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妙的心理學

奧妙的心理學

讀文章前首先提出幾個問題:

①平常我們知道某些疾病很兇險,為什麼直到身邊或者鮮活的事例擺在面前才給予重視?

②很多反對戒煙者常說:「你看隔壁的張三,16歲開始吸煙,現在85了,身體還很健碩,我沒事。」

是真沒事么?

③你看他今天連續投中了好幾個球,把球給他,他還能進。

他再次投中的概率會增加么?

④「最近有個郵件預測股市,給我連續發了好幾個周,竟然都猜對了!我一定要訂閱它!」

「準確率」真的這麼高么?

⑤「哈哈,我和我女朋友真是心有靈犀,我剛想她,她就來電話了。」

是真的心有靈犀么?

⑥「喂,我知道即將進行的猜燈遊戲中各個顏色燈出現的比率,按照這個比率猜,準確率一定高!」

是真的高么?

⑦「這個心理醫生很有經驗,她能根據你的特點量身定做一套方案。」

是真的有效么?

希望大家讀了文章之後,能夠找到答案。有的地方或許寫的不準確,望指正。

正文:

一、這段時間讀了斯塔諾威克(加拿大)的《如何正視心理學》,聯繫實際,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書中主要講了如何分辨真正的科學心理學知識與迷惑大眾的偽科學心理學常識。

那些通過大眾媒體傳播的「心理學」知識,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幻想。真正的科學有重驗性,經的起同行評審,如果用現有的方法無法進行實證解答,那麼這個問題也算不上科學了(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科學的創造性體現在,它在人類知識的最前緣,探究可以用實證技術來進行研究的問題。

當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時,經常引用一些老生常談的諺語,可是這些「常識」本身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也因此是不可證偽的。如「三思而後行」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當心理學針對與對常識假設的實驗不能通過驗證時,將與人們所接觸的世俗智慧發生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一些心理研究熟視無睹的原因。

好的理論是能夠做出具體預測的理論,因此它們也有很高的可證偽性,通過實驗的證偽,才能讓科學更加的接近真理。

通過可觀察,可測量的操作給某個事物下一個操作性定義,如血壓,血糖值等等,不像直覺性的定義是一種非經驗性的定義,只屬個別個體所獨有,無法進行驗證。

二、事情的鮮活性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如乳腺癌在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很高,很多人在看到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逝世時才意識到其嚴重性。登機時,我們對坐飛機的人說一路平安也深受鮮活性的影響,這句話既傷感又具諷刺意味,因為死於交通事故的機率比墜機高出很多。

個案的鮮活性會深深影響你的判斷,如你打算買一輛車,通過各種資料收集與對比,你打算買A車,可是你出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開A車的朋友,他對A車評價不高,我們很難避免會受到這種個案敘述的影響。醫生也要避免這種影響,要根據最好的證據來做事,不要受情感反應的影響。

三、絕大多數人認為泛化的人格特徵描述都是正確的,並把這些特徵認為自己獨有的,這也是為什麼星座,手相等占卜讓一些人深信不疑的原因。

眾所周知,醫學很多結論是用概率來回答的,而不是必然性。比如吸煙,吸煙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導致肺癌,但不是一定導致肺癌。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這樣的場景:吸煙者說隔壁的張三從16歲開始吸煙,現在85了,身體還很健碩,用這個個案來推翻吸煙與肺癌的關係,也是一種僥倖心理吧,心裡的一種慰藉。但是長壽的人大多數屬於不吸煙者。不想讀書的孩子可能會以隔壁李四中學就不念書了,現在是xx集團的老闆這種鮮活的例子來進行抗爭。

概率推論是人類認知的死穴,這一錯誤的爭論之所以被應用的如此頻繁,就是人們不知怎樣處理概率信息。

嗯,男人比女人高,但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比女人高。

如果你問一群人連續擲硬幣五次,全都正面朝上,下一次正面朝上概率多大?一部分人可能說很小的機率會再次正面朝上,但是其實每次擲硬幣正反面概率是相等的。生了兩個女孩,這一次一定是個男孩;連投連中的投籃命中率高於連著兩三次失誤的投籃命中率。這些謬誤來源於對概念很多錯誤觀念,其中一個錯覺就是如果一個事物是隨機的,就不可能出現連續同樣的結果,人們低估了一個隨機排列中,連續結果出現的可能性。

