每一次燒窯,都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所以,明代以前,即使偶爾燒出局部的一點點紅色,都會令人讚嘆不已。而燒成均勻的通體紅色的難度,恐怕百倍於前。
這裡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困難,就是一窯之內,能夠達到燒制紅釉條件的位置,也極其有限。窯爐之內,不同的位置燒成的溫度與氣氛都有很大的差異。窯工在滿窯時就必須事先考慮什麼位置適合放什麼瓷器。事實上,窯內大部分的位置都不適合放置紅釉瓷,甚至於行內把適合燒紅釉的位置稱為「寸金地」。難度既高,又無法大量地燒造,紅釉之寶貴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寶石紅的出現意味著永宣官窯第一次登上了陶瓷燒制難度的最高峰。而這個高峰,甚至在之後的差不多兩百年中,再也沒有達到過。
(作者:塗睿明,本文轉載自《撿來的瓷器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尼羅河不泛濫,就沒有幾何學
※這人自立為王,想成為三國之外的第四國,可惜他挑錯了對手!
TAG:小馮歪評歷史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