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段偉常:「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原理與應用

段偉常:「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原理與應用

萬聯導讀:區塊鏈應用於供應鏈金融的展望。如何穿透到整個供應鏈,如何實現多級交易的信用傳遞機制,目前一些公司正在不斷嘗試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中小企業垂手可得的融資便利性,和趨近於大型機構融資的利率水平。

系統科學研究中,把人類能夠感知的世界劃分為三個子世界:世界1是現實世界,是我們身外生機勃勃的真實世界,也是物理世界。世界2是每個人的精神世界,一人一世界;世界3是虛擬世界,由網路、路由器聯接各類終端和伺服器的世界。

比較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基本特點:真實性,虛擬世界是人造之物,必須要有證明而存在;安全性,物質不滅,現實世界只可以改造,不能摧毀;虛擬世界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的不足,是「人造的世界」,理論上可以完全被毀沒。基本秩序,時間是一切的變數;而虛擬世界則可篡改、刪除;真實世界的信息開放的(大雁從天空飛過會留下叫聲);而虛擬世界中,交易對手之間存在信息對抗,都企圖採用不真實的信息來獲得最大利益。

所以,虛擬經濟必然存在信用困境。家庭的血緣關係是天然的信用關係,借款一般都不需要打借條。熟人圈中,違約行為在熟人圈內受到制約,交易雙方都會維護一定的信用水平;而市場經濟,則是以第三方信息為約束,不歧視交易對手,最終實現規模效應。而所以現在的大數據殺熟,明顯違反市場經濟規則。虛擬世界中,交易者永不見面,頻繁、快速交易行為。證據難存,難以維權都是因為信用機制不足的後果。

上述問題的邏輯在於,虛擬世界可以人為的篡改(人造),不具有絕對的客觀真實性,缺少「鐵證如山」,是真相不足的世界,難以形成高信用。傳統的管理系統,多屬組織內部的信息管理,可忽視上述真實性問題,但對於金融交易,絕不可以。區塊鏈技術,正是從證據(區塊)的不可摧毀,進而形成客觀真實,再上升為信用機制,將成為虛擬經濟、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假如現在沒有區塊鏈技術的話,密碼學也一定會產生這一類似工具。

區塊鏈存證的關鍵價值在於,建立客觀真實,同構系統規則。這個圖表示以數據(區塊)的連續性來表達虛擬世界的真實性問題。現實世界在永遠向前的時間軸上,依次發生事件1,事件2,事件n;虛擬世界中的區塊基於時間戳連續記帳,實現存證的同構、同步、平行。所以,「信息不可篡改」(事實)、時間戳(事實序列)、公共帳本(全體保存)等三大平凡的機制,形成區塊鏈存證的特殊功能。

存證機制就是共享賬本的基礎,加密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時間戳保證時序性;塊鏈指向保證不可逆。共享賬本,構成虛擬化環境下資產交易的信用基礎。

麥肯錫曾經提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要經歷四個階段,目前處在概念驗證階段,產品多為試驗、試錯、試用行為;而預期再過二、三年,一旦開發、存儲的基礎設施形成平台、具有可低成本商業化之後,預計在2021年以後,將是區塊鏈全面應用階段。

目前已經走出了數字代幣的謎局,開始重視區塊鏈存證在民生、政府治理、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未來5-10年數字票據和數字貨幣,將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世界,出現令我們今天不敢想像的情形。智能合約、自治組織,我認為目前處於一種概念傳播階段。

存證,不等於問題解決了。交易中存證,實現責權利的界定。但當出現爭議時,可以在鏈內、也可以在鏈外來依據證據的有效性進行仲裁;最後的情況,是通過司法的裁決和強制執行。所以區塊鏈存證的有效性,是以營商環境、司法來托底的。

