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最終打敗了德國,但是卻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蘇聯最終打敗了德國,但是卻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原標題:蘇聯最終打敗了德國,但是卻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一直是最慘烈的戰場,在沒有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之前,一直是蘇聯在和德國死磕,所以蘇軍的傷亡是非常大的。蘇聯政府給出的蘇軍陣亡數字886.84萬人,但是一直受到公眾的質疑。


一般來說,交戰國的雙方都會把自己的傷亡人數說的少一些,對方的傷亡說的多一些,這是國際慣例,不足為奇。那麼蘇聯到死陣亡了多少人呢?根據當時戰場形勢的分析,蘇軍的傷亡人數將是德軍的1.5-3倍。那麼為什麼蘇軍的損失會這麼大?


首先就是武器裝備的差距,德國自然就不用多說了,工業一直是世界領先的,武器裝備的質量也是最好的。相反蘇聯開戰之初的軍工業的製造能力是十分堪憂的。



1939年,蘇軍擁有的炮筒數量較之1930年增長了7倍,已經不少了。但是彈藥的生產卻始終跟不上,儘管蘇聯化工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二戰前依然比不上德國。雖然武器數量出現了增長,但彈藥的供給率仍然停留於1914年的水平。以152毫米榴彈炮為例,一戰初期時每門搭配609枚榴彈,1941年6月時為690枚。1942年2月,朱可夫元帥便向斯大林彙報說:「每門炮只剩下1至2枚炮彈。」


就在蘇聯陷入窘境之時,美國人雪中送炭,為蘇聯送來了12.7萬噸的火藥和TNT炸藥,這相當於蘇聯1944年全年的生產水平,但是美蘇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



其次就是作戰人員的差距了,1942年,頓河方面發動了一系列進攻行動都失敗了,事後該方面軍撰寫了的一份詳盡報告:「無論是中層還是上層指揮團隊,在戰術上都相當無知,無法準確判斷地形,失去了對部隊的有效作戰指揮,我們的步兵完全沒派上用場,步兵不擅作戰,這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由於缺乏軍事訓練,加上蘇聯是倉促應戰,所以蘇軍的戰鬥力普遍不高,而且戰鬥意志很是薄弱,戰爭一開始,就有將近600萬蘇軍被俘,數量超過了其他同盟國被俘人數的總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士兵。普魯士有著優良的軍事傳統,而且往往是將門虎子,八代祖宗都是當兵的,血液里都有鋼鐵的味道。而且德國也有完備的現代軍事教育體制。這也使得德國的實際士兵人數遠遠超過了紙面上的人數。



在《帝國陷落》電影里依然能夠見到戰鬥力強悍的希特勒少年團的小小士兵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也是悍不畏死,蹲在陷坑或者埋伏在樓層上,一個不注意就是一發反坦克炮彈,報銷了蘇軍一輛戰車。


雖然主要原因是敵強我弱,但是這裡面有很大的人為因素。首先就是領導人的錯誤判斷,1941年,德國單方面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實此時已經有人獲悉德軍動向,向蘇軍報告了消息,但是蘇聯以斯大林為首的領導人認為德國不會攻擊自己,沒有起到該有的預警作用,這也是蘇軍前期十分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斯大林是一個業餘軍事愛好者,對於軍事不是十分的在行。但是斯大林是一位十足的政治家,在戰爭爆發之前,斯大林在國內肅反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軍,致使開戰之時蘇聯沒有能打仗的將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智的小朋同學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自己都不吃的食品卻呼籲中國進口,真不知道你是何居心
四把二戰時期的傳奇手槍,日本造的就相差甚遠了

TAG:機智的小朋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