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宗教信仰,分別回應怎樣的心理傾向?
在現實的社會中,人是形形色色各有不同,有些人是理性而務實、實際,有些人則感性而充滿理想與盼望。
務實與理想的差異,不僅是個人的心理傾向,也是社會中兩種不同的主要社群人口。這兩類不同的人群,在面對現實人生時,是表現出明顯有別的行為特質與取向。
在難免有困境與苦難的現實世界,理性而務實的人是比較能夠勇於面對現實,尋求務實解決困難的道路。
感性且懷抱理想、盼望的人,往往會為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產生失落、憂傷及逃避心理,造成難以面對現實人生的心理障礙,形成過度依賴的心態,期待與尋求著理想、不合實際的完美世界。
不同的心理與行為傾向,在尋求生活幫助的面向上,也有著相當的差異。
理性而務實的人,傾向尋求「教育」的助力;感性且多理想、期待者,則多是尋求「宗教信仰」與「聖靈依靠」。
在社會上,有許多人是重在爭論「虛實」與「是非」,理性、務實與重視教育的人,大多反對玄杳哲理與神秘信仰、聖靈依靠,而感性且多理想的人,多數是認為「教育」無法真正的了解「神聖完美的境界」。兩者之間,往往相互排斥與對立。
人類活動的真實目的,是在「如何讓人類能夠身心健全發展、現世生活安樂,社群能夠穩定、和諧,讓人類朝向息苦、健全、永續發展」。
雖然教育可以讓人了解「虛實」與「是非」,務實、實際的幫助人類社群的健全發展,但是最重要的不是爭論「虛實」、「是非」,而是人類社群的安樂、穩定與健全發展。
雖然宗教信仰給予人們希望與慰藉,提升社群的道德水平,引導人心朝向喜樂與安穩,但是真正的目的絕不是信仰,應當是務實解決現實的苦難,助成社群的安樂、穩定與健全發展。
教育!著重事實與實際,是清楚、無誤地深入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目的是務實、有效的發現解決生存困難與度越身心痛苦的方法,可以實際的提升身心與生活的質量,增進社群的安樂與穩定發展。
信仰!重在滿足需求,是根據人類的希求與痛苦,提供有效振奮人心的希望,給予舒解苦痛的慰藉與信仰,施設提升身心品德的思想教義,確立安定社群的行為規範,並且在關懷生命的準則上,施與希望與慰藉,引導人心朝向喜樂與安穩。
因此,不論是著重事實與實際的教育,或者是重在滿足需求的宗教信仰,都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同樣是「以人為本」,實際目的都是在幫助人類身心的安樂與社群的健全與穩定。
教育與宗教信仰的差異,是本質與方法的差別。
教育的本質是務實、實際,方法是要面對現實、接受事實,並且「依事論事」的處理困難與度越痛苦,獲得實際可及的最大利益,絕不是為了「滿足需求」。
宗教信仰的本質是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方法是給予希望與教人相信,相信「內心需求的安樂與企圖避免的苦難」是可以完全的實現,藉此達到撫慰人心與穩定社會的目的。
教育與宗教信仰的差異,只是反應出人類社群的內部,有著務實及理想的兩種不同心理傾向。
而幫助人類社群的穩定與發展,必需根據現實問題與心理問題的差別,以及針對務實及理想的不同心理面向,提供不同類型的幫助與引導,才能實際有效的解決人類的問題……
※第六世卓格活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用花錢滅邪淫罪的簡易方法
TAG:佛語與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