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永遠在路上/四書

讀書,永遠在路上/四書

攝影/文字/編輯:蕭瀟

2

讀書,

永遠在路上

每個人都有喜歡的讀書方式,並且這些習慣會隨著生活境遇的更迭、人生閱歷的積累和個人年齡的漸長而不斷改變著。

學生時代,喜歡在桌前學習到夜深人靜,效率高,還有一種「笨鳥先飛」的踏實感。為人妻後,依然保持著夜讀和晚睡的習慣。有需要動筆時,還會點上一支煙(都是吳先生給備好的啦),聽先生的酣音落在幽美的煙線上,遇到春夏還會有陣陣蛙聲蟲鳴相和,讓閱讀和寫作成為每天最享受的事情。

為人母之後,加上遷居小城,生活日益忙碌起來。沒有閑余時間坐在桌邊,就養成了看枕邊書的習慣。床頭柜上放上幾本喜歡的書,孩子入睡之後,隨手翻閱一會。然後帶著對日子的領悟和感恩,安然睡去。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初葉,停薪留職出外打工的那幾年(最忙的時候同時兼職四份工作),也從沒有間斷過讀書的習慣。無論是在京都還是鄉村、茶吧或是田間,隨身的包里總會帶著一本我喜歡看的書,想靜心的時候就拿出來翻閱一會,慰藉著另一個世界裡孤獨勤奮的自己。

讀書的習慣對身邊人的影響也是很深的。家裡凡是安靜的角落都會有書,包括自家衛生間的手紙盒裡。印象最深的是,有幾年手紙盒裡放了《紅樓夢詩詞解析》和《毛澤東詩詞鑒賞》,吳先生時常冷不丁地整首詠誦,還侃侃而談,著實讓我驚愕不已,暗自佩服他超強的記憶能力。

潛移默化之間,當盛年之後的蕭氏時常感到詞窮墨盡的尷尬時,吳先生卻常常情不自禁地出口成律(雖然大多時候聽起來像是打油詩)。蕭氏每次點贊的時候,都會莞爾一笑,總是很欣慰地想起三毛女士的話:「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從記事到現在,屈指可數的沒有讀書的日子是在40歲邊上。那時在單位政工部門,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經常加班到深夜。雖然沒有閑暇閱讀我喜歡的書籍,但那些年的忙碌中,我開始接觸到了攝影,也認識了圈內許多領導和同事,並在另外一個領域的不斷學習進步中,影響到了多年以後小夫的人生選擇。這是一份意外的收穫。

所以我一直很信奉那句話:「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任何時候,無論哪種勤奮都會收穫到這個世界給予的饋贈——只要你能秉持初心,持之以恆。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希望無論走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無論是記得也好,還是過目便忘卻也罷,蕭氏的世界裡都會漾著淺淺書香。讀書,永遠在路上。

趙照這個版本的《聲律啟蒙》,在之前獨唱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加入了純凈的童聲,盡顯簡潔、空靈、唯美,這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特有的魅力吧。

?

「四書」:研治儒學的最重要文獻

四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的最重要文獻。南宋理學家朱熹說,閱讀「四書」,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第四十二篇,相傳經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主要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思想。這也是儒家傳統思想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和最高的理想。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漢有魯《論》《齊論》《古論》,今本以魯《論》為主。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們記錄並整理而成,是戰國時期孟子言論的彙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辯、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中庸》也是《禮記》中的重要一篇,相傳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處理問題時不走極端,而是找到處理問題最合適的方法,使人生變得完美。

星座:雙子座

作者:蕭瀟

本文大概

2061

讀完共需

10

分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純色像素 的精彩文章:

閱讀之旅/四書五經的「前世今生」

TAG:純色像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