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過湖面的「曉風」,一家書店和一座城市的故事
新華社杭州4月23日電(記者余靖靜)曉風22歲了,在民營書店的圈子裡,可謂「長壽」。有讀者說,理解了曉風,就讀懂了半個杭州。
在杭州這座以「美」著稱的城市裡,曉風開出了15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分店。有讀者說,理解了曉風,就讀懂了半個杭州。
攜一本書,背山面湖
在西湖邊的新新飯店裡,曉風開了一家分店,書店面對西湖,背靠保俶山。
讀者多是遊客,他們在無意中逛進這裡,也在無意中「愛上」了曉風。
有位來自江蘇的遊客,去年冬天來西湖旅遊,走進了曉風,加了店長的微信。此後每過一兩個月,他都會開出書單,請店長十幾本、幾十本地幫他郵寄過去。
有位杭州本地人,在新新飯店吃飯時發現了曉風,當天晚上,他買了約兩千元的書。
曉風體育場路總店內景。新華社記者 余靖靜 攝
對曉風的各家分店來說,這樣的「鐵粉」讀者和「掃書」場面,並不鮮見。
有位讀者到浙江省人民醫院體檢時,發現住院大樓一樓開著一家曉風書店,從此,成了這裡的常客。
醫院內分店的讀者,有醫生、護士,也有患者和陪護家屬。有人說,住院時發現有曉風,焦慮、恐懼就有了慰藉。
一位在醫院剛剛動完手術的年輕人,自己還下不了床,就委託母親來買書。這位母親告訴店員「阿青」,「我兒子是老師,特別喜歡看書。」
年輕人出院後,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來杭州複查,每次都會來曉風。「原來他很瘦,現在氣色好多了。」「阿青」由衷地為他高興。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客廳」
曉風目前在杭州共有15家分店,分布在西湖、運河、良渚等多個地點,覆蓋了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公共機構,每一家分店都獨具風格,定位服務的讀者群也越來越精細。
曉風杭州師範大學店內景。新華社記者 余靖靜 攝
「我們想證明書店不僅可以買書,還可以會友、布展,書店應該是城市的文化客廳。」曉風書屋的主人朱鈺芳、姜愛軍說。
曉風絲博店開設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裡,許多消費者都會被店內銷售的文創產品所吸引。
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出自曉風書店和絲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以成本價銷售,許多顧客覺得「又美又合算」。
最近,博物館正在開設3D展覽,曉風為此配套採購了3D咖啡拉花機、3D巧克力印表機供客人使用。一對來自巴西的父母帶著兩個女兒,用機器做出了一隻巧克力的小兔子,還將兩個女兒的照片列印在了咖啡杯上,讚不絕口。
曉風平均每年都會舉辦五六十場文化沙龍和學術講座,邀請陳丹青、李歐梵、北島、鄭培凱等文化學者與讀者交流;與豐子愷後人合作,從豐子愷的書、畫作品中汲取元素,設計有文人趣味的生活用品,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目前,曉風總部也增加了「文具部」,在店員「范范」看來,這是因為「人對審美的要求提高了」。
「好朋友,都是在書店遇到的」
「每一個走進書店的人,我都會像老朋友般對待。」女主人朱鈺芳說,「書店開著清貧,書店裡每天的故事卻讓我們過得富裕」。
「書最純粹,結善緣,好朋友,都是在書店遇到的。」男主人姜愛軍告訴記者。
開實體書店到底收穫了什麼?除了老闆,曉風各店的店長和店員們也頗有「投之以桃,報之以瓊瑤」的感受。
曉風絲綢博物館店內景。新華社記者 余靖靜 攝
在杭州師範大學的校園店中,店員「范范」對一位老師印象深刻,他經常來曉風為學生選購圖書,「曾經一次性買十幾本《萬曆十五年》。」
「有位馬來西亞大姐,每年暑假都會來杭州旅遊,每次必來運河,也一定會來曉風的運河店。」店員「巧菁」回憶說。
「在這裡能看到書,也能看到西湖一年四季的變化,很有幸福感。」西湖店的「滿滿」告訴記者。
「開書店,就會和讀者成為朋友。」在曉風的醫院分店,「阿青」身著紅衣,笑容溫暖,「站在朋友的角度,我當然希望他們儘快恢復健康,不要再出現在店裡了。」
在曉風絲博店裡,絲綢類專業圖書的裝飾非常精美,店員都不忍心拆塑封,不過,只要客人有要求,店長「阿咪」一定會幫忙拆開。
「書店是體驗式消費,我們希望所有檯面上的書都能打開,讓顧客看到。拆封后會有損耗,客人也不一定會買,但是書店應該去承擔這些損耗。」「阿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