四、世界上很多事情不能用穩定的系統的因素去解釋,有很多偶然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大多數人覺得這樣並不能使自己滿意。如果一個預測股市的機構每周定期給你發送預測郵件,而且連續四次預測成功,很多人都會按耐不住訂閱其一年的預測報刊。但是你知道其中的原理會讓你大跌眼鏡,試想一下在一個地下室,一個男子每周定時發送一萬份預測,一半漲,一半跌。下一個月在預測成功的五千份里再發送漲跌各一半的預測,以此類推。哈哈,是不是感到很」幸運「成為了概率的幸運兒?

人們傾向於在沒有聯繫的事物中構建一些虛幻的聯繫。因為誤了班車遇到了老同學?因為他是好人就不應該受到不幸事件?因為視力障礙所以聽覺特別靈敏?這些都是虛幻的聯繫。下面這個故事你一定聽過不少遍了:「有一天我在那正在想我女朋友呢,忽然她就打來電話了,真是心有靈犀!」這不過是一個巧合,接觸越多,巧合發生概率越高,但是人們總是用系統的,非偶然的形式去解釋。

任何人都需要幻想,但是不能將這個習慣帶進科學裡。

博人眼球的「93年效應」

真的是「很巧」,但是僅僅是巧。

五、很多時候接受錯誤往往能減少錯誤,試想你參與了一個實驗,你面前有紅藍兩盞燈,讓你猜測哪個燈會亮,所有測試都在百分之七十的機率紅燈亮,百分之三十的機率藍燈亮的條件下進行的,你會怎麼猜?

隨著實驗的進行,被試感覺紅燈亮的機率比較大,會大致保持70%紅燈。30%藍燈的概率去猜測,希望每一次都會猜對,但是若是他們放棄」百發百中「,他們預測會更好一些,為什麼呢?

按照點亮100盞燈來計算,由於發現了規律,被試有百分之七十的機率預測紅燈會亮,實際亮的紅燈是70盞,也就是說被試49次預測正確紅燈,以此類推,被試有9次預測正確藍燈,共有58次預測正確。但是若全部猜紅燈,則有70次預測正確。所以我們要放棄每次猜對,接受錯誤來減少錯誤。

概率在單個事件中是適用的,很多研究表明精算式預測比臨床試預測要準確的多,在醫學裡強調直覺,個別化的治療方法是有缺陷的,這也是大數據值錢的原因之一吧。設想有A、B兩個醫生,A醫生手術成功率比B醫生高很多,如果你相信概率在單個事件中不適用,那麼你也不會介意讓B醫生給你做手術吧?

賭徒知道長期賭博是對自己不利的,但是他們沒做到接受錯誤來減少錯誤,總是自信的認為自己的技巧在下一局,下一小時可以賺到錢,進入惡性循環之中。

六、為了博取眼球,吸引注意,新媒體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偽科學,缺乏同行評審,大肆宣揚其療效,誤導了大眾。一個理論的驗證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證據來支持,若僅僅憑藉個案作為確鑿的證據,則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大眾傳媒的邏輯是如果人們對一個特定的心理學感興趣時,媒體會製造一個故事,不管其真假。若科學家回答:"對不起,當今技術還說明不了這個問題"時,他們不會善罷甘休,直到找到一位」權威「的科學家來不客氣的下結論。

由於人類行為的複雜,負責任的科學家往往不會輕易下結論,這使得媒體將他們排斥在外,而偽科學盛行。

七、心理學家能通過訓練,形成對個體的「直覺式」的洞察能力?

嗯,不存在的。

在預測任何心理學的結果時,相關變數的量化分析總比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更準確,沒有證據表明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會提高療效。社會存在很多收取了高價但不能提供有效服務的人,他們的判斷比用數據推得的簡單結論還要糟糕。因此,更多的人應該尋求看起來還算科學的,社區為本的心理健康項目,讓病人少花冤枉錢。

結束語:家庭,社會,媒體等周圍環境會深深的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我們要對各種事物秉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想起了「大樣本隨機對照雙盲臨床實驗」,哈哈,雖然長,但裡面體現著科學性。

嗯,希望「三人成虎」的現象越來越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hinkbutwhy 的精彩文章:

TAG:thinkbut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