核心企業是鏈內信用最高的節點,以核心企業為分水嶺,中間節點信用水平高、兩邊節點信用水平逐步下降的結構,具有衰減性。目前供應鏈金融多解決一級供應商、一級分銷商的融資需求,只有這類企業獲得與核心企業數量穩定的訂單,利潤較為穩定。供應鏈前端與末端,信用水平最低,但末端節點的強烈融資需求,難以到正規金融的支持。

依據供應鏈結構的交易關係,將供應鏈金融分為上游類、下游類以及存貨類三類金融產品,即預付、庫存和應收類。但目前不斷創新、增多的供應鏈金融新形態、新類別,需要按信用機制來區分,再結合資金端參與的方法,目前市場上存在典型的15種供應鏈金融產品。

存證場景舉例。存貨質押融資中,首先要理解物權的「對世性」,是制度安排的邏輯起點。對世性,簡單的理解,就是好東西,世界上所有的人誰都想要。舉個不適當的例子,你有個漂亮的女朋友,那就得小心了,很多潛在在競爭都在盯著你了。銀行經營存貨存押的思路是:在最壞的情況下,抵押物處理後的殘值仍能覆蓋風險敞口,連本帶息必須安全收回。所以,首先存貨質押必須公示:避免第三人善意取得、虛開倉單、重複質押。

銀行經營存貨存押最壞的情況就是破產清算,破產清算的優先順序首先是清算的費用支付;然後依次是(1)職業工資與社保;(2)稅務(國稅、地稅);擔保債權與稅務具有相對性,誰先成立誰優化;(3)行政處罰;最後是(4)一般債權。所以銀行要對抗這麼多的潛在對手,如果缺少「別除權」的有效實現,銀行是絕對不參與融資。發達國家實施的就是別除權。

區塊鏈+存貨質押融資,是建立與業務密切關聯的存證系統,單證形成共享賬本,所有節點都參與互動和見證、監督,共同維護;將溝通成本和無效爭議降到最低水平;使得人工重複審單的成本大幅下降。總結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的匹配性。

需要區塊鏈來建立P2P(點到點)的強信任關係,將簡化供應鏈金融越來越複雜的業務模式。

需要區塊鏈實現一致性、透明的融資賬本,數據重用、可追溯性,實現高效率融資處理,滿足「短頻快急」的融資需求。

需要高級別的數據安全性,達到金融級別的安全性。

信用自證(弱中心化),避免第三方信用機制的不足,有助於形成良好的交易秩序和商業生態,以其分散式、可追溯、自組織性等促進生態優化。這種基於機器計算的信用,實現高效率和可靠性,本身是一種交易制度的創新。

區塊鏈應用於供應鏈金融的展望。如何穿透到整個供應鏈,如何實現多級交易的信用傳遞機制,目前一些公司正在不斷嘗試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中小企業垂手可得的融資便利性,和趨近於大型機構融資的利率水平。

達到這一目標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增信」。以存證為核心,為多方交易、以及複雜交易過程增信;

第二階段是「智能履約」。基於智能合同具有自動執行的強制履約模式,提高履約的信用;

第三階段則是「高度可信」,運用數據票據、引入數字貨幣、產品數字化,在虛擬世界實現最終目標。這要在央行數字貨幣實施後,引入數字貨幣可實現自動實時的DVP券款對付、監控資金流向等今天難以實現的功能。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將以「單證—融資—生態—票據—雲信」路線,自下而上的演化發展。從底層的區塊鏈+單證開始,實現供應鏈複雜場景下的融資創新;供應鏈生態中,以智能履約來改進生態;在產業層面,以數字票據;在資本市場,以雲信的方式,實現高度可信的信用服務。

★★本文為廣州大學教授段偉常在「區塊鏈+產業新金融2018(中國)峰會」的主旨演講

溫馨提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聯智慧 的精彩文章:

五大行2017年金融科技盤點:區塊鏈金融雲風頭最盛
監管人士:資產新規發布未推遲;上市後德邦首次發布年報:營收超三通一達……

TAG:萬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