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奮鬥幸福觀的倫理意蘊

奮鬥幸福觀的倫理意蘊

觀點提示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中國共產黨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政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

奮鬥與幸福的關係是重要的倫理問題之一,它不但涉及人生個體價值與意義、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等根本性問題的解決,也事關社會發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等前提性和動力性問題的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指出:「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鬥精神的人民。」「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奮鬥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達到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等重要思想,這是新時代科學的奮鬥幸福觀,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新發展和新表達,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幸福的來源、幸福的真諦、幸福的最高標準上彰顯了深刻的倫理意蘊。

奮鬥是幸福的來源

幸福從哪裡來?這是正確理解幸福的關鍵,也是體現幸福倫理屬性的核心要素。

古往今來,人們對什麼是幸福的回答多種多樣甚至千差萬別,但其幾個基本要素是固有的,或者說如果缺少了這幾個基本規定性,就難以說是正確的幸福觀。幸福就是人們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由於實現了某種目標而獲得的內心滿足。可見,幸福內涵包括三個要件:一是幸福要通過勞動創造,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就不會有幸福;二是幸福要實現某種目標,哪怕是不同程度的實現,如果失敗了就難以產生幸福;三是幸福是主觀的內心感受,如果心理體驗能力差,哪怕成功了也會不幸福或幸福感不強烈,所謂「生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的這三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第一條是核心,它告訴我們幸福從哪裡來,告訴我們幸福的根源在哪裡。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作為個體性存在的人,還是作為群體性(類)存在的人,其現實活動是其根本性表徵,人的實踐活動是人創造一切價值的唯一來源,也是存在價值的自證性理由。奮鬥是實踐、勞動、創造等概念的中國式表達,除了反映人的普遍主體性和創造性、實踐性外,更意味著特殊環境和條件下創造性活動的艱巨性與緊迫性,更能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發奮進取性。所以,人越是在艱苦條件下完成了艱苦的任務,就感覺越幸福,奮鬥越多,幸福感越強,這也是幸福不同於快樂的原因。幸福的事情當然是快樂的,但快樂不等於幸福,區別在於,快樂是某種需要或慾望滿足時的愉悅感或快感,而幸福則是基於高層次需要的,帶根本性、總體性需要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感。人的所有需要或慾望的滿足都能產生快樂,但不一定都能產生幸福,因為並不是人的所有需要或慾望都是合理的、健康的,有些慾望的滿足所產生的快樂不但不能帶來幸福,反而是災難,如吸毒的「快樂」給個人、家庭和社會所帶來的只能是不幸。

奮鬥體現的是人的根本性和整體性需要,通過奮鬥既能實現個人的目標,也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的保證。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命運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要由自己去創造、去奮鬥。獲得成功與幸福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奮鬥,不奮鬥,則將一事無成。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難不可怕,怕就怕沒有目標,喪失鬥志。我們奮鬥的目標已經明確,只有把目標細化為每一步的實際行動,堅定地走下去,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艱苦奮鬥,我們就會贏得幸福,任何不切實際的空談和貪圖享受的慵懶,只能誤國誤民,何來美好生活?

奮鬥本身就是幸福

如果我們把奮鬥作為幸福的重要來源,也許是把奮鬥當成了獲取幸福的手段或者措施,但如果我們視奮鬥本身就是幸福,那就實現了幸福論問題上手段和目的的倫理統一。

對待幸福的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存在兩種倫理立場:一種是「樂福」統一的立場,認為快樂即幸福,快樂的獲得是多途徑的,為了快樂至上可以不擇手段,這種統一論往往是以犧牲幸福為最後歸屬。另一種是「德福」統一論,認為德性即幸福,把守德作為幸福的唯一來源,這種統一論往往以無幸福或弱幸福為最後歸屬。幸福上的目的與手段如何統一,只能訴諸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視角,只顧自身快樂的幸福和只念社會外在秩序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

如何實現幸福的內在體驗與外在規範的統一,奮鬥是最好的途徑。「奮鬥本身就是幸福」從根本上解決了獲得幸福的手段與目的相分離的問題,同時,也實現了奮鬥與幸福空間的同一性和過程的同步性。奮鬥就是幸福,幸福的真諦就是奮鬥,從而避免了視奮鬥為幸福手段的工具論誤識,使幸福目的更高尚,這是一種更高的倫理境界。

奮鬥本身就是幸福,首先體現在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中。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豐富,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賦予新時代的美好生活以新的內涵:它不等於慾望的即時滿足,更不是資源的無限佔有,而是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生活;是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是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我們通過奮鬥獲得了這樣的美好生活,就是新時代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

奮鬥本身就是幸福,更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永不停歇地奮鬥,只有奮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如果學生不學習,青年無夢想,中年圖安逸,那人生只有一片沉寂,生活也只有一潭死水;如果農民不種田,工人不生產,科技人員不創新,領導幹部不為民,那社會就會停止運轉;如果人人不思進取,貪圖安逸,怕苦怕累,無精打采,我們的國家就會衰敗。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人之為人不同於動物,正在於人有理想追求;生命的價值不在長,而在於質量,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我們的艱苦奮鬥過程中,靈魂得到凈化,意志得以磨礪,內心得以強大。正如馬克思所講,「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奮鬥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在奮鬥中享受幸福,在幸福中不懈奮鬥。

奮鬥為了人民幸福

幸福的道德高下不止於如何獲得幸福,而在於如何分享幸福,特別是當個人幸福與他人之福、國家之福、民族之福發生矛盾時如何取捨,換言之,個人幸福是否就是最大的幸福、至高無上的幸福?這是幸福問題上的最高倫理難題。

中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倡導「仁愛」和「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人我關係的處理上期望通過「克己」而「達人」,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強加於別人,但這也無法處理好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的關係問題,因為道德上的自我要求不一定能實現普遍化的他人或社會的想法。雖然西方的功利主義倫理學主張「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但終因以個人幸福為基礎而陷入利己主義泥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的幸福觀,主張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的統一,而在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或社會幸福發生矛盾時,要犧牲個人幸福甚至生命,方為大仁大愛、大德大義,這就是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幸福倫理觀。

中國共產黨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政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為了實現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人走過了前人無法比擬的艱苦奮鬥歷程,艱苦奮鬥的精神已經成為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到「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為蘭考百姓脫貧拼盡一生的焦裕祿;從喊出「不救民於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幹啥」的谷文昌,到以「樵夫」自勉、「背著石頭上山」、把為黨和人民工作當作最大幸福的廖俊波,等等。正是無數英雄模範、共產黨員不懈的奮鬥創造,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才能夠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沒有這種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忘我精神,不可能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進到今天的高度。

當然,也有個別黨員幹部奮鬥了幾十年,為黨和國家做了一些事,看到別人發財、快樂就心理不平衡,認為自己也有「幸福」的權利,甚至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幸福」,因此就忘記初心,把個人的快樂幸福凌駕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上,最終走入犯罪深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始終為人民不懈奮鬥、同人民一起奮鬥」,這就是新時代幸福的倫理要求,這就是科學、高尚的幸福觀。高爾基曾把一味追求個人幸福的道路稱為「狹窄的道路」,這是那些過著「適應卑鄙」生活而恬不知恥的「識時務者」的道路。馬克思也認為,只有為人民謀幸福才是偉大的,「因為這是為一切人而犧牲,到那時我們得到的將不是微小的、可憐的、自私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屬於億萬人民」。

我們共產黨人就是要為人民不懈奮鬥,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讓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讓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這些目標的實現,就是我們奮鬥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最大幸福。

(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6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交互智能進課堂
南昌打出減負組合拳:嚴、堵、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