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華在東,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興遇見你

清華在東,北大在西:有生之年,很高興遇見你

「我在燕南的園子里,期待與你相遇。學堂路有你匆匆的足跡,博雅的風吹進你的主樓里,春風十里,不如隔壁。」荷塘月色如夢,未名湖畔如煙,一曲《春風十里,不如隔壁》讓互稱「隔壁的」清北兩校國民CP感一覽無遺。

提及清華北大,網上流傳著兩校之間有趣的段子與往事:

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哪裡?

北大學生說:「出清華西門,往東走300米即可。」

同樣的問題,清華學生的答案是:「出北大東門,往西走300米即可。」

清華在東,北大在西。網友@Rosa在社交網路上寫道:「從北京大學東門站下車,你是向東行,我是向西行;從人生分水嶺下車,你是樸實沉毅行,我是博雅自由進;你是女生節會來隔壁拉橫幅的清華,我是軍訓時回到這橫幅去探望的北大;你我是彼此眼中的隔壁,兩相爭強,情意百年共存。4月30日和5月4日,這句話被重複提起——嘿,隔壁的,校慶快樂!」

北大虛長清華十四歲,清華晚生北大十四年。與一出生便風華正茂的北大相比,清華更多時候則是沉寂的。這種反差也體現在了兩家官微上,@北京大學自2013年開通微博以來共@清華大學7次,有對清華的校慶日祝福、也有對兩校友誼長青的願景,如此盛情款款卻唯獨等不到@清華大學的回應,引來網友一片唏噓。

殊不知,從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裡紮根情誼到現實安穩的漫長歲月里並驅成長,清北這對CP,好似,諸葛亮遇到司馬懿,有生之年,才算是遇到了一生之中旗鼓相當卻又惺惺相惜的對手。

創立於危亡之時

北大和清華雖先後建校,創辦起因也不盡相同,但她們均誕生在擁有相同文化背景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國、救國」是她們共同的使命,也映射出那個時代的歷史要求。大的歷史環境造就了北大清華校園文化的基本精神,北大清華同時也為改變中國的命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眾所周知,北大的前身為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乃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後經一系列動蕩的時局,京師大學堂在鬥爭中保留了下來,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但起初封建習氣濃重 ,直到蔡元培的到來開啟了「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1916年,蔡元培先生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敢為人先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面,蔡先生首先整頓文科內的守舊頑疾,另一方面,力排眾議大膽任用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具有先進民主主義思想的新人來北大任教。我們現在看到的北大校徽圖案正是時為北大兼職講師魯迅先生所設計。

經蔡元培的一番整頓,北大各類學術、政治團體在那個時候紛紛成立,學術討論、思想爭辯之風極盛,自由、民主的革新空氣逐漸濃厚起來。

「清華之立 ……四萬萬人之膏血 ,清華所以成立之原素也 。 」從學校設立伊始,清華便與中國命運緊密連接 ,民族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從那時起就根植於清華人的骨髓中 ,而這成為以後清華大學辦學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礎。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這是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創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在國人的心目中 , 清華學堂是一座刻骨銘心的「國恥紀念碑」 , 激勵著清華學子們「發憤學習 , 洗雪國恥」 。

1911年2月,游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游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正式將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與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不同,百年來 ,清華師生始終以「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校訓自勵自勉 ,演繹出「行勝於言」的清華校風和「嚴謹 、勤奮 、求實 、創新」的清華學風 。

「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奔赴一場盛宴」

作為獻禮清華大學百年校慶(1911-2011)的「青春史詩電影」,在《無問西東》中,我們看到了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幾個年輕人,各自懷揣諸多渴望,卻在最好的年紀迎來了最殘酷的考驗,歷經曲折,最終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

《無問西東》這個片名來自清華國文教授汪鸞翔作詞 ,英文處主任夫人張慧珍譜曲的校歌: 「東西文化 、薈萃一堂 。大同爰躋 、祖國以光 。致知窮理 、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 、殊途同歸 。器識為先 、文藝其從 、立德立言 、無問東西 。 」 這首傳唱至今的校歌充分體現了憂國憂民和救人救國之情 , 表達了融通中西和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 。

