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友黃平:清華校歌與清華精神
黃平(工程力學系1983級、並聯雙學位1988屆,社研88級)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我畢業後在事業生活的道路上不停跋涉,一晃就到了畢業30周年的日子。2008年畢業二十周年再聚首時「我們來相會」的歌聲好像還在耳邊迴響,當時拍的《人生起步在清華》的紀錄片這十年好像還沒有怎麼看過,就受邀撰寫這篇畢業三十年的紀念文章了。
這十年中,我做的與母校有關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將清華大學的老校歌製作成DVD,並見證老校歌確定為校歌的過程。在製作、傳唱校歌的過程中我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中心的清華精神。
時光回到2009年春天,母校開始推動紀念百年校慶的準備活動。我所在的廣州校友會在討論如何向母校獻禮時,我提出:學校的老校歌只有CD碟,沒有圖像;歌詞印製也比較簡單,僅一張白紙黑字;發行也不及時,有時回學校連這種簡陋的CD碟都買不到,與母校近百年豐富的歷史極不相稱。應該將其製作成精美的DVD,圖文並茂,充分展示學校百年風貌、科技泰斗、治國大師,展現學校的科技成就、人文精神、工程師的搖籃,這一建議得到時任廣州校友會會長石安海學長和執行會長賀臻校友的贊成和支持,形成決策。
決策之後,我首先與校友總會聯繫,希望取得他們的認可。時任校友總會秘書長郭梁和副秘書長翦進十分支持,經過磋商,明確由校友總會作為統籌單位,負責報學校審批,協調校內單位予以支持,告知其他地區校友會不進行重複拍攝;由廣州校友會負責籌集資金、策劃製作及發行工作。這樣,我作為總策劃人,在校友總會和廣州校友會石安海會長、賀臻執行會長的領導下,全力推進這項很有意義的事情,並邀請校友李啟偉和祝志榮協助,跟進落實的力度更大。
大家都希望這個校歌DVD能夠圖文並茂,首先就要從歌詞的文字註解開始。歌詞是國文教授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有很多國學典故,初次接觸,有些人會覺得比較深奧晦澀。我們根據汪老撰寫的釋義,結合其他老師和校史資料的研究成果,對歌詞進行簡明扼要的註解,生僻字加上拼音,形成歌詞的注釋,附在校歌DVD的封套內(見附件一),細讀之下,讀者會比較容易從中了解到校歌的深刻含義。
要從諸多照片中挑選出有各方面代表意義的精品,實屬不易。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相當於要對學校的歷史人物和廣博內涵進行選擇和排序,這對我們這個小組來說難度極高。後來我們根據歌詞的內容,精選一些人文泰斗、科技巨星、建築大師、歷史重要人物等,採用移動電影膠片的形式比喻時光流逝,星光璀璨,收到較好的效果。除了公眾經常耳聞的大師,我們還精選了幾個少有人知道是清華校友的歷史人物,如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孫立人,其中就暗含著清華校友為抗日戰爭作出的貢獻和祖國統一的主題在內。
校歌雖然有三段,但時長還是較短,為了豐富內容,賀臻和祝志榮校友都提出增加一點前奏。經過認真考慮,我們採用一段專業動畫製作,迅速回放了學校從1911年成立到2011年這一百周年過程中,學校建築物、校園面貌的迅速變化,從黑白到彩色,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滄桑感,反應甚好。
由誰來唱校歌呢?大腕明星不少,也有不少校友有演唱天賦,積極請纓。我們思慮再三,沿襲校歌經典的風格,選用學校學生藝術團合唱隊來演唱。如此一來,在剛剛忙碌完2010年廣州亞運會之後,11月下旬,我們飛到北京,隨同學校合唱隊來到當時北京軍區的戰士歌舞團,整整錄製了一個下午。當時外面已經寒冬凌冽,在錄製大廳里,學生們唱了一遍又一遍,指導老師馮元元和合唱指揮郭婷婷老師最後才滿意。而同學們的報酬呢?一袋麵包和香蕉組合的加餐而已!同學們說,校歌以前也唱過,但像這樣正式認真錄製的還是第一次。這讓我們的策劃和努力更有成就感!
