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56)隱藏於「戰國四君子」華麗名號下的亡國因子——《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56)隱藏於「戰國四君子」華麗名號下的亡國因子——《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56)隱藏於「戰國四君子」華麗名號下的亡國因子——《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自漢以降,「戰國四君子」之名婦儒皆知。


「戰國四君子」的提法,最早見於漢朝名士賈誼的《過秦論》:「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賈誼這段記載,尤以最後一句「尊賢而重士」,牢牢吸引了此後二千多年手持如椽之筆的中華士人們的眼球;加之司馬遷在《史記》里栩栩如生的精彩描述,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四君子」的歷史記憶,使得「四君子」成為戰國時期的重要的歷史符號和時代象徵,並因而得到了歷代幾乎所有文人學士們的青睞和讚美。


在今天,如果有人能夠把戰國的歷史改編成一部現代「穿越劇」,那麼「四君子」絕對是劇中最引人注目的華麗角色。


先讓我們回望一下他們風雲際會的歷史劇情罷!


1、信陵君魏無忌:若非出身公侯家,便當提劍平天下。


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嫠王異母兄弟。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安嫠王即位十數年,齊楚相約攻魏。老臣唐睢西說秦昭王,秦發兵救魏。安嫠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居然「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信陵君乃縱論天下形勢,諫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國,「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韓為魏之屏障,韓存則「衛、大梁、河外必安」,韓亡則魏危在旦夕。事實上,後來秦果於秦王政十七年亡韓,二十二年亡魏。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信陵君可謂高瞻遠矚。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王請救於魏。三晉本為一家,趙魏尤其唇齒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晉鄙將十萬大軍屯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信陵君數勸魏王不得,乃竊符救趙。


目光高遠,當機立斷,信陵君可謂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強,於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復加兵謀魏。

信陵君親韓救趙存魏,於三晉及天下其功可謂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間計日毀公子於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將」。為免殺身之禍,信陵君「謝病不朝」,「飲醇酒,多近婦女」,四年後便「病酒而卒」。而其死後不久,魏國即亡於秦國。是以古人云失一人而失天下,魏之失信陵君可為其顯例。同為四戰之地,魏文侯因用李悝、翟璜為相,以樂羊、吳起為將而開魏強國,安釐王因失信陵而亡國,良可惜之。《史記》載高祖劉邦年輕之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太史公因之評其為戰國四公子之首,曾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本書以為,戰國之時,天下一心以抗強秦者,大勢爾,信陵君以信義為懷,天下名之,是以景從紛紛。且魏國,乃天下之腹心,信陵以天下信任而居腹心之地,是以能號令諸侯者,天時、地利、人和也。



2、孟嘗君田文:貌似好士圖虛名,朋黨比周終為私


齊田文,父為田嬰,祖為齊威王。宣王為其親叔,緡王為其堂兄。史載孟嘗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孟嘗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嘗君。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不得。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後欲殺之。孟嘗君賴其門客中能為「雞鳴狗盜」者,逃離秦國。

後孟嘗君相齊,緡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賴其客馮獾遊說秦王和齊王而得復其位。及田甲劫緡王,緡王甚疑孟嘗君為主謀。孟嘗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緡王乃「復召孟嘗君」。孟嘗君所經此三難,卒賴賓客之力而免。


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脫秦難,經趙返齊。趙人聞其賢,出觀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氣量何其小哉! 孟嘗君謝病歸養後,秦逃將呂禮相齊。孟嘗君恐失勢,乃行陰謀手段排擠呂禮,後又借刀於秦相魏冉,終將呂禮逼走。


齊緡王三十八年,齊滅宋,欲廢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緡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嘗君為泄一已之憤,致使樂毅將六國之兵,下齊七十餘城。若非有田單出世,行反間計,排火牛陣,齊國幾乎宗廟無存。孟嘗君實為齊千古罪人。


戰國時諸侯爭霸,目無周王,然名義上周室仍為共主,有類於近代軍閥割據。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負,並無忠君愛國之念。魏張儀相秦,齊孫武事吳,衛吳起事魏相楚,東周蘇秦事燕並佩六國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吳,引兵伐楚,以報父兄之仇,時人未嘗稍有非議。但孟嘗君身為齊宗室嫡親,不思救國反為魏相,坐看齊幾乎滅國,實乃數典忘祖之輩。其後田單復齊,襄王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君遂絕嗣無後。故世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司馬遷以為「名不虛」;但其心胸狹隘,好為陰謀。因為一千餘年後的王安石評價孟嘗君說:「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犳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臨川先生文集》)