電影中最動容的莫過於1938年,由王力宏飾演的西南聯大學子沈光耀,為「大家」捨棄小家最終壯烈犧牲的場景。影片藉此還原了一段北大清華攜手共赴國難的歲月。

抗戰期間 , 北大 、清華和南開大學合併為西南聯大 ,搬遷到落後的西南地區 。當時三所學校的校長共同治理學校 。他們是北大的蔣夢麟 、清華的梅貽琦和南開的張伯苓 。 儘管當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居無定所,工資打折,教學生活水準十分低下,但他們依舊錶現出強烈的敬業精神,冒著飛機轟炸的危險仍孜孜不倦地做學問。很多優秀的學術成果就在這個時期產生,如 : 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周培源的激流論的研究 ,吳大猷的《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 , 王竹溪關於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研究等 。

據相關統計,西南聯大時期文科方面培養了任繼愈 、石峻 、許國璋 、王佐良 、李賦寧等,理科方面有王浩 、何炳棣 、劉廣京等優秀學子,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 、李政道 ,也有新中國重大科技攻關的帶頭人「兩彈元勛」 鄧稼先 、朱光亞等 。

在國運維艱中,三校患難與共,相得益彰,直至1946年,複員後的北京大學在北平正式開學,終於實現了西南聯大校歌中所唱的「待祛除仇寇復神靜,還燕碣」的夙願。

在昆明的西南聯大舊址,矗立著一塊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記述:西南聯大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

西南聯大大師輩出,僅存在8年,卻從中走出了2位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1位兩院院士。

教授治校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以「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堅定氣魄 ,蔡元培開啟了北京大學的改革之路。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 , 提出了 : 「注重道德教育 , 以實利教育 、軍國民教育輔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的教育方針 。

他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 。他提倡學術自由 ,科學民主 。主張學與術分校 , 文與理通科 。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 , 實行「選科制」 ,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精簡課程 ,力主自學 , 校內實行學生自治 , 教授治校 。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 ,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 , 影響全國 。 」 其中,「 教授治校」制度始於北京大學,蔡元培成為國內主張學術自由 ,提倡民主辦校 、教授治校的第一人,後來此制度在清華大學被發揚光大。

蔡元培深知要辦好北大最關鍵的是要先有一大批具有高深學問、 熱心教學又能為人師表的一流學者。 他認為當時北大存在 「 學課之凌雜」 和 「 學風之敗壞」 兩大弊端。為了給「青年尋找可以佩服的學問上和道德上的導師」 , 多次登門 ,終於聘請到了當時最負盛名的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 ,並把《新青年》從上海搬到北大 。後來 , 蔡校長又先後聘請了胡適 、劉半農 、錢玄同 、李大釗 、周作人 、魯迅等名家大師 。從而使新思想在北大孕育傳播 ,以至於後來 ,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 。

清華同樣具有崇尚大師、 注重羅致人才的傳統。梅貽琦任清華校長之後, 將重視延聘一流學者的傳統發揚得更加光大, 並使之成為清華人的共識。 他在就職演講中講到: 「 一個大學所以為大學, 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 」 他反覆強調: 「 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 吾人知之甚切, 故亦圖之至急」。他一方面尊重原教師隊伍並發揮他們的作用, 另一方面千方百計禮聘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 使上世紀 30 年代到抗戰前的清華園名師雲集, 群星燦爛。

很多人都把清華歲月作為一生最美好幸福的時光 。馮友蘭到晚年說 : 「我在清華的幾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代 。 」楊振寧回憶說 : 「清華園的八年在我的回憶中是非常美麗的 、非常幸福的 。」

「我記憶中的北大,是充滿詩歌和詩情的。」

最近多年來, 在北京大學全校畢業典禮上, 有兩個節目一直沒換, 且深受畢業生歡迎, 一是朗誦中文系教授謝冕的散文《 永遠的校園》, 一是合唱中文系已故教授、 著名詩人林庚作詞的《新秋之歌》。

