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證打仗的正當性——聊聊「檄」

論證打仗的正當性——聊聊「檄」

前幾日,大塊頭美利堅,糾和著法蘭西、英吉利兩個小兄弟,把小蘿蔔頭敘利亞暴揍了一頓。原因嘛,大家都知道。

要擱以前,美利堅的特大統領定會讓人寫篇文案,昭告天下,其辭大略可以曰:蕞爾小邦,不服王化,輕動兵戈,戕害生民。罔顧大義人倫,濫施化武,虐毒尤甚,天理不容,人神共憤。今六軍已發,兵威赫赫,攜戰斧之利器,執縛龍之長纓。識時務者,開門納降,庶幾可全其父母宗族云云。

這文案有個專名叫「檄」。「檄」最早寫在二尺長的木簡或竹簡上,是官方用來徵召、曉諭或聲討的文書,但以聲討為最多見。

「檄」主要是寫給敵人看的,其次是寫給自己人和第三方看的。發出檄文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一、論證打人的正當性。你惡貫滿盈,你十惡不赦,所以打你,打死你,上合天道,下順民心,是人世間第一正義的事。

二、號召群毆的必要性。我都扯起大旗了,或替天行道,或反抗強暴,你們還好意思在旁邊打哈哈、看熱鬧?助拳,麻溜的。一旦成功,什麼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你要什麼就是什麼,你歡喜誰就是誰」。

這種實用性極強的文案,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用戶思維,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如何遣詞造句才能有效達到自己的目的。怎麼寫呢,漁人琢磨得有以下幾條。

第一,既然為了打擊敵人,而對敵人是不必講什麼仁慈的,所以羅列敵人罪狀事實不一定清楚,證據不一定確鑿,聽之於野老村夫,采之於街頭巷尾,甚或杜撰捏造,俱是文案的絕佳素材。

比如隋末才子祖君彥的《為李密檄洛州文》,說隋煬帝「先皇大漸,侍疾禁中,遂為梟獍,便行鴆毒」,「蘭陵公主逼幸告終,誰謂敤首之賢,翻見齊襄之恥?逮於先皇嬪御,並進銀環;諸王子女,咸貯金屋」,……這是什麼意思呢?

前句說的是:隋文帝楊堅已經病入膏肓,隋煬帝又進了一碗毒藥以為臨終關懷。後句,漁人要捂上嘴巴了,太污,實在說不出口。君彥老兄一共為隋煬帝列舉了十條大罪,現在看大多站不住腳。

但隋煬帝看後能有什麼反應?他難道會去跟部下反覆解釋:「這事我沒幹」「這都是胡編亂造的,你們不要信」,那豈不成了復讀機或祥林嫂?而且越解釋越做實,黃泥落在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

第二,要以情動人。這個「人」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敵人。「漢賊不兩立」「華夷須嚴辨」,敵我已經不共戴天,想用詞義貞剛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言辭將對手摺服,無異於與虎謀皮、與鳥借翼、與焦大聊下圍棋。這個「人」只能是或敵或友、亦敵亦友的第三方。

武周時,李敬業起兵反叛,駱賓王為其作《討武曌檄》,當武則天本人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驚問作者為誰,待得到答覆後乃說到:「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文案的鼓動性和感染力。最後,又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作結,於大氣磅礴處戛然而起,確實是難得的佳篇。

李敬業起事後,若干李唐宗室也舉兵響應,這篇檄文居功至偉,不過畢竟實力相差懸殊,最後都被武則天一一剿滅。最可惜的是駱賓王,在大多數7歲的小朋友還只會撒尿和泥時,人家就已經像模像樣的作詩了,奈何上了李敬業的賊船,最後不知所終。漁人為駱神童浮一大白。

第三,要找到敵人的軟肋。二戰時,英吉利的丘相爺曾說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在打鱷魚的硬鼻子時,也要攻擊它柔軟的腹部。」

如果說軍事鬥爭是打鱷魚的硬鼻子,那麼政治鬥爭就是擊打柔軟的腹部。以檄文昭告天下是政治鬥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年一個叫洪火秀的屢試不第的倒霉舉子,在最後一次公務員考試失敗後,怒極導致精神錯亂;遂焚了教材,剪了辮子,易名洪秀全,自稱天父長子,建立名為「拜上帝教」的傳銷組織,扯旗造反。

他以推翻異族統治為號召,裹挾信徒眾多,事業發展如日中天,半年時間就把總部從老少邊窮地的金田遷到溫柔富貴鄉的南京,乖乖隆地咚,不得了!

沒法子,朝廷以金牌急招湘鄉派古文大師曾滌生出山平叛。曾大師整軍經武的同時,也尋思著得寫篇檄文討伐長毛逆賊?從哪裡入手呢?洪火秀說的沒錯,最高領導確實外族人,從這裡切入駁不到他。

曾大師端的是有辦法。且看他如何行文的,他說:「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可你洪秀全倒行逆施,「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這種大變「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這就把讀書人統戰過來了。

再看:「嗣是所過郡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朝不焚,無像不滅。」殘毀關帝廟、岳王廟、佛寺、道觀、城隍廟、土地廟,親們,你們的精神世界與信仰世界被這孫子砸了個稀巴爛,此時不擼起袖子跟他玩命,更待何時?老曾飛刀,例不虛發,一發就洞穿了老洪的腹部。

第四,要有嚴密的邏輯分析。分析事態絲絲入扣,體察形勢洞若觀火,且檄文中所作的預測都被歷史的發展證實,那說明檄文的作者就不只是個文人,還是個高明的戰略家。

杜弼的《移梁檄文》是這方面的典範。候景本是東魏SVP級的高管,因對薪酬待遇不滿,一怒之下帶著自己分公司從文員到保安,一股腦跳槽到了梁國。杜弼的檄文中說,候景腦後有反骨,魏延一類的人,「豈曰無恩,終成難養」,況且候景「久涉行陣,曾習軍旅」,部隊有相當的戰力,一旦反噬,恐怕會顛覆梁朝,「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游於姑蘇之館」。咱們一塊把他收拾了,千萬不能讓他坐大。對方呵呵。

事實恰如杜弼所料,候景反水,拿下建業,八十多歲的董事長蕭衍被囚禁台城,想吃口蜂蜜而不得,饑渴而死。《移梁檄文》因其高明的預見性,可稱千古雄文。

如果生逢花果飄零的亂世,沒有糊口手藝的讀書人最是凄慘。但另一方面,危也是機。

你拿著厚厚的簡歷去求職,面試領導可能看都不會看一眼,直接問你:「都會什麼呀?」你若回答:「識文斷字」,那也就只能做個賬房先生了;你若回答:「會寫文案」,面試領導可能會當場命題,讓你現場作答。

你把上面的技法全用上,把這文案做得花團錦簇一般,沒準就被推薦到高層領導那了。到那時,何止是混個溫飽,吃他個腦滿腸肥也不為過。

因為爭天下平天下,一靠槍杆子,二靠筆杆子,沒有二杆子,就得翹辮子。有志於穿越到古代去軍隊謀職的看官們,努力加餐飯,努力加油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陵漁人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武陵漁人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