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菩薩戒本經》(47)

四十一輕戒(39)

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實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這條戒是說不隨順歡喜讚歎他人的功德,在菩薩來說,這是犯戒的。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若是這位菩薩知道另一位眾生有真實的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又諸菩薩性好讚揚真實功德令他歡喜。於功德具足者前,讚揚信德令其歡喜;於功德具足者前,讚揚戒德令其歡喜;於功德具足者前,讚揚聞德令其歡喜;於功德具足者前,讚揚舍德令其歡喜;於功德具足者前,讚揚慧德令其歡喜。」

譬如說是信、戒、聞、舍、慧。初學佛法,可能還不是那麼分明,若是佛法學習的多了,對於佛法有真實的信心,就會有一種感覺,感覺若是一個人,對於佛法有真實的信心,這個人了不起,這不是一個平常的事情。

「戒」,這個人持戒清凈,這是不容易。

「聞」,這個人博學多聞,聽聞佛法。

「舍」這個人能布施,他布施容易。

「慧」,聽聞了苦集滅道,他有苦、空、無常、無我,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這個人不是平常人,有真實的功德,或者說是有戒定慧的功德,超過了一般的人,他心裏面清凈,清凈心裏面有大悲心,那實在是大菩薩境界。

知他眾生有真實的功德,菩薩應該隨喜稱揚讚歎他的功德,使令其他眾生知道有一個榜樣,對佛法生起信心,增長善根。「以嫌恨心,不向人說」,因為嫌恨心,這可能有點嫉妒的味道吧。那麼「不向人說」,不向別人說他有功德。「亦不讚歎」,也不讚歎這個人有功德。「有讚歎者不唱善哉」,別的人讚歎這個人有真實功德,他在旁邊默然,也不隨喜說好,他不唱善哉。沒得聖道的人,不修禪定的人,心都是浮動的,就是有的時候會有嫉妒心,這件事其實是很普遍的。菩薩內心裏面有嫌恨心,而自己不反省,不把它棄捨了,這就是犯戒。「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懶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

菩薩若非嫌恨心,心裡沒有嫌恨、嫉妒,只因懶惰懈怠,懶得去做隨喜功德之事,或平常放逸,不肯用心,對於他人所修功德,也不甚了了,或雖知道而無表示,則「犯非染污起」,罪過較輕。

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實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不犯者:」

「知彼少欲,護彼意故。」知道那位有真實功德的菩薩,心裏面少欲,也無所求,若讚歎他,他反倒不歡喜。「護彼意故」,這位菩薩護念他不高興人家讚歎他,就不要讚歎他,那也不算犯戒,這樣做也是尊重他個人的意願。

「若病,若無力」,菩薩本身若病、若無力,那他不讚歎,也不算犯戒。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他是以不讚歎為方便,調伏對方,這樣子也不算犯戒。

「若護僧制」,大眾僧對這個人特別地立了一條規矩,不能讚歎彼修功德者,這位菩薩遵守大眾僧的規矩,也不讚歎他,不唱善哉,是不違犯。

「若令彼人起煩惱」,那個人有功德,有功德但不是太深厚,如果讚歎他的時候,他就會生起煩惱來。「起溢喜」,就是菩薩讚歎他,他聽見菩薩讚歎他,他心裏面歡喜得而過分的歡喜了。「溢」就是水滿了,流出來了。就是歡喜的過頭了,歡喜的過頭,是怎麼樣呢?可能歡喜的睡不著覺了。「起慢」,或者生起高慢心,這就是起煩惱。也可能生起其它的貪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也可能生起來。「起非義」,做出無意義之事,甚至不合法之事。若彼受讚歎,而起放蕩縱逸,甚而得意忘形,造了不善之業,如此,不讚歎亦不違犯。

「除此諸患故」,這位菩薩看出來若讚歎那位菩薩,會有這些過失,所以這位菩薩就「除此諸患故」,除滅這些過失,所以不讚歎他,那也不算犯。

「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善說」,這是另一個情形了。若大家都說這位菩薩有實功德,但事實上「似非功德」,也好像不是真實的功德,那裡邊有一點虛偽,不是真實的功德。

「若實善說,似非善說」,大家都在說,有的人在傳說啊,說這個人,有辯才能善說法要,但是事實上,這位菩薩去觀察他時,又好像不是善說,其實裡邊也有問題。這樣呢,這位菩薩不讚歎他,不唱善哉,也沒有過失。這個得看是誰讚歎那個人有功德,如果是一個大智慧的人讚歎某一個人有功德,那應該是正確的,若是一般沒有什麼智慧的人,他去讚歎一個人好、說一個人不好,不見得正確,這的確是有這些傳聞事實的事情。

「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這個外道是有邪知邪見的,應該摧伏他、降伏他,不應該去讚歎他,是這樣子,所以「若為摧伏外道邪見」,不去讚歎外道,那也是對的。

「若待說竟」,這位法師,有大智慧,有真實功德,但他現在正在說法的時候,不要出聲,這個時候想要讚歎也不要讚歎,那就是打人閑岔了,等到他說完話了的時候再讚歎,再讚歎他。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

若實功德()(而原)非功德;若實善說(),似。(而原)非善說。(所以不說不贊。不犯)

若實功德二句,據余譯文,應正回雲。若似功德實非功德,若似善說實非善說,方於文理俱順。今是譯人迴文不盡,然不敢改。但添字釋之,則意自顯。

「若實功德二句」,根據其他譯文,應將此二句迴轉過來,若寫做「若似功德,實非功德;若似善說,實非善說;」則文字、義理,都比較通順。而今為何會寫成「若實功德,似非功德;若實善說,似非善說;」乃因譯者迴文不盡之故。如何迴文不盡?因為印度話,與中國語法往往相反,如波羅蜜到彼岸,直譯應是「彼岸到」。對於這種迴文之情形,蕅益大師也不更改,只是添字加以註解,使人明白道理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禪趣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