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指責崇禎愚蠢至極,網友:他還不如崇禎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特地祭奠古代帝王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
在該廟的景德崇聖殿內,供奉著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禎。乾隆與歷代帝王廟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六次親祭帝王廟,並且重修殿宇,在廟內留下四座石碑。這些碑文記載了乾隆對入祀帝王的評價,同時也反映出他管理國度的心路進程。
乾隆
三年(1738年),28歲的弘曆第一次到歷代帝王廟祭奠。據《清史稿》記載,這一年水患、風災、旱災、雹災、蝗災頻發。十一月寧夏、甘肅發作特大地震,地震又引發火災、河堤決口。乾隆緊急調撥蘭州庫銀二十萬兩,並且派專員去賑濟,次年他還免去了災區的一切額賦。親祭帝王廟之後,乾隆作了一首《禮成紀述八韻》。詩中寫道:「志曾希舜禹,心媿作君師。」由此能夠看出,乾隆心胸大志,但是關於如何駕馭這個龐大的國度,他還有些惶恐不安。
乾隆九年(1744年),34歲的乾隆第二次親祭歷代帝王廟,這次祭奠沒有留下什麼感言。為了修繕帝王廟,乾隆從二十七年開端,將景德崇聖殿的頂瓦換成黃色琉璃瓦,並且將主體建築的外立面換成金龍和璽彩畫,從而將正殿的規格進步了。竣工後,乾隆於1764年第三次親臨致祭,並且寫下《歷代帝王廟瞻禮詩》和《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鐫刻在石碑上,立於帝王廟西南碑亭。
這一年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一年。1644年甲申年,明朝淪亡,清軍入關,開端了大清王朝的統治。巧合的是,這一年也是甲申年,只不過時間曾經過去120年,正好兩個甲子。是年乾隆54歲,而這一階段也是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先後平定準噶爾叛亂、大小和卓,並且在新疆設伊犁將軍。此時社會穩定,經濟開展,人口增長,版圖廣大,乾隆自己也是趾高氣揚,頗為自得。
《歷代帝王廟瞻禮詩》開頭便說:「三皇五帝道功崇,歷代君王懋建中。雖是乘除撫人世,莫非兢業代天工。」其意是說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巨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業之功。固然世事消長引發朝代更替,但是帝王們沒有不兢兢業業、代天職事的。這首詩既是對古代帝王的樹碑立傳,也是對本人的肯定。
在《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中,乾隆強調要「觀德」。「觀德」一詞出自偽古文《尚書》中的《咸有一德》篇:「七世之廟,能夠觀德。萬夫之長,能夠觀政」。乾隆以為,「觀德」並不是單純的樹碑立傳,而是察看並且引以為戒。他舉例說:周人曾經被商王朝監管,一旦周滅了商,就稱本人是正統,而把商叫做「勝國」,就是被滅之國,這種朝代的更替能不讓人警覺以至懼怕嗎?所以乾隆說,往常把各個朝代的帝王聚於一室,不只僅是為了效法,還要從朝代的興衰更替中汲取經驗。「觀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這才是乾隆的「觀德之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農曆二月, 65歲的乾隆第四次來帝王廟祭奠,並且寫下《躬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有述》。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對古代帝王有了新的認識。他在詩中寫道:「聖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實稀戒實多。」意義是說:我要效法那些聖賢之君,對那些昏庸之君則要引以為戒。但是縱觀廟裡入祀的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真實太少了,要引以為戒的卻真實太多了。相比上次祭奠提出的「法、戒並舉」,這次乾隆更強調「戒」。
乾隆於四十八年(1783年)農曆三月,第五次來帝王廟祭奠。此時乾隆年逾古稀(73歲),他寫下《癸卯暮春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詩的大義說:「我擺出供品請帝王們饗用,史書記載的朝代更迭則讓我心生畏懼。祭典完成之後起駕回宮,我還頻頻回首,思緒萬千。」此時乾隆曾經暗下決計,要對帝王廟停止變革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最早在南京建帝王廟時,只供奉16位帝王、37個陪臣。清代康熙皇帝在逝世之前提出:「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雍正秉承康熙遺願,將入祀人數增加到164位帝王、79個陪臣。乾隆以為,康熙、雍正的做法是「至大至公」。其實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就增加一人入祀,他就是明朝建文帝。乾隆在諭旨里追謚建文帝為「恭閔惠皇帝」,並且將其牌位放在明太祖的牌位旁邊。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下了一道很長的聖諭,對帝王廟入祀帝王的增減做出較大變動。乾隆首先肯定了崇禎皇帝。他以為,明之所以亡國,是由於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致使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固然辛勞運營17年,仍不能「彌補傾危」,最後以身殉國。所以,乾隆把崇禎的牌位添進去,而不入祀萬曆、泰昌、天啟,在乾隆看來,實乃「千古大公定論」。
※紀曉嵐突然腳底冒火,把乾隆嚇一跳,當場出一上聯,答不出就罷官
※揭秘乾隆與和珅「非同一般」的關係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