在2011年3月,校慶前夕,廣州校友會籌劃牽頭舉行華南片區慶祝母校一百周年的紀念活動,時任省長黃華華和學校黨委書記胡和平老師出席,當時的雲浮市委書記、現任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校友,現任廣州市副市長王東校友也正式參加。活動開始之前,會場滾動播放我們製作的校歌DVD,校友們身穿紫荊花色紀念外套。活動開始,全體起立齊唱校歌,場景壯觀,氣勢如虹,效果上佳。
當時,校歌還是老校歌,學校一直沒有明確是正式的校歌。據說是老校歌誕生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批詠唱母校的歌曲。「文革」結束復校後,學校藝術部門還搞過新校歌的徵集活動,但至今尚無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可以作為清華大學的校歌。相比之下,老校歌歷經九十多個寒暑,仍然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我當時向前來參加華南片區慶祝活動的學校原黨委書記胡和平老師建議,老校歌的詞曲俱佳,應確定為校歌,百年校慶需要有正式的校歌。但是直到我們在2011年4月初批量印製前,學校仍未明確,我們只好加上老校歌的字樣。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百年校慶大會之前,播放的是這支歌曲,但仍然稱之為老校歌,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後來在2012年第二版製作之前,我們收到校友總會的通知,學校已正式確定其為校歌,我們才去掉了「老」字。這以後,每次在校友會活動之前,我們都會先唱校歌,我幾次帶隊領唱,雖然五音不全,但樂此不彼。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校歌歌詞的理解逐步加深,從原來的很有興趣變成十分喜愛,我覺得校歌包含了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為核心的清華精神。有不少人覺得三段歌詞比較長,記不住,其實按照校訓可以這樣理解記憶:第一段的主題是「自強不息」:清華學生和校友個人要自強不息,母校要薈萃東西文化,國家要繁榮昌盛,天下要大同,都要靠行健不息;第二段的主題是「載物」:要「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餚核仁義,聞道日肥」,把學習全世界的優秀文化比作美好的精神享受;第三段的主題是「厚德」:「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為學之人先要修身養性,其次才是學習知識技能。而且「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學校則要做到把古今中西的學問融會貫通並宣揚遠播,做到「同仁一視,泱泱大風」……自我成就感和家國天下,盡在囊中。我認為,校歌蘊藏的清華精神不僅僅是對在校的清華師生合用,對畢業後工作在各條戰線的校友們,同樣可以奉為人生修業的寶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還有一種解讀。有人認為《周易》的「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指君子要用自己天賦最強的部分不停的去運行去做。好比一位盲人,他的聽力與觸摸力就有超凡的表現,那就是天賦於他的強大部分。清華是教育機構,校訓強調的就是教育的實質。也就是說,當時梁啟超先生之所以用此句,是因為他深諳教育的實質——發揮個人之長處,也就是激勵自己最強的部分,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這也是教育人的根本之道。縱觀清華歷史上的偉人個個都是如此!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完整的意思是:君子用積累深厚的宇宙運行之德行,也即真理,去傳播、承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這一句道出了清華的使命與方法,就是追求宇宙真理,用真理構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在相當長時間裡,《周易》原文的那個「以」字給忽略了。作為清華學子,經歷走出校園後的再學習、多歷練,才真正理解先輩的智慧與遠見。
短短的三段歌詞,言簡意賅卻又有如此豐富的內涵,皆因為汪鸞翔先生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校歌歌詞其實還是押韻的,第一段歌詞末尾的「蒼、茫、央、堂、光、方、強」的拼音都是同一韻母;第二段歌詞末尾的「史、巍、理、微、歸、義、肥、違、輝」押韻;第三段歌詞末尾的「從、東、功、風、鍾、忠、窮」也是同韻。作詩填詞的人都知道,要做到歌詞的文采斐然、內涵豐富、音韻合律兼備,實非易事,而母校的歌詞正是典範。仔細研讀,認真學唱,個中真味,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母校校歌的歌詞是用文言文寫成,堪稱國學之絕唱。而此歌的曲調也極具特色,穩重堅定,神聖莊嚴,類似西方教堂唱詩班的音律,與母校的歷史及特色存在內在的聯繫,中西合璧,天人合一。作曲者張慧珍女士是當時學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原歌譜作曲者欄目上注的是「何林—夫人」,很容易誤解為是何林一先生的夫人,這既不符合今天的語言習慣,又顯得過於迂腐,故改之並特地說明。
校歌碟的封面設計也讓我們費心思量。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採用小製作方式,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動手做。母校讓我和很多校友印象最深的是二校門和校花紫荊花。二校門其實是清華大學最早的主校門,門額上刻有晚清軍機大臣那桐1911年題寫的「清華園」大字,早已成為清華的鮮明象徵。清華校花紫荊花是傳統的北方紫荊,灌木或小喬木,是整個花枝開滿玫瑰色小花、有甜甜花香的滿條紅,與大家所熟悉的香港區花紫荊花(洋紫荊)不是同一種花。在中國古代,紫荊常被用來比擬親情,象徵兄弟和睦、家業興旺。所以,我們在封面選用二校門照片代表母校悠久的歷史,用紫荊花寓意母校如春風拂面,洋溢著勃勃的生機。
1924年清華大學老校歌得到學校採納,時年3月20日,在大禮堂舉行的全校大會上首次正式合唱,並最終沿用至今。2011年我們首次將其製作成精美的DVD,供全球校友學唱。不少校友知道校歌而不熟悉,有些校友甚至不知道、沒有唱過,這個校歌DVD有助於他們抒發對母校的熱愛和思念之情。2012年學校正式確定為校歌,我們又修改補充製作了第二版。
文章千古事,愛心天地知。雖然我做了這件喜歡做的事情,也許對校歌的傳唱和清華精神的宣揚有些益處,但其實我是喜歡音樂但不懂音樂,甚至不會識譜,為此當時我還請教過會彈鋼琴的兒子,本文也經夫人修正過。但是這些年來,清華校歌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在順境時更上一層樓,也激勵著我在逆境時不屈不撓,重新站起來,努力做到人生不僅是贏在起點,還一定要贏在轉折點!
