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豫南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冷氏根源考略——冷俊峰

豫南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冷氏根源考略——冷俊峰

自古以來國有國史,地方有志,氏族有譜。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燦爛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宗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中華民族歷經萬難不滅,就是傳統文化的力量作支撐。

我為什麼姓「冷」?我又從何而來?祖先是誰?怎樣傳承的?如搞不清自己的血脈來源等於是光陰虛度的糊塗蟲,而子孫將來也無法銘記自己,豈不悲哀。尋根問祖是中國傳統美德,也是人的一種本性、一種情結,更是加強宗族的凝聚力的最好途徑。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大家認可的傳統文化才形成一體的大中國,當下人們常說「辦事時有沒有譜」「某人靠不靠譜」就是說明家族有譜牒的重要性,有了譜牒就有了根也有了血緣的追溯。

我們這支冷氏現在約幾百人丁,主要分布在信陽市的固始、商城、潢川三縣,目前七世共存,以前跟外界冷姓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世代一直孤獨的生活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民國時期由於居住地靠近鄂豫皖根據地的中心,飽經戰亂創傷,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1942年饑荒及解放前瘟疫(天花)、1959年信陽糧食關事件,造成我支人丁損失巨大,人丁不旺,整門整戶的絕戶,到新中國建立時本支中幾乎找不到一位真正讀過書的可以寫毛筆字的文化人,以至於八十年代重新修譜時只能找外姓人寫譜。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近些年我們逐漸與外面的冷姓有了接觸,2017年五一期間本支族人冷光甫、冷俊峰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冷氏宗親會,並隨全國各地家親代表們一起去河北淶水拜祭了我們的祖先伶倫花塔。

▼冷光甫、冷俊峰▼

冷大海、冷大懷、冷俊峰

通過與各地的冷姓家親交流後才知道我們「冷」姓的淵源由來。「冷」姓是最古老的漢人姓氏之一,在最新百家姓中排名255位,人口約36萬(2005年數據),主要分布在江西、山東、四川、湖南等地,河南也有不少冷氏族人,其他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區、國外也有冷姓居住,相傳冷姓始祖伶倫公元前2698年正月初三出生,距今已4700年余,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近臣,常年居住在淶水龍宮山、釜山一帶。負責為黃帝管理家廟、主持祭祀的樂官,也是華夏音律的創始人,葬於今河北省淶水縣龍宮山慶化寺(待考),現存伶倫音樂花塔相傳建於遼代,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唯一跟我們冷姓有關係的塔,塔高約10米,形狀像倒扣的鐘,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塔身上雕琢了許多穿戴漢代服飾的樂工,以及八對飛天舞伎,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河南省作為冷姓發源地之一,各市基本都有冷氏生活居住,但河南地處中原,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飽經歷代戰亂侵害,經調查除了新蔡縣還有部分原住冷姓外,其他地區基本都是外遷而來,遷入時間大都集中在明初與清初,河南南部冷姓清初由湖北麻城、江西遷入,中北部冷姓基本均是明初由山西大槐樹遷入。

1983年我支族長冷正富帶領族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續譜,其中冷德勤、冷德山負責去各地進行走訪收集各家資料,由於當年條件很差,只能靠步行、騎自行車,最南端到近百里外的四顧敦鄉,最北端去200多里外的安徽阜南縣。目的是讓我輩子孫飲水思源,團結互助,不能忘本。歷經三年多時間,在解放前的老譜(解放前老譜失火燒毀)基礎上,憑記憶於1986年續成了6套譜(現存兩套,商城縣陡溝店冷光學一套,信陽冷俊峰一套)。

86年譜明確記載為《京兆冷氏宗譜》,隸屬「忠義堂」,譜序上記載先祖在明末清初時由江西經安徽阜南遷入本地。解放前曾有老譜及先祖畫像供奉,族內老人清楚的記得老譜先在白塔集鄉唐樹林子冷榮友家供奉,後轉入河西鄢崗五斗壩冷鳳(正)武家供奉,可惜的是譜與像均在解放前一場大火中在冷鳳(正)武家燒毀,給我支族人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也直接的造成86年譜上記載過於簡單,源流代序很模糊,譜上記載為明末清初由江西經安徽省阜南縣再遷入本地,譜上沒有江西那邊的具體地址,也沒有具體的時間段,只有祖輩口傳「江西瓦屑壩」以及安徽阜南的「薛集」「地理城」「冷小寨」、「離城二里地」等,相傳當年先祖三兄弟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由安徽阜南縣冷寨經地理城(蕪湖冷寒秋的先祖遷出地)遷到白塔集鄉靠近灌河邊的陡溝店村,祖墳葬在白塔集街道後面十八家子(本支冷氏公墓埋葬處之一),當年86年譜的主修冷正富了解那本老譜,全靠他記憶修的86年譜,雖然信息量很少,卻依然留下了很關鍵的「京兆冷氏宗譜」、「忠義堂」及先祖來至江西途經安徽阜南等關鍵信息。

