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第十二課幽默語錄摘錄
1.新潮衝擊下的生活,是為了和我們前面講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區別,那個是宏大敘事,這個是百姓生活。畢竟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民族資本家,都是買辦,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有衣食住行,從這個角度敘述,會讓你感覺歷史很真實,這也是課改以後的一個特點。
2.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言,無非就是吃穿住用行,嶽麓版教材現在把吃和住都不要了,看來是不食人間煙火啊。住不要了我可以理解,吃可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神聖字眼。我們見面就問吃了嗎,受委屈叫吃虧,工作叫混飯吃,受人歡迎叫吃香,不顧他人叫吃獨食,什麼都管叫吃飽了撐的。連誇漂亮的女人都叫秀色可餐。
3.服飾變化的原因,一是因為鴉片戰爭打開了大門,看到了別人的衣服和我們不一樣,二是因為我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那些衣服我們可以接受,但是因為政府推行服飾的改革。強令你穿什麼不穿什麼。
4.服飾變化的表現之一就是混搭。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之二就是制服的變化,新軍和新式學堂都要傳新制服,類似於你們今天穿校服一樣;之三是民國頒行的男女禮服,出席正式場合,男的中山裝,女的旗袍。
5.中山裝和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尤其是中山裝,一件衣服,居然包含了那麼多的政治因素,中國人就是喜歡把一個小玩意富於太多的含義,太沉重了。
6.要求蓄髮的是清政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嘛,但到了其統治結束的前一年,大清也可以讓大家自己選擇髮型了,可惜啊,晚了。辮子剪了,國也完了。民國政府則更是如此,留辮子的陋習就此革除了。現在大街上還有留著鞭子的嗎?那洗一次頭就得一瓶洗髮水吧。
7.要求不纏足的也是清政府,因為滿族人是不纏足的。漢族纏足也是宋朝以後了,一是為了美觀,女子纏足,走起來感覺是亭亭玉立的,二是防止女子紅杏出牆,你那個腳,怎麼能跑得遠啊。
8.康有為康師傅倡導不纏足運動。自己辦學,招女學生的時候,不看成績好壞,先看腳的大小。大腳的就是門門零分也能錄取,小腳的就是門門一百也得回家。斷髮和不纏足,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所以相對比較徹底。可見政府推動新鮮事物發現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9.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做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連鉤六寸長。這就是改革的力量,腳馬上放大了一倍;真是改良的頭,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腳丫。
10.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兩撇口邊開,平生第一傷心事,碧眼生成學不來。剛改幾天,居然開始崇洋了。這就是國人,和你們哈韓一樣。頭髮一道紅一道白,跟辣白菜似的。褲腿比褲腰還肥。舒服嗎?
11.咱們在唐朝的時候就有邸報,但那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報紙。真正的報紙,還是近代傳入的,中國人是不信報紙的,信的是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
12.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報紙上天天在報道戰況時局,你想要知道前線的情況,沒有必要非到前線不可,看看報紙也能知道消息,還很安全,所以大家就開始有了看報了解新聞的習慣,新聞的觀念也就形成了。
13.《申報》是一份不錯的報紙,《點石齋畫報》就有點類似於它的子報,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申報》,但是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報紙了,就像現在還有《大公報》,也失去原來的品味了。
14.維新派是很喜歡報紙的,因為可以宣傳自己的綱領,和頑固派打嘴仗,這一招後來被革命派學去了,也是利用報紙和維新派打嘴仗。報紙這個東西,誰都可以用的。你要是想打嘴仗,你也可以利用報紙,不過首先你的文筆得好。
15.電影相對來說傳入的晚,因為電嘛,怎麼也得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吧。最早的是《定軍山》,然後是《難夫難妻》,都是默片,電影上放的什麼不管,旁邊肯定有一對人吹吹打打,反正也不管能不能配合上吧,各玩各的,那個時候也好,花看電影的錢,享受交響樂的品味。
16.等到《歌女紅牡丹》,電影就有聲了。這樣看電影的人也多了,那個時候的票價也不貴,大家都能消費的起,現在就不行了,看個《阿凡達》,不是3D的都很貴,還不如回家看阿凡提呢。
17.中國的禮儀很豐富,也很複雜,同輩人之間可以作揖,上下級還得三跪九叩,也顯得不夠平等。到近代以後,外國人告訴我們,握手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家都不傷面子,所有,握手逐漸就成為了大家的首選了。
18.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這絕對是進步。寧肯相信這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媒婆那張破嘴。有一媒婆對一男的說,有個女的一眼就看上你了。這男的一激動,那我娶了。結果回家一看,一獨眼龍。
19.婚禮逐漸變得簡約而不簡單,葬禮的厚葬之風卻不容易改變。土葬很浪費土地,提倡火葬,現在咱們這個地方還有海葬的,西藏有天葬,人一死,就扔到森林裡,誰來都吃一口。
20.墓志銘是西方的玩意,咱們中國人這個好像沒有學來。因為咱們把死看的很沉重,沒有人家的那個幽默感。咱們的墓志銘都很是很長很繁瑣的,外國的就很短很有趣。你比如:當你看到這行字的時候,你已經踩到我了。死了都不忘幽默一把。
TAG:任俊琴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