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意這個,一年損失10000+!
在日常生活中,小編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來都來了,balabla......
舉個例子,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小假期,你去影院看電影,結果看到一半覺得無聊透頂,你掏出手機查看了來看過的人的評價,確認是一部爛片,此時你有兩個選擇:
1、錢花了,人都來了,自己選的電影,跪著也要看完;
2、及時止損,選擇離場,雖然花了錢,但是看完會使自己心情不好,還浪費時間。
雖然看到這裡的你,肯定會豪邁地選擇後者,但在現實生活中,更多人的選擇是前者,因為捨不得已經付出的成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樣面臨著許多類似的選擇題:
1、等了很久的公交車都沒有來,要打車嗎?
2、在網上買到了不喜歡的衣服,要不要付郵費退貨呢?
3、買到了又貴但不好吃的零食,要跪著吃完還是忍痛扔掉?
......
當我們要做出選擇時,首先需要知道的三個經濟學概念是: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時間成本。
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就是已經失去的,後悔也回不來的,再心疼損失也無法收回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買了電影票之後發現電影不好看。
電影票就是你的沉沒成本,因為已經付款了。這時候要是心疼電影票的錢,堅持把電影看到底,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所以我們要識別生活中的沉沒成本,不要因為心疼這些沉沒成本,讓自己蒙受更多的損失。
但這個時候到底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呢?如果單考慮沉沒成本其實也是片面的,理性的經濟學家會建議你把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也考慮進去。
時間成本:
用於做A的時間不能同時做B。例如看電影的兩個小時,也可以用來看一本受益匪淺的書。
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選擇了A就不得不放棄B。
假設你手上有10萬元,你可以選擇放在銀行一年,年化收益1.5%,也可以選擇放在普點金服,歷史平均年化利率12%,獲得收益10000+。
我們不能因為沉沒成本壞了自己的心情,影響今後的決策;更不能不考慮機會成本,做一些無聊的事。
假設看這場電影的享受是90分,如果不看電影去睡懶覺的享受是95分。那麼如果繼續看電影,機會成本就是「95分」的享受。這時候機會成本大於做這個事情的直接「收益」,說明不可做。
因此當沉沒成本無法挽回的時候,我們應該果斷忘掉沉沒成本,基於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去選擇放棄還是繼續。
既然沉沒成本這麼重要,那麼有沒有辦法減少甚至避免沉沒成本的風險呢?
當然有!那就是提前做好功課和轉移成本。例如你想要網購某種沒有嘗試過的零食,你可以選擇:
1、提前做好功課
先在網上查看其它買家對它的評價,如果有95%都是好評,那麼說明這個零食的口味被大多數人接受,這時買到難吃零食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
2、轉移成本
把購買零食的成本轉移到其他地方。
各位夥伴們都學到這一招了嗎?
如果是你,買到了爛片的票,會選擇離開還是繼續看下去呢?歡迎大家來討論哦~
TAG:普點金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