三十餘年過去了,當年五位修譜人(冷正富、冷正銀、冷正佑、冷德勤、冷德山)除了當時跑外勤的冷德山以外,其他的已陸續去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外遷族人越來越多,擔心將來族人們天涯一方互不往來,或者輩份難分的可笑怪現象,應廣大族人要求於2016年10月成立本支冷氏宗親會,並在族中唯一健在的參與86譜的長輩冷德山的帶領下尋根問祖,大家克服當年知事長輩大都去世,老譜信息量嚴重缺乏的不利條件,冷光學、冷光現、冷俊峰(光)、冷光甫、冷光鋒等族人近兩年的大量的走訪考證。這兩年我們除了參加全國冷氏宗親會外,還先後走訪了安徽阜南的薛集(現鹿城鎮)的冷寨、東冷寺、西冷寺與劉冷庄及地理城(現洪河鎮)的冷檯子等地方,通過安徽阜南縣家親冷大海、冷大懷及安徽蕪湖市冷寒秋告知我們與阜南冷姓的傳承關係、阜南冷姓的起源、以及阜南冷姓外遷情況,了解到我輩先祖200年前從阜南遷徙的軌跡。

然而在2017年全國宗親會期間光山縣的家親冷傳友卻告訴我們,來自江西修水縣家親冷天雄、冷笑堂等竟然尋找失散到河南固始縣的一支冷姓多年,並在相關資料上發布過尋親信息,真是天佑我族,聯繫上後,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及信息。我們還走訪了當年為我們寫譜的86歲四顧敦鄉陳光耀老先生,他給我們也提供了不少當年修譜的情況與資料。2016年在上石橋鎮太平村找到了第一分支冷國銀(1780年出生)的墓碑,是現存最早的實物證據。

通過所掌握的各種片段資料發現我們這支冷姓源頭出現偏差,如果阜南那邊提供冷氏資料無誤(現存沒有族譜,口傳由山東棗林庄遷入),我們譜記載的江西冷姓與安徽阜南冷姓不一定是一支,86年譜上記載從江西途經安徽阜南縣遷入,經去阜南了解那邊冷姓是山東青州棗林庄遷入,卻非江西遷安徽阜南縣的,並在調查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豫南三縣所有姓氏基本口傳都是江西瓦屑壩遷入,而阜南縣的所有姓氏口傳基本是山東棗林庄遷入。還有一種可能是阜南確實有支冷姓由江西遷入(居了解阜南目前存在多支冷姓)。但我們的族譜格式毋庸置疑是江西冷氏族譜,而且譜上明確記載先祖來自江西,「京兆冷氏宗譜」為冷氏目前最大郡望(京兆郡)的特稱寫法,而「忠義堂」就在現在的江西武寧縣,是冷氏一個很有名的堂號(關於忠義堂的資料待補充)。

從我們解放前有家譜、有先祖像各支輪流供奉分析,可知我們先祖是有官職或有名望的人,而安徽阜南那邊了解到200年前遷到本地時是清嘉慶年間的普通人,可目前整個安徽阜南上萬冷姓中從來沒有發現「京兆冷氏宗譜」、「忠義堂」的說法與記載,也沒有先祖像供奉的說法,我們的譜反而與江西那邊提供的資料相符,「明初冷禮公任汝寧府五品同知(相當於副知府級別),子孫居住在固始胭脂山(明清時期固始含現在的固始縣、商城縣)」,從固始縣誌上沒有查到胭脂山(可能是明代早中期時的地名),我們曾經懷疑江西資料記載是筆誤,可能是燕子山,多方面查找固始縣郭陸灘鄉有個燕子山,離我們居住地二十公里左右,後來特地去那裡走訪數位老人,據他們說當地從無姓冷的人及任何冷姓傳說。現在固商潢三縣除我們這支冷姓外再無其他冷姓,個別零星散戶也是近代由安徽阜南縣遷入(比如固始往流鄉的冷平虎及固始楊集的冷得龍等)。

經江西修水的家親冷笑堂提供的資料及其他所調查的資料分析,冷禮公明初來汝寧府任職的,生卒年代失考,考慮他是官宦之家,父親是翰林院學士,他來汝寧府(今駐馬店汝南縣)任職時年齡不會很大(40歲左右),參考他大哥冷仁公娶鐵刀平王郡主,有兩個曾孫的分別出生在1410年、1425年,經推算冷禮公大約在1335年出生,1375年左右來汝寧任職,任期結束後沒有回江西,子孫後代們遷至固始縣胭脂山,後來子孫回去過江西或江西冷氏來河南了解過情況,所以有了江西譜的記錄。我們解放前所供奉的先祖像,很可能是禮公從江西那邊帶過來的某位先祖畫像或他本人的畫像。