3、平原君趙勝:翩翩濁世佳公子,卻非利令智昏人。


平原君趙勝趙武靈王的兒子,又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以善於養士而聞名。在他的門下,出過很多人才和賢士,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朝時期,他曾經「三去相,三複位」,李賀的詩《浩歌》:「買絲綉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因賢能而聞名的平原君。史稱為了得到天下才士之心,平原君殺掉了一個曾經恥笑過跛腳人的美妾;而平原君對趙國最大的貢獻,是他曾經為趙國推薦了「馬服君」趙奢。趙奢本是趙國分管田地的官吏,收租稅時,只有平原君不肯交田租和賦稅,趙奢按照當時的趙國之法,殺了平原君手下分管理田地的九個官吏。平原君很生氣,想殺掉趙奢。趙奢便從容對平原君說:你是趙國的貴公子,趙國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今天從你開始就不能奉公守法,則趙國的法律的權威就被削弱了,法律的權威一旦消北,國家也就削弱了,國家消弱了諸侯就會向我們國家用兵,這樣就會使趙國滅亡,而一旦趙國滅亡,你怎麼還能有這樣的富足呢?以你的尊貴,如果能夠奉公守法,那下就會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就會國家強大,國家強大那麼趙氏的統治才會鞏固。君身為國親貴戚,怎麼能比別人更有私心呢?平原君聽了這番話,從此把趙奢視為賢人,並推薦給趙王,趙王任命趙奢為「財政部長」,國家的賦稅得到了很大發展,不但老百姓富足而且國家的府庫也很殷實。後來趙國與秦國之間的著名戰役「閼與之戰」,趙奢為將並大破秦軍,以戰功而被封為「馬服君」,此皆平原君推薦之功。


公元前262年,秦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縣),野王降秦。韓的上黨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與本國的通路被切斷。上黨太守馮亭遣使者對趙王說:「韓不能守上黨,吏民都樂于歸趙,而不願意入秦。」趙王先與平陽君趙豹商議。趙豹認為趙國接受上黨,將「禍大於所得」。趙王又跟趙勝、趙禹商議,他們都認為,用兵百萬,攻戰逾年,也未必能得一城,今坐受有城市邑十七,這是個大利,不可坐失時機。趙王令去接收土地,並傳達趙王的命令:「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趙國又派廉頗進軍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抵禦秦軍。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這件事,司馬遷批評趙勝為「利令智昏」。而事實上呢,當戰國之末,以秦之強,中原大地獨趙國之軍事實力可與之抗衡,韓國共鄰於趙秦,以其之具有戰略意義之上黨地區(秦國東出中原的要地),加之於秦,則秦愈強;加之於趙,則趙於秦之劣勢為之減弱。且趙之得上黨十七城,非得地也,且得馮亭等數萬將士,此謂不世之功。平原君為強趙之遠謀,為國家戰略利益之所使,原本無可厚非。而後之戰爭發展,因趙國使用畏秦且無能的廉頗為將,終致長平軍敗,邯鄲被圍,其趙王用將之罪也,就事論事,原不該以利令智昏加之於平原君。且觀平原君之平日用事,因其妾笑跛而殺之,以散盡家財而募軍擊秦,皆非利令智昏之輩。且以始作俑者之馮亭論之,其以上黨地區,寧與中原之趙,不與虎狼之秦,(在當時)亦可視為維護中原主體地位之正確選擇和英雄血性,而絕非邪說。太史公以利令智昏加之於平原君趙勝,實只見其果而不究其因,只見其表而不探其微,以純粹文史學家之眼光見之於政治家、謀略家之歷史抉擇,此中可見認識上的較大局限性,今特為正之。



4、春申君黃歇:縱橫秦楚動大國,珠履三千失李園


春申君黃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初以博聞辨術事頃襄王,封左徒。是時秦謀滅火楚,黃歇為楚使於秦,知秦王輕楚,恐秦舉兵滅楚,遂以辨才出使,最終說服秦昭王與楚國結盟以抗五國。頃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質於秦,黃歇隨行。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黃歇乃設計使太子逃歸楚。後太子完立為考烈王。黃歇為相,封春申君,從此榮寵不衰。史載黃歇有門客3000多人,其數量在「戰國四公子」中居於首位。黃歇的門客多逞強好鬥,奢侈浮華。有一次,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他們特意在頭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裝飾著珍珠寶玉的劍鞘,前去拜見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門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讓平原君的門客自慚形穢。


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國欲獻其妹於楚王,恐無子失寵,遂投春申君門下。春申君乃自取其妹。及有身孕後,乃進之楚王,欲效呂不韋故計。後果生男,立為太子,李園遂受重用。二十五年,考烈王卒,李園使死士刺春申君於棘門,「盡滅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為左徒時,外無賓客之助,內無王室之親,說秦以存魏國,設計而歸太子,獨賴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為相國,五年將兵救趙,八年北伐滅魯,復興楚國。以非王室宗親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聽、計必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為相國實則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見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滅族於豎子之手!


