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濱海之國——薄姑國,為齊國做嫁衣裳,布谷鳥、渤海都與它有關

濱海之國——薄姑國,為齊國做嫁衣裳,布谷鳥、渤海都與它有關

薄姑國是夏商時期東夷方國中的其中一員,它位於魯北地區、濟水下游一帶(今山東博興縣),民國歷史學家傅斯年在《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一書中考證:「薄姑地望正合於當年濟水之入海口。」據說關於「薄姑」一詞的最早出現,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出土的西周周公鼎(現存於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該鼎銘文刻有「専古」,這兩個字便是「勃姑」的另一種寫法。

薄姑國是何時立國?據《今竹書紀年》記載:「太戊五十八年,城薄姑。」這裡的「城」是作動詞用,營建的意思,「太戊」就是歷史上的商中宗,商朝第八代商王,公元前1637年——公元前1563年在位,以上記載意思是太戊五十八年創建薄姑國,也就是說,薄姑國是在公元前1577年立國。

薄姑國既然是商朝的封國,那麼首位封君系何人?由於資料缺乏,不得而知。但據推測,薄姑國建立以前這裡是個草木滋長、自然資源充沛的部落,當地的居民安居樂業,生活無憂。

亞丑銅鉞

「薄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薄姑一詞在古代有多種叫法寫法,文獻資料中也各有不同,除了上面周公鼎上所刻的「専古」,還有「薄菇」、「薄姑」、「蒲姑」、「勃姑」等等。勃姑其實是一種鳥類,也就是現在的布谷鳥。古代布谷鳥就叫勃姑鳥,比如南宋詩人陸遊的《春社》:「桑眼初開麥正青,勃姑聲里雨冥冥。」 當時薄姑國所在的位置依河傍海,水利資源非常豐富,因此方遠一帶水草茂盛,環境清幽,農業較為發達,極其適合水鳥生存。特別是一種整天叫著「勃姑勃姑」的鳥類極為活躍,於是當地人依聲和鳴,順手給這種鳥類取了個名字叫「勃姑」,也許遠古最早期這個地方就叫勃姑部落。另外,勃海的「勃」字來源可能也跟勃姑有關。《戰國策》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齊西有清河,北有勃海。」說明早在戰國之前便已有勃海這個名稱。

直到商王朝在此立國,才正式將勃姑部落改為薄姑國。薄姑國可能是東夷沿海建立的第一個文明古國。

那麼當時商王朝為什麼突然心血來潮要去開發遠在千里之外的的東夷北部?

有一種說法,很可能就是為了看中當地的自然資源。太戊主政商朝長達七十多年,因治國有方,在農業、商業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長途販運的貿易活動應運而生。而薄姑國由於位於濟水之口,來往交通運輸方便,在此立國,非常有利於商王朝與東夷北境的商業往來。

薄姑地處勃海之濱,又緊臨濟水、黃河之口,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可以說,薄姑國是商王朝的天然糧倉。在這個地方立國開發,一來可以源源不斷為商王朝輸送各種生活物質,比如魚鹽、農桑、占卜用的龜甲片、作裝飾用的海貝串等;二來薄姑國可以替商王朝監視東夷各族的活動情況,為東夷各國覬覦商王朝起到震懾作用。

不過到了商朝晚期,由於王室開始衰弱,東夷各國隨之強盛起來,又試圖脫離商王朝的控制,引起了商王朝的猜忌,可能也是為了爭奪東夷優越的生存資源和豐富的海濱物產。總之,帝乙、商辛兩代商王通過十年時間不惜勞師動眾討伐東夷,薄姑國大概也在這次戰役中受到重創,才使得後來武王伐商時薄姑國「靠邊站」,這也是薄姑國在周朝代商後得以完卵的原因。

薄姑國雖然躲過了這一劫,卻未能躲過之後的「三監之亂」。周成王剛即位時發生了波及全國的武庚叛亂,薄姑國以為這次叛亂將會徹底動搖周王朝,於是趁機出來響應,沒想到這場混亂被周公旦鐵腕鎮壓。《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公討之(東征),三年而定。」《孟子·滕文公》記載:「滅國者五十」,這五十大多是東夷之國。其中薄姑國最為慘烈,周王室殺一儆百,首先拿薄姑國開刀,不但滅其國,絕其祀,還毀其社,遷其民,以此來威懾東夷各國。

薄姑國滅亡後,其後裔被迫遷往各地,後來衍化出薄姓,這也是薄姓的由來。

《鹽鐵論》記載:「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漢書·地理志》也有記載:「齊地負海潟(xì)鹵,少五穀,而人民寡。」說明齊國建國之初是相當貧困落後的,資源匱乏,人煙稀少,而正因為薄姑國的這一次變故,周王室將薄姑國劃為齊國,齊國甚至曾一度將都城遷往薄姑,憑藉薄姑國發達的農業資源,使國家漸漸強盛起來。

文/堰風

華夏漢族東方「殖民地」——彭國,周室定天下的「牧野八師」 之一

商末人口大國——黎國,曾遭大屠殺,「黎民百姓」原來是這麼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以捕鳥為生的古國——羅國,與楚國同姓共患難,難免兄弟相殘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