綜合以上可以我們肯定就是江西記載的那支冷姓無疑。可年代差異很大,江西提供的資料上是明初,而86年譜上是明末清初,阜南提供的信息是清嘉慶年間,但譜上記載的阜南遷入應該也不會錯,始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後經86年幫我們寫譜的人陳光耀老先生解說才恍然大悟,從前由於修譜條件很差,記載不多,大都記不準遷入準確年代,過去修譜時會把當地的所有本姓修一起,有老譜的按老譜修,沒有譜的按有譜的記錄,失譜的無譜的統一定成的明末清初。從各支輪流供奉族譜與祖先像來看,解放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以江西冷姓傳承為主,把後來遷入的安徽阜南冷姓就合併一起了,當時為了方便傳記就把譜改寫成由江西遷阜南再遷本地,以防族人有親疏之嫌,當然現在已分不清誰是江西冷姓還是阜南冷姓了,本支在幾百年的傳承中也有族人外遷的,其中一支在清晚期1850年左右參加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落戶南京的(現對上的字輩是「正德光明」,遷出地基本對的上,南京冷明江提供)。

我們這支冷氏的的源流是:

伶倫(黃帝樂官約4700年前)—泠州鳩(周朝大夫約2800年前)—泠至(春秋時期秦國大夫2500年前西安)—冷豐(漢代山東淄博太守2000餘年前河南)—光世公(臨安現杭州)—冷謨公(唐禧宗年忠義侯居江西高安約1250年前)—冷禮公(明初河南汝寧府正五品同知約650年前,子孫居住固始)—冷天祥300年前山東棗林庄—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三兄弟200年前由阜南冷寨遷白塔集鄉陡溝店。

我們這支冷姓的遷徙路線是:河南新蔡-陝西西安-浙江杭州-江西高安縣-河南駐馬店汝南縣-固始胭脂山{安徽阜南}—固始、商城。

以上本門資料信息由長輩冷光燦母親、冷德文、冷德樹、冷德山、冷德東、冷德龍等族人提供。

冷俊峰(光)

於2018年4月16日整理

豫南三縣冷氏源流傳承輩序(按譜上記載及考證情況,與江西字輩份關係及傳承)暫排如下:

一世祖:謨公(忠義侯)諱景文、子丕顯、號雲湖,夫人陳氏

二世祖:異公(進士)號以順,居江西高安;

三世祖:昱公(鄉舉)號輝日,居江西高安;

四世祖:嘉公(進士、運判)字孟文、號秀峰,夫人余氏;

五世祖:海公(咸寧知縣)字納川,居葬江西武寧,夫人劉氏,兄弟四人(江湖溪海)

六世祖:磬公,號建庠公,居江西武寧;

七世祖:澈公,字用和,遷入江西修水;

八世祖:罐公、諱有立;居江西修水,沙坪,太靖;

九世祖:澍公,諱時霖,居江西修水;

十世祖:忠公,諱定邦、字存厚,居江西修水;

十一世祖:忞公(宋光祿卿),諱德明、字庭叟、號秋崖;

十二世祖:惟慶(宋徽宗年間制舉),號進修;

十三世祖:季珂。

十四世祖:可文。

十五世祖:德叔。

十六世祖:進先(進士,先任江西奉新知縣,後升興隆府知府轉翰林院大學士)子四(仁公、義公、禮公、知公)

十七世祖:禮公,字宗禮,約生於1335年,約於1375年任汝寧府正五品同知。(江西譜記載子孫明代早中期居固始縣胭脂山)

冷天祥300年前由山東棗林庄遷入;

冷相立、冷康立、冷元立(集)三兄弟200多年前由安徽阜南縣遷白塔集陡溝店;

31世「國」(2016年商城縣上石橋鎮太平村發現第一公支「冷國銀」墓碑, 1780年出生,現存年代最早實物)

32世「殿」、33世 「安」、34世「榮」、35世「正」、36世「德」、37世「光」、38世「明」、、39世「順」、40世「義」、41世「長」。

按30年為一世推算;約600餘年,(參照全國第一譜孔氏家譜推30年為一世)其間斷代十餘世左右(1360年-1750年)。已與江西家親做了溝通。

與安徽阜南冷姓輩份排列如下(很久前已由老輩排定):

起(安)、懷(榮)、文(正)、金(德)、大(光)、得(明)、嘉(順)、祥(義)、培(長)、養(城)、是(譽)、俊(耀)。

豫南三縣冷氏記載的輩序是:

(解放前老譜題)

國殿安榮、正德光明

順義長城、譽耀家聲

(86年譜冷正富題)

永繼祖宗、仙鶴鴻錦

君為全志、忠孝昌盛

冷俊峰於2018年4月16日整理

文、圖片提供冷俊峰

我姓冷,我驕傲

我姓冷,我自豪

請您動動手指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氏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冷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