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俠肝義膽釀書香

俠肝義膽釀書香

世界讀書日特刊

《滄笙》摘選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簡稱「世界讀書日」或「世界圖書日」。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本期檢察文藝從海滄檢察院院刊《滄笙》以及徵稿中節選幾篇讀書記述,以饗讀者。

廣陵散

 管平湖古琴曲集

管平湖 

00:00/22:28

語文書

作者 | 邱順菁

向上滑動閱覽

語文書

我是語文書的忠實讀者。

開學前一天班委會組織大家去領新課本,每個人領到課本後,班主任再叮囑兩句,就可以回家了。嶄新的書本堆在課桌上,小山一樣高。那麼多書一般是不帶回家去的,因為隔天就開學了,課本馬上就要用上。

但是我不一樣,我會帶一本語文書回去,每學期都帶,從不間斷。

語文書帶回去後,我會從頭到尾翻閱一遍。寫人寫事的,寫景寫史的,議論文、科技文,詩歌古文。一本書包羅萬象,都翻翻看看,大概半天時間,就能看完整本書。

我一直以為只有我是這樣做的,直到某次我和楊回憶了下高中生活,提到了這節。他同我說,他也看語文書,而且是翻來覆去的看,不像我囫圇吞棗。某次開學前夜,他躺在床上,借著客廳灑進卧室的燈光,費勁地看語文書。他爹不知何故推門進來,看到他在黑漆漆的卧室中看書,本想訓斥他一番,結果一眼看見他手上拿著本語文書,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訓斥兒子不愛惜視力還是誇他用功,臉上表情十分複雜,不知該作出什麼表情來,一言難盡。最後只說了句,快睡吧。就走出去了。說到這節到時候,我們都哈哈大笑。

我們都多多少少有些語文書情節的,因此那些相似的回憶總能引起共鳴。現在回想起來,語文書於學生時代的我們而言,就像是一位安靜的朋友,默默地陪伴著我們,又好像是在無窮無盡的沙漠中,攥在手中的一壺水,在略顯枯燥的學習生活中,給我們帶來一絲絲甘美。

我很少會把書讀上很多遍。語文書應該是個例外,每篇課文基本上不管愛不愛的,至少都要學習個十幾遍。漸漸的就會發現,有些經典,越是深入地讀,越發惹人喜愛。有句歌詞說,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的確,有些令我念念不忘的文段,都是來自於讀了很多遍語文書。

記得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裡面這樣描寫了鹹鴨蛋:「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顆小小的普通的鹹鴨蛋通過他的文字描述,竟然變得十分誘人,讓人想立刻丟下書,馬上嘗一顆鹹鴨蛋,看看是不是他說的這麼一回事。文字實在是奇妙,它牽動了我的腸胃,產生了飢餓的感覺。我雖然沒有去過江蘇的高郵,沒有嘗過高郵的冒紅油的鹹鴨蛋,但我十分篤信,高郵的鹹鴨蛋,一定好吃!

閱讀文字是一種感受不同體驗的奇妙過程。明明你沒有參與過作者的經歷,與作者隔著高山,隔著大江大洋,隔著語言文化,甚至隔著上百年的距離。但當你讀著他的文字,每個字彷彿就化開了,化成一雙雙手,把你拉進了他的世界,你用意識,用思想感受了他的世界,最後也不由自主感同身受起來。

肖復興的《荔枝》里,把南方常見的荔枝,描述成了寶貝一樣的東西,他說:「母親撲啼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麼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對於南方人來說,荔枝是夏季常見的水果,不算難得,但這篇文章仍然深深打動了我。文里母親托著荔枝的姿態,讓我想起了媽媽,從小到大,總是把不捨得吃的東西留給我,吃飯的時候,也總是把最可口的那一盤推到我面前,一面還要口是心非的說,我不喜歡吃,你多吃點。與文中的母親何其相似啊。應該說,天下的母親,母親的愛,都是相通的吧!有時候覺得書中的世界離我如此遙遠,有時候又覺得近在咫尺。我不認識書里的人,但我又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他們用生動活潑的還是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都在用其異乎尋常的感染力感染著讀者,使其陷入思考。

讀語文書,彷彿在品一壺歷久彌香的酒,很久很久以後偶然在某本書上讀到語文書上節選的片段,仍然覺得愛不釋手。隨著經歷、心境、環境、角色的變化,再讀舊文,有如會舊友,又會生出許多不同的感受來。真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一世才情半世飄零

