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一無是處,三十年後我大展宏圖
時代風雲變幻成就了曾國藩的豐功偉績
太平天國運動造就了曾國藩的曠世功勛
毛澤東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蔣介石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完人
1872年,這位湘軍祖師爺、清朝之重臣與世長辭。慈禧太后十分悲傷,決定輟朝三日為他舉哀,獲得了皇家顯貴的最高禮遇,並追贈為太傅,授予「文正」謚號,從此被世人稱為「曾文正公」。大清國兩百多年,獲贈此號的漢臣,唯有曾國藩一人而已。
GIF
1811年,一個叫曾子城的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府汀鄉縣,他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曾國藩。祖父是位小地主,父親是位私塾先生。
曾國藩是家中的老大,五歲那年,便被你親帶入私塾,接受嚴格的教學管制。曾國藩熱愛讀書,最初是家人的期待和引導,但主要是為了早日科舉求官之夢。從而發展成了「不可一日不讀書」的書蟲。
1833年,22歲的曾國藩參加科舉,最終順利通過院試,獲取了秀才的功名。1834年,曾國藩進入了久負盛名的嶽麓書院深造,同年,以第36名的成績成功中舉。
當年,他的老師並不欣賞的說道:「你讀書是不會有出息的,假如你將來能中舉,為師我就當書童給你背傘。」
生活就是這樣,如果這個世界還有最殘忍的事,哪一件比否定一個孩子的一生更殘忍呢?
1834年,曾國藩告別家人,向京城出發,準備迎取更大的功名。
按照清代科考慣例,殿試成績第一甲只有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均被賜進士及第,可以全部直接進入翰林院;第二甲有若干人,被賜進士出身,其中優秀者可以進入翰林院;第三甲有若干人,被賜同進士出身,一般無緣進入翰林院。
而曾國藩作為同進士出身,有幸入翰林院,主要是得益於道光帝的心腹大佬穆彰阿。
1839年,曾國藩帶領妻小遷往北京,並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曾國藩家書》就是從此寫起。作為一名忠實的理學信徒,每天堅持自我反省,不斷矯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從而成為一名理學大師。
1851年,清朝迎來了最大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由廣西起義開始漫延全國。正是這場運動激發了曾國藩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也正是這場運動讓曾國藩成為湘軍祖師爺、時代風雲人物。
記得軍隊有句俗話:湖南、湖北是專門出將軍的地方。莫非淵源於此!
1853年,一位文官,一個書生,現在卻要練兵帶兵,出戰沙場,儼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然而,曾國藩就是曾國藩,練兵模式、軍營規章、條令條例、獎懲制度制定的有模有樣,保證了良好的軍紀,使用這支新興的湘軍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雄獅勁旅。
曾國藩還親自編寫了讓湘軍傳唱的《愛民歌》,據說,袁世凱的《大帥練兵歌》和毛澤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是據此改編。
曾國藩也不是天生的贏家,他所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激戰的過程中,也屢次失敗。並常常以自殺的方式來排遣心中的沮喪。戰略家並不等於就是軍事家,紙上談兵並不等於直面對戰。
曾國藩父親的來信中是這樣寫道的:假如你能率軍打出湖南省,那麼我替你感到驕傲;假如你死在湖南境內,那麼我不會為你流一滴眼淚。
多麼痛的鼓勵,多麼痛的領悟。
1855年,湘軍與太平軍在鄱陽湖發生激烈交戰,曾國藩再一次失敗的一塌糊塗,失敗的傷痛和絕望,失敗在太平軍最能善戰的將領石達開手下。
雖然屢戰屢敗,但曾國藩能識人用人,把一些有才幹的人聚攏到自己的身邊,左宗棠的加入便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例子。
1860年,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大臣。全權處理與太平軍的交戰事務。兩江總督的轄地包括江蘇(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除了左宗棠之外,曾國藩身邊還有兩員大將,分別是李元度、李鴻章。這些都是清朝的重量級人物。
1862年,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為了給曾國藩打氣加油鎮壓太平軍,又加授兩項新職,分別為協辦大學士和節制四省軍務。至此,曾國藩成為清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封疆大吏,兼任了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的最高軍政長官。一生的權勢和功業達到了最高峰。
當官盡職,當了大官更要盡忠盡職。一場完成平叛大業,圍剿太平軍的總攻也正式打響。曾國藩的總體策略是:自己收復安徽,再讓弟弟曾國荃拿下天京(南京),讓弟子李鴻章拿下蘇州和上海,讓朋友左宗棠拿下浙江。
一個人要想干成大事,必須集合一大批傑出的人才,這就要求首領人物學會靈活變通,並鞏固團隊。
1864年,曾國荃正式攻克天京,從此,縱橫神州十餘年的太平天國宣告覆滅,天京也正式改回了南京的舊稱。清廷授給曾國藩的爵位是一等勇毅侯。這是清朝的漢人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
湘軍取代了太平天國的地位,此時的湘軍人馬已達三十多萬,佔據了東南財富集中之地,成為全國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據說,有人曾動員過曾國藩推翻清朝,改天換地,但曾國藩始終沒有與清廷反目,決定徹底效忠清廷,並自行裁撤湘軍武裝。消除了清廷的擔憂和猜疑。
曾國藩平生以做官發財為恥,非但不貪污受賄一分公款,而且曾經立下決心,絕不把做官所得的俸祿傳之子孫。
圖片來源網路
--善行文創--
善天之時 行地之德
傳播吳文化 耕耘吳文化
TAG:蘇州善行文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