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出「中醫文化復興」的第一步
臨床的功力,在臨床之前就決定了。
誰臨床?當然不是我,我只是指導院內的醫療團隊診斷、開方思路而已。畢竟我只是首席顧問,不能處理實務。
但是,「紫林中醫」的學術體系,能養生,更能療疾;有理論,更能實戰。這是可以展現,也可受公評的。
我甚至已獨創多種配方,通過醫院的院內製劑管道,合法開出,食療並重,調養虛勞也不必一周,問題即獲大幅改善,沒有把人整得死去活來的過程,許多朋友贊謂「潤物細無聲」。
但是我的用意並非在推銷什麼醫療、藥材,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喝起一碗太極米漿粥,可以養「胃氣」、護「陽氣」,雙向調節全身上下所有的功能。這是最好的平時家常保養的飲食料理。
不勞醫生開藥方,辦法就是這麼簡單,臨床上更可驗證。
養生調理法,這當然不是憑空捏造,其根本也必是源於經典。物性的評述,能對應藥材,當然也可以對應在食材上。
但是,能引經據典的論述,難道都是真的可信、可行嗎?
在日本,大概兩百五十年前,有位也是專門研究中醫的學者,名叫「吉益東洞」,他就認為:當時的日本,許多時方派同樣能搖頭晃腦地引出一堆經典來解釋自己的開方思路,《傷寒》《內經》,引用的經典無一不包。但是擺到了臨床上一看,通通不生作用。
他認為,這種「引用經典字句」的風氣,就是讓庸醫混入臨床,讓沒學過醫的人難以辨別優劣的問題所在。所以他主張要直接研究經典中論述的葯與方,應用到臨床上來驗證。
他的思路是對的,可惜他的造詣實在有限,醫術不到位。日本人的古文縱使學得再好,畢竟文化背景還是不同。因為,中醫的研究極為倚重文化的底蘊。他所提出的醫學觀點,問題不少,雖然明顯比當時日本的時方派高明,但仍稱不上掌握了經方的真髓。
但至少日本的「古方派」在兩百五十年前,就已經發現到中醫,也就是日本所稱的漢醫,的確有需要從根本重新查看的必要。比較起來,當時日本人的研究方式,確實比較科學,比較有邏輯。
中醫的文化復興,同樣必須從實證來推動。而我們若能從家常做起,吃足了米面主食,其實,這就是很好的第一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