——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

作者| 吳家芳

向上滑動閱覽

一世才情半世飄零

《胡笳十八拍》最早見於朱熹《楚辭集注?後語》,相傳為蔡琰所作。蔡琰,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札縣人),為漢末著名學者蔡邕之女。此詩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欣賞此詩,不能只作為一般的書面文學來閱讀,而應看到的是蔡文姬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彈自唱——出身名門,才情四溢,但命運悲慘,一生三嫁;善於詩賦,精通音律,卻顛沛流離,嘗盡苦難。隨琴聲流淌出的是蔡文姬走在一條屈辱與痛苦、無語問蒼天的長路上……

一生辛苦記亂離

生逢亂世,亡夫,喪父,失家,去國,被擄,流落匈奴十二年,終於回到漢地,又要飽受與兒子天涯永隔的煎熬……種種人生苦難,似要被她嘗盡。

山河破碎——悲之始。「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漢末天下大亂,宦官、外戚、軍閥相繼把持朝政,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外族入侵,陸續不斷。蔡文姬就是在這兵荒馬亂之中被胡騎擄掠西去的。被擄,是她痛苦生涯的開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

身陷匈奴——悲之源。「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蔡文姬被強留在匈奴的十二年間,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在生活上胡地環境惡劣,「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胡人生活習慣也與她格格不入,「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的痛苦心聲;在精神上,她經受著雙重屈辱:「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不僅成為胡人的俘虜,還被迫嫁給了胡人。在身心兩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況下,思念故國,思返故鄉,就成了支持她堅強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責問無應——悲之慟。「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這一迭連聲責問指天斥地,控訴天地不仁,為自己的曲折經歷和辛酸人生討要說法。號天哭地,哀怨惆悵,令人斷腸,不由得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淚。

母子生別——悲之切。「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忍辱偷生熬過漫長十二年後,還鄉夙願終得償,但這喜悅是轉瞬即逝的,自己的生還之日,也是與兩個親生兒子的訣別之時;「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去留兩難,矛盾重重,蔡文姬不忍與兒子分別,出語便咽,沉哀入骨,有生之年從此山高地闊母子天各一方。屈辱的生活結束了,而新的不幸才剛剛開始,與親子的別離之情、別離之痛,恐怕只有在夢中才能得到撫慰。

才情值幾許?

《胡笳十八拍》既體現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唐代詩人李頎高度認可《胡笳十八拍》的藝術魅力,其詩《聽董大彈胡笳》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本詩直面戰爭,正面描述戰爭的殘酷以及對個人造成的永久性創傷,文字里的悲哀,既有個體生命深沉而細微的痛楚,又有亂世大背景下群體的悲憤與無奈。這跟她一生的遭際有關,也與她個人的創作能力有關。她的另一傳世名作《悲憤詩》,被稱為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其「激昂處裂帛驚魂,酸楚處動人情魄」,在建安詩歌中別具一格。《悲憤詩》與其後的《孔雀東南飛》雙峰並峙,是中國敘事詩真正成熟的標誌。

蔡文姬作品感染力之大,不僅時人廣為傳誦,後人也多有仿作,對唐代詩人的創作更是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杜甫的影響。詩聖杜甫繼承了蔡文姬的五言詩,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如描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蒼茫問家室」、「生還對童稚」的《北征》,這兩首詩的構思方式都是以親情聚散的情懷來深切體驗戰禍離亂的哀傷,繼而抒發悲憤的感受。

《胡笳十八拍》不僅僅是長篇騷體敘事詩,更是一首在我國古代音樂史上頗有影響、極其感人的一首琴歌。這得益於蔡文姬的音樂才華。「少小閨中慧辨弦」,蔡文姬自幼妙於音律,宋代一專著《琴史》就收錄了「文姬聽琴」的故事,蔡文姬聽音就能辯出弦斷第幾根。蔡邕見女兒如此聰慧,越發精心傳授平生所學,蔡文姬小小年紀就琴棋書畫、詩文歌賦無一不通。

不得不說蔡文姬有一位很好的老師,其父蔡邕作為一位劃時代的書法大師,其《熹平石刻》集隸書之大成,是隸書的巔峰之作和告別之作。蔡文姬的筆法就得到其父真傳,並傳鍾繇,鍾繇傳衛夫人,衛夫人傳王羲之,王羲之傳王獻之,還有歐陽詢、顏真卿等二十三人。韓愈贊其「中郎有女能傳業」,蔡邕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教主地位,而蔡文姬就是當之無愧的蔡邕書法第一傳人。