戰國四公子中,春申君可謂其中個人能力最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其與其他三位公子本有三大不同。其一曰出身大不同,春申君黃歇是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其二曰立功方式大不同。其他三位公子所以立功,大多借其收養門客之力,其不過善於籠絡人才並發揮人才之作用;獨春申君靠一己之力,出使秦國,說服秦王結好聯楚,後又與太子熊完入質於秦長達九年之久,並策劃熊完逃秦即位,得建大功;又主政楚國聯魏以救趙,援趙滅魯,合六國之兵以伐秦,皆春申君一力之功。其三曰結局大不同:孟嘗君和平原君是得以天年而終,信陵君病酒而卒,獨春申君結局最為慘烈,李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入棘門外。是以司馬公於史記中評之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認為春申君之敗是因為失朱英之勸,竊以為,司馬公加之於平原君利令智昏之評斷,加之於春申君卻很合適。因為其所以不得善終者,終因其利令智昏


春申君值得為後人所敬仰,在於其最早參與開發今日中國最富庶之地:長三角地區。公元前241年,春申君改封吳地(今上海、蘇州一帶),開始在長三角地域內分設都邑,治理申江,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績顯赫,深得民心。故此,當地人紛紛以其姓或號為山、水、地方命名,如江蘇省江陰市君山也叫黃山,今日上海黃浦港,上海簡稱為申,都是因紀念黃歇而得名。2002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歡慶晚會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可算是對兩千年前這位「著名公子」的遙祭。



博按:就戰國歷史而言,除了齊威王、魏文侯、燕昭王、秦昭王等七國名君之外,名頭最響的就是「戰國四君子」。而「四君子」的出現,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戰國特殊社會形勢的產物。後人常常疑惑,以當時的形勢,如果說韓、燕兩國因為國力弱小而沒有出現著名的公子,為何以秦國之強,也沒有著名的公子出現呢?這個問題其實正是本文將要討論的重點:在「戰國四君子」出現的背後,恰恰隱藏著他們身後的四國將要亡於秦國的政治因子。而秦國之所以沒有產生著名的公子,也正包含著秦國最終將勝出的歷史原因。


原因不外外兩個:一方面,四公子能夠在「風雲際會」的戰國舞台大出風頭,恰恰說明他們背後的魏、趙、齊、楚四國,在政治體制建設上的滯後和不成熟——他們「傾情表演」的背後,恰恰是以各國領袖的「實質退讓」為「潛台詞」。而能夠讓他們如此活躍於歷史舞台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國家制度建設上出現了重大問題:換言之,就是他們國家的變法或曰改革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見本書《戰國變法:一場戰爭之外的較量》),他們擁有可以與國君分庭抗力的政治實力和影響力。而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一個國家的權力不能得到集中與統一,這個國家便不能保持高效和統一的國家戰略,並集中舉國之力以實現國家目標。這也是我們今天看到,正因為「四公子」擁有的強大影響力,使得各國的國家戰略和軍事目標經常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無形中也產生了巨大的內耗,影響了國家的正常健康發展。在這方面,秦國正因為沒有足以與國君分庭抗禮的「公子」出現,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以范睢制訂的「遠交近攻」戰略,逐一擊潰並統一六國。


另一方面,基於「四公子」巨大影響,大量國家「人才」都向他們身邊聚籠,受到四公子呵護的人才們自然以公子們的個人利益和宗族利益為重,而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在這樣的形勢下,四公子的政治取嚮往往表面是為了國家,實際是都是為了自己。這一點在孟嘗君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以「四公子」為核心組成的「勢力圈子」無疑加劇了國家的內耗,成為國家衰弱和人民不滿的重要因素。以往的歷史學家們往往只看到「四公子」在歷史的節點所做出的貢獻,卻沒有認識到正是他們的存在,才導致了歷史事件的發生。即便如信陵君一樣,因為他的存在保持了國家的一段時期的穩定和強大,但又因為他的存在和最終離開,一定意義是加速了國家的衰落和滅亡。


站在這層意義上說,「戰國四君子」的家,表面上是士人們的安身之所,但背後卻已經註定了國家的滅亡之路。


與「四君子」在戰國時期的影響相類似的,是清朝末年「中興四名臣」的重出江湖。清末內外交困,天下大亂,是以胡林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等四位名臣相繼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危廈於將傾,成為晚清政府的主要依託。然而,和「戰國四君子」一樣,他們和他們的門客故吏組成的所謂「湘軍」、「淮軍」、「北洋」、「新軍」等勢力,不但只是短暫地維護了晚清政府的壽命,而且還奠定了此後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亂局。二千年來一前一後兩個勢力再再說明,只有當士和軍隊為國家所有,只有當一個民族的所有精英們都凝聚在國家的旗幟下的時候,這個國家才是健康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夠一往而無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忠義天祥:為相不可事二朝,盡忠但求一死報
(28)孔子登場:世界文明的爆發和中華民族的「獲麟」——《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