(2017年11月7日)
附件一:
清華大學校歌歌詞注釋
1923年,清華公開徵集校歌,國文和哲學教師汪鸞翔先生作詞、學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張慧珍譜曲、趙元任氏編合唱的佳作經評審入選。歌詞用文言文寫成,引經據典,氣勢宏偉,涵義深刻,雋永流傳。但因其中有些典故較為晦澀,很多師生和校友「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現依據汪老撰寫的《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清華周刊》1925年10月,總第353期),結合校史館的各種資料,將歌詞簡要釋義如下:
第一段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既道出清華園地處西山與東海之間,又寓意學校承擔著融匯東西文化的歷史使命。巋(kuī):峻拔挺立的樣子。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汪先生稱其「為本校所有之實質」,是本校歌中的核心元素,凸顯了清華文化「會通」之特色。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爰(yuán):從;躋(jī):達到,亦有飛越之意。指清華學子的理想是實現天下大同,使祖國繁榮昌盛。大同:語出《禮記?禮運》,是儒家學派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shēn),眾多。春風化雨樂未央。引用孔孟教學的典故,指師生教學相長,其樂融融。未央:沒有邊際。行健不息須自強。《清華學堂章程》明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出生於廣東新會的中國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先生1914年在清華大學演講時,引用《周易?象傳》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生,意為:君子應效仿天道運行的必然性,努力奮鬥,永不停息;君子應效仿大地的博大厚實,承載萬物。此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校訓。
第二段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 《新唐書?楊綰傳》:「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圖:河圖洛書,指代經部;史:史部。左圖右史,比喻藏書的珍貴。鄴架:即鄴侯之架。唐朝李泌,家富藏書,曾封鄴州侯。後人用鄴架稱讚別人藏書多,校歌用此讚頌我校藏書之豐富。致知窮理,學古探微。致知、窮理都是古代認識論的術語,常與「格物」連用,都是探索事務內在本質的意思。指清華學子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前人的文化遺產,探索世界的奧秘。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新舊:今古。東西融匯、古今貫通是清華傳統的治學理念。與前兩句呼應,道出清華博採眾家之長、熔煉於一爐之博大治學胸懷與方略。餚核仁義,聞道日肥。餚(yáo):魚肉類葷菜;核:水果;餚核;美餐。聞道:認識事物的真諦。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意指把學習全世界的優秀文化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們的學養越來越豐富,道德境界日益提升。服膺守善心無違。服:銘記;膺(yīng):胸,心間。《禮記?中庸》:「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海能卑下眾水歸。魏人曹植《當欲游南山行》曰,「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指深廣的東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正由於其地勢低下。校歌以此句勉勵清華學子謙遜治學,有大海一樣的胸懷。學問篤實生光輝。《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故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苦學篤行必定有收穫。
第三段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形而下者謂之器,指有型之物體。識:知也,心徹為知,指心性。文:文字,指訓詁之學,文章工夫。藝: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新唐書?裴行儉傳》:「士之至遠,先器識,後文藝」,指為學之人先要修身養性,其次才是學習知識技能。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穆叔與范宣子討論何為「死而不朽」,穆叔認為,顯赫的家世非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清華學子要敞開胸懷,廣泛吸收東西方優秀文化,超越前人學識,對人類文明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紹介:推出;是:此。誰能把古今中西的學問融會貫通並宣揚遠播?是我校,對東西文化中各種學派一視同仁,彰顯了清華寬鬆、民主的學術環境和博大的襟懷。水木清華眾秀鍾。秀:傑出人才;鍾:聚集。我校齊備的學科、良好的校風、優越的學習環境、民主的學習氛圍、優秀的傳統,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學子,聚集了大批的傑出人物。萬悃如一矢以忠。悃(kǔn):誠摯;矢以忠:不變的忠誠。萬千清華學子和校友對清華的熱愛與忠心始終如一。赫赫吾校名無窮。清華師生、校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為人類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使學校名揚四方。
歌曲往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只有極少數作品能經久傳唱。汪老、張慧珍女士所作校歌誕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經過九十多個春秋,歷久彌新,至今精神粲粲,文采斐然,仍然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
※清華校友殷廣鴻:懷念清華園
※清華校友田鐵勇:清華園趣事回憶
TAG:清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