在蔡文姬被匈奴虜獲至北方的十二年間,中原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曹操掃平北方群雄,逐步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曹操因「素與邕善,痛其無嗣,遣使以金璧贖之」。後人對曹操用心多有猜測,或垂涎文姬美貌,或欲彰顯國威。其實不然,曹操與其子曹植、曹丕作為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其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格調極高,可以說建安時期無人能及。他贖文姬回漢,也是很有氣魄的事,自古以來從匈奴手中解救回弱女子的只有曹操一個,這種做法和他詩里所彰顯的人格也是一致的。我們以「傾國傾城」來比喻美女,而曹操以「傾國傾城」的金壁來贖才女,由此事可以看出,曹操是欣賞且憐惜文姬之才的,惺惺相惜,這個無關風月。

文姬回漢後,與曹操有一段對話,是關於蔡文姬家傳的典籍是否留傳下來:

操因問曰:「聞夫人家 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

文姬曰:「昔父賜書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篇耳。」

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

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為命。」

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既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宋朝徐鈞在《董祀妻蔡琰》稱「此生已分老沙塵,誰把黃金贖得身。十八拍茄休憤切,須知薄命是佳人。」這首騷體詩凄切動人,令人不由自主將其與文姬生平重合,這是它的成功之處。「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歲月不居,時光如流,樂曲有終,人生有終,但思慮無終,文字無終。

[注]關於此詩的真偽問題,向有爭論,從詩歌體例來看,與東漢末年的作品有相當距離,且詩歌內容與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觸之處,託名蔡琰的可能性較大。這裡姑從其舊,仍署蔡琰。

紅塵菩提葉

——讀《倉央嘉措詩歌》有感

作者 | 吳家芳 溫輝紅

向上滑動閱覽

紅塵菩提葉

在冥思中,你說「不負如來不負卿」。可世間哪有雙全法?終是又負如來又負卿。——題記

僧人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僧,1683年出生於門隅達旺附近的烏金林,大約在7歲時被迎至錯那宗棒山的巴桑寺學經,由6名學問高深的僧人擔任他的經師;在15歲時被迎請到拉薩布達拉宮,在嚴格監督下學經修道。種種清規戒律繁文縟節,以及生活上的禁錮、政治上的擺布,使得倉央嘉措內心抑鬱,萌發對強加的戒律和權謀的故意反叛,後在西藏動蕩的政局中被廢黜,於囚往京師的途中圓寂。

在經歷了最荒唐的世俗體驗和最為劇烈的從法王到囚徒的人間寵辱後,倉央嘉措最後獲得了最為篤定的宗教虔誠。真愛才會真痛,真痛才會真悟。

藏學專家說世人離真實的倉央嘉措還很遠,他的詩其實是他修持時觀想本尊的境界,是因藏傳佛教密宗修行而創作的。倉央嘉措的詩實際上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情懷,多為宣示佛教對世界的基本判斷,或勸喻人們從對稍縱即逝的世俗快樂的執迷中醒悟過來。

一個人需要隱藏

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

度過一生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

卻仍又那麼多人

因心事過重

而走不動

詩人倉央嘉措

「佛是可以涅槃的,留下了舍利子;鳳凰是可以涅槃的,留下了火種子;詩人也是可以涅槃的,留下的是比舍利子謙卑比火種熾熱的文字。」

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不得不說他不務正業,在這個務實者占絕對優勢的世界,他就是徹底的務虛者,無意於世俗盛筵中佔座,也不珍惜自己擁有的寶座。他好像投錯了胎,選錯了路,來到了自己不該來的地方,卻又歪打正著地實現了比常人大得多的精神價值。

第一最好是不相見

如此便可不至相戀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這是于道泉翻譯的現代詩譯文,被2006年發表的《步步驚心》引用,大概是大家太喜歡這首詩了,後讀者又分別續了第三到第十,反響熱烈,傳播效果驚人。其實當前諸如《見與不見》、《問佛》、《十誡詩》等,都不是倉央嘉措本人的作品,人們對倉央嘉措的模仿,抑或是任性地解讀,形成的仿作仍被傳為佳作,被那麼多人喜歡和包容,這就反映出了一種價值認同的文化現象——好的文學作品才經得起誤讀與任性的解讀,因為它會滋生美麗的歧義。

正是倉央嘉措那野狐禪般的詩歌,亦道亦情,非道非情,最終成全了他自己,成為了信仰的傳奇和愛的傳奇。水火能相容,歪打而正著,倉央嘉措使道與情水乳交融、別開生面,使文學與藝術獲得全新的題材,使詩與歌擴大了社會影響。

