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馬桶沿街曬」
舊時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馬桶沿街曬」
網路圖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地人到揚州旅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現象,別出心裁地編了個「揚州三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馬桶沿街曬」。雖然現在絕大多數人家都用上了抽水馬桶,「馬桶沿街曬」不雅觀,當屬城市陋習。可是,不管什麼時代,吃、喝、拉、撒、睡,總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說,我們不能迴避歷史,廁所是城市的文明標誌之一,誰叫長期以來備受欺凌的中國落後、貧窮呢!
網路圖片
如今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記得,清晨,當人們剛剛從睡夢中醒來,大街小巷便傳來「倒馬桶!」的吆喝聲,家庭主婦趕緊把小孩從熱被窩裡拍醒,抓緊時間小解,然後,揉揉惺忪的睡眼打開房門,讓倒馬桶的將沉甸甸的馬桶搬出去。倒馬桶的擔子通常備有清水,糞便倒入糞桶,用少許清水將馬桶涮一下,接著,挑著擔子又走向下一組人家。吃過早飯以後,家庭主婦像約好似的紛紛出來刷馬桶,馬刷是竹子做的,刮在硬梆梆的馬桶上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響聲在老街古巷內連成一片,能傳出去很遠。刷好以後,便將馬桶蓋架在馬桶上,迎著太陽晾曬。因此,在那個年代「馬桶沿街曬」成了揚州城一道尷尬的風景線。
網路圖片
常言道: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那時,農村沒有化肥,全靠綠肥、豬糞、人糞,為了莊家豐收,農民經常撐著船到城裡買糞。據說,在舊上海倒馬桶還是個掙大錢的行當。「糞把頭」手下往往有四五百輛糞車,千把號倒馬桶工人。倒馬桶工人正名叫「清潔夫」,綽號叫「倒老爺」。他們都是一些種田人,因家庭貧困或災荒所迫,跑到上海做這個行當,他們也分幫:蘇北幫、江南幫、蘇州幫,其中蘇北幫人多勢眾,地盤最大。倒馬桶地段分得很清楚,不容他人染指。倒馬桶按月收費,糞便拉到蘇州河賣給農民再賺一筆。「大糞吃香,黃金萬兩」,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糞把頭」兩三年後擁有自己的洋房、汽車,這在舊上海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新聞。
網路圖片
不過,江南一帶城鎮五六十年代倒馬桶是免費的,收糞的都是附近的菜農,不光成年累月幫助倒馬桶不收費,而且到了腌菜季節還會主動送大菜(一種長白梗青菜)上門。大菜是按人頭、性別分的,女的送一百斤,男的送五十斤,在這個問題上絕對體現「女尊男卑」。當然,一般人家都要腌五六百斤大菜,光靠送遠遠不夠,需要多少,儘管跟倒馬桶的講,人家立馬揀上好的菜,一擔一擔給你送來。由於肥料足、品種好、管理精細,一棵大菜都有兩三斤重。碼好的大菜有一人高,出於好奇,小孩子總喜歡把最粗最壯的大菜挑出來用秤稱一稱,「那一棵三斤四兩」「這一棵三斤八兩」,反正是沒事找事做,有時「嘩」的一下,把碼好的菜垛搞倒了,母親的斥責聲隨之而來,小孩子嚇得一溜煙逃出家門,和小朋友打彈子球去了。
※赴港發展的台星中唯一一位在台前幕後都獲得傑出成就的「理想女性」——張艾嘉
TAG:生活中的那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