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南智邱這個村厲害了!被石家莊日報報道!
從辛集市(原束鹿縣)市區南行約18公里,在安新線(233省道)西側有一個叫耿虔寺的村子。在辛集市,有兩個名叫「寺」的村子,一個是大理寺村,一個就是耿虔寺村。大理寺村的村名很好理解,就是古代村裡有人當過大理寺卿官,那麼耿虔寺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村子裡是不是有一個寺廟,住持叫耿虔?村名是否由寺名而來?帶著種種疑問,我們查找資料,到耿虔寺村走訪,終於弄清了耿虔寺村原來的寺廟和村名來歷。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在耿虔寺村上高小時,村西北角一個大土崗子上就有一個坐姿的大石佛,石佛周圍還有殘留廟基的磚石,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佛,原來這裡有過什麼寺廟,又損毀於何年代。後來,大佛被拉下土崗埋入坑底,改革開放後才重見天日。
關於「寺」的名稱,東漢明帝時,天竺國僧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經東來,至於洛陽鴻臚寺。以後在雍關以西築藏經之舍,命名為「白馬寺」。由此寺便成為僧人藏經、居住、講佛的場所。北魏太武帝元年(公元424年),以「伽藍」為僧寺名,隋煬帝大業中改稱道場,唐朝又改稱「寺」,一直至今。所以根據寺叫過的名稱,基本可以斷定其建築和存在的年代。
據史料記載,耿虔寺村大概在東漢後期公元200年成村,因當時主要有姚姓、劉姓兩家,於是喚作姚劉村。以後又遷來其他姓氏人家,逐漸發展成大村落,但姚、劉仍是大戶。上世紀60年代前,我們還看到村東一大片高高的墳地,墳頭密密層層,足以說明其年代的久遠,這就是姚家墳。耿虔寺村西北的這座佛寺始建於唐代中期(公元820年),名為大德寺。到明萬曆年間,漸成規模,前院天王殿攜鐘鼓二樓,中院大雄寶殿,後院藏經閣伴舍利塔,西鄰甘露庵,東傍東嶽廟,瓊樓玉宇,富麗堂皇,松柏參天,晨鐘暮鼓,香客不絕,明萬曆時曾受賜玉書金匾。據《束鹿縣誌》記載,1466年七月間的一天突降大雨,滹沱河泛濫,從晉州寨子村決口,一路向東南淹沒姚劉村。因大德寺建於高阜之上,村民紛紛逃到寺內避難。方丈景虔慈心濟世,竭力救助災民,供此村和附近村村民在寺內吃住。十天以後洪水退去,災民相繼還家,對景虔方丈感恩不盡,景虔備受敬仰,以後村民即把寺名改為景虔寺,因為古代景、耿不分(明永樂大將耿清,詐稱姓「景」;辛集市田家莊鄉景家莊現在叫耿家莊),逐漸演變成耿虔寺,現在這一帶的老人還有不少稱其景虔寺的。後來,大德寺於明天啟年間(1625年)毀於大火,輝煌佛寺化為灰燼,伽藍殘敗,鐘聲絕響,僅藥師佛尚存,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這尊坐像大石佛。
改革開放後,藥師石佛重見天日,百姓集資重建大德寺,使其又恢復了昔日之盛況。(耿學彬)
--------------------
這是辛集全媒體備用號
您懂的:
TAG:辛集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