情人倉央嘉措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在他情竇初開的年齡,不喜歡經師們和攝政王要求他天天學佛,於是他化名宕桑旺波,經常到布達拉宮下的雪村和拉薩城裡八廓街玩,並給自己做了如上的描述。這是漢文譯本,若是藏文直譯的話應該是「住在布達拉宮,我是持明倉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薩,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並未感到親近,卻又不得不偽裝自己,這種痛苦恐怕只有在深夜溜出宮門,去鬧市夜店微服私訪時才能得到釋放。這也許是他最熱愛的生活,也可能是人們願意他過的生活。

絕大多數人的興趣不在詩人,不在詩歌的藝術,而在詩歌傳達的內容,或者說是他們希望理解的內容。人們熱衷於在倉央嘉措抒情詩的字裡行間尋找故事的影子,哪怕是一些被剪輯得難以辨認的倒影,進而修復成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他那欲說還休的詠嘆,讓人無法猜測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也無從破解其心底的秘密,所以人們更願意稱倉央嘉措的詩歌為情歌。倉央嘉措那像情歌一樣感人、一樣深入心靈的道歌,給了人們美好的幻象,人們也把這有親和力的聖人塑造成了一個情人,並把他封為天下最美的情郎。在倉央嘉措的詩中,情歌與道歌熔為一爐,既像情聖之歌,又像道聖之歌。

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

雖然藏傳佛教的高僧都認為這是宣講佛教義理、教化信眾的詩,但其富有靈性與藝術氣質的手法,讓人們更願意認為這是在描寫愛情,進而任性地將這位真情真性、修為深厚的得道高僧臉譜化為一代情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透過歷史的塵埃,不同人心中形成不同的倉央嘉措,幾分神性,幾縷溫情,聖僧或情痴,其實就在任性地一念之間。

耕讀傳家

作者| 黃希承

向上滑動閱覽

我的老家在福州。我的奶奶生於是1919年3月,活到96歲仙逝。我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奶奶的言傳身教都烙在我的人生歷程中。

奶奶常說:「養仔不讀書,不如一頭豬」。我的親戚們都知道,這是奶奶講得最多的話。

奶奶小時候,因為家裡實在窮,連飯都吃不飽,根本念不起書。土改時,村裡有掃盲班,但她要照顧孩子,實在沒有時間去掃盲班。奶奶說她自己就因為不識字一輩子吃虧受苦,她決不能讓子女重蹈覆轍,再窮也不能不讀書。奶奶一直堅持著培養她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全都讀書上大學和中專,這種理念在那個年代是難得的。

奶奶時常教育我們:「人只有讀書受教育,才懂得道理、懂得做人,才能走遍天下,否則連家門也邁不出去」。

我的親姑姑說:在她14歲那年,也就是我爺爺去世的那年,家裡生活變得十分困難,而當時流行去工廠當學徒工賺錢,我的幾個堂叔都去了,懂事的姑姑想減輕家裡負擔也想去,但奶奶跟她說:「你會讀書,你去讀書,就算家裡只剩下喝米湯,也要供你讀書」。就這樣在奶奶的鼓勵下,姑姑上學念書並成為一名優秀的特級教師。姑姑一輩子感激並孝順奶奶,因為我父親和我親叔叔讀書畢業分配都在外地工作,對奶奶難以照顧周全,而留在福州工作的姑姑,感恩奶奶並一直在身邊照顧著奶奶,直至奶奶去世。

奶奶教育我們:「別貪小便宜,別花未來錢」。這話蘊含大智慧。「別貪小便宜」說的就是做人做事要清廉,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別花未來錢」說的就是人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能透支未來。

我父親受奶奶影響很深。他大學畢業後,當過國企陶瓷廠的技術員、車間主任,……,學校的高級講師。每年學校都有招生工作,但我父親幾乎不參與。有一年被派去招生,有人就找上門了,我父親迴避不見。那人來家裡,臨走時悄悄地扔了幾百元在家裡冰箱上面,直至父親回家才發現,那人早己離開。父親及時向組織報告此事,並把那幾百元悄悄地如數上交學校相關部門。父親就是這樣,一輩子清清白白做人做事。

……

如今,我奶奶和我父親都己不在人世。每到清明節掃墓,我和我的家人都想起這些耕讀傳家的故事,感恩先人、告慰先人,我們一定會代代傳承。

總策劃 陳子龍 楊仁喜

策劃 陳卡真

編務 陳燕嬌

圖片 網路

製作 陳明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市海滄人民檢察院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市海滄人民檢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