有人稱,「 對我而言, 北大的形象是隨著北大的詩歌而愈發聖潔的, 如果沒有海子和西川, 也許北大就不再是個夢想。」

以文科見長的北大最值得驕傲的莫過於北大文科的精神力量——雲集北大的名師。從建國初的馮友蘭、朱光潛、馬寅初到如今的季羨林、費孝通、張岱年等,而以厲以寧、吳樹青為代表的中青年學者也已嶄露頭角,初露鋒芒。

現如今,漫步燕園,穿梭於「一塔湖圖" 之間,高13層的博雅塔就佇立在未名湖畔,從1924年起,博雅塔不但見證了瞬間爆發的剎那芳華,還親歷了化作永存世間的凝固之恆。

從徜徉於擁有亞洲第一藏書量" 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傳承「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精神的北大課堂到尋覓那些為支援西部的足跡的志願者、為祖國科研事業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從這裡揚帆,一曲《燕園情》唱出了北大莘莘學子的赤子之心:「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系著城鎮鄉野;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熱鬧是她們的,我自巋然不動」

只是不知倘若沒有了文人墨客的北大,清華會不會形單影隻的做著那最耀眼的星辰?清華恐怕會冷冷地接應一句:「熱鬧是他們的,我只巋然不動。」

根據科瑞維安公布的2018年1月ESI最新數據:北京大學國際排名107,位居國內高校首位,清華大學國際排名126位。

從最新ESI排名數據來看,北大綜合排名和入選學科數均有較大優勢。不過,清華大學部分學科如材料和工程學等已經進入ESI世界前10位,達到世界頂尖水平,這類學科表現優於北大。

實際上,中國現代科學和學術研究很多都是清華留學生回國建立起來的 ,清華辦大學更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科學和學術的進步 ,如在「物理學教育方面 ,清華物理系是國內第一家正式走上研究軌道的。」

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 ,清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把科學研究看成是學校應肩負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 。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 ,還是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 ,扎紮實實開展科學研究 ,使大學成為新思想 、新技術的源泉始終是清華大學不可動搖的辦學思想 。

在作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學時期 ,清華大學提出了「教學 、科研 、生產三結合」的辦學思想 , 在建設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時期 ,清華大學更是強調理論聯繫實際 ,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辦學理念 。與注重實踐密切相連的是實事求是的辦學傳統 。梅貽琦在辦校中 , 重視「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 , 主張一切以事實為出發點 ; 而實事求是則是蔣南翔長校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 。在新的歷史時期 ,不唯書 , 不唯上 ,不唯他 ,不唯洋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求實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 。

結語

從清北兩所院校百餘年的發展軌跡中可以看出,清華的追求如同鐘錶,精密,精確,協調一致,為現代化社會所必須。北大的追求如同氣體分子,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有差異,但兩者的碰撞卻從未停止過。

不久,清華北大便會相繼迎來107周歲和120周歲校慶,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如季羨林先生在《我看北大》一文中所說 : 「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 ,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個是愛國主義 ; 一個就是講骨氣 , 講氣節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 ,另一方面 , 在外敵的斧械前面不低頭 , 威武不能屈 ……」現如今的清華北大在各方面已然具備了崛起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和機遇,也許還需要教授和管理者懷有堅定的目標和一致的共識,不斷創新,才能早日邁進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參考文獻:

1.《北大、清華校園文化探源》

2.《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3.《校 園 里 的 詩 性———以北京大學為中心》

4.《從燕園情懷到北大精神》

5.《關於北京大學定位的思考》

6.《梅貽琦與清華之崛起》

7.《追尋大學理想———清華大學辦學理念的形成與發展》

8.《百年清芬 : 生生不息的清華理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學語文微課堂 的精彩文章:

部編版語文一二年級第二單元綜合測試卷(考點全面,多校採用)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每課對應課外拓展繪本推薦(上)

TAG:小學語文微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