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圍觀讓人變得無情?

圍觀讓人變得無情?

面對街邊摔倒的老人,你會上前攙扶還是袖手旁觀?面對被汽車碾過的兒童,人們會出手相助還是漠不關心?當你身處險境時,你是否知道,圍觀的人越多,你獲得幫助的幾率反而越小?

2011年10月,廣東佛山一條狹窄的街道上,年僅兩歲的王悅先後被兩輛麵包車碾過。在她倒在路中央血泊中的7分鐘里,至少有18位目擊者看到小悅悅的慘狀,可最終是一位拾荒者路過才將小悅悅救起。無獨有偶,2008年6月,紐約布魯克林一家醫院內,一位女性患者突然倒地,身邊包括一名保安在內的數名目擊者無動於衷,在45分鐘之後,才由醫療團隊處理屍體。而對於此類事件的最初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年僅29歲的凱瑟琳在紐約的公寓住處外遭持刀劫匪兇殺,30多人目擊此案卻無一人報警或救助。

從紐約曼哈頓到廣東佛山,從19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人們的同情心和道德感似乎一直在被事實檢驗和考究。到底是什麼阻止了旁觀者施救的腳步?人性真的就如此冷酷無情嗎?

旁觀者效應

為了探尋此類事件的真相,心理學家John Darley 和 Bibb Latane早在1968年便設計實驗並發現了「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當緊急事件發生時,個體在有人在場的情況下,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概率和旁觀者人數呈負相關。換句話說,圍觀群眾越多,受害者獲得幫助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Darley & Latane, 1968)。

參與實驗的被試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種情況,獨處或是有他人在場。當實驗員模擬外界有人摔倒並呼救的情形時,獨處的被試者相對於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更大比例也更快速地做出反應試圖幫助摔倒的人。而在場的旁觀者越多,摔倒的人得到救助的幾率就越小,速度也越慢。隨後的時間裡,心理學家又設計了一系列此類實驗,都佐證了旁觀者效應真實存在。如今,該效應已成為社會心理學中效果最明顯,可重複性最強的效果之一。

心理學研究隨後也揭示了旁觀者效應的四大發生機制:

1. 自我意識:當他人在場時,人們因為不希望表現得不得體或愚蠢從而和其他人做法一致。在場的其他圍觀者會抑制個體施救的行為。

2. 社會線索:在社會生活中,個體會主動在他人身上尋找 「應當如何表現」 的線索。因此,在場其他人的不作為會導致所有個體的不作為。

3. 群體阻礙:個體有時會認為過多的人參與其中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糕,因此個體有時會覺得已經有人採取行動了,便不再過多地介入其中。

4. 責任均攤:採取行動的責任在所有的旁觀者中均攤,旁觀者中的每一個人所感受到的責任變得很小,每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會覺得 「這件事情與我關係不大」 而不作為。

總結來說,「保持冷靜」「別人都不做」「人多手雜」以及「跟我沒太大關係」,都是圍觀群眾不作為的原因。其中,責任均攤是這四大機制的核心。這些心理機制不因人的道德觀念而改變,因而所有人都會受到該效應或多或少的影響。那些面對危難袖手旁觀的人,可能他們本身也是善良的普通群眾,只不過在成為圍觀群眾的路上有些迷失。換做是在手機屏幕前的你,也可能會有相同的反應。

拒絕圍觀,保護自己

對於旁觀者效應的研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重視,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重複發生,加拿大魁北克省立法要求所有人必須在看到他人生命受到威脅時伸出援手,無論親自施救或是尋求外界幫助,純粹的圍觀被視為違法。德國法律也有類似規定,在看到他人受傷或有緊急情況時,必須提供救助,除非該行為對自身有危險。

除了立法,心理學家發現其他一些因素也會減弱旁觀者效應,進而可以提高施救幾率。研究表明,人們對事件緊急程度和自身能力的認知會影響個體作為與否。當人們認為事態越緊急嚴重,且自身越有能力提供幫助的時候,個體更容易採取措施幫助受害人。另外,對緊急事件的了解越清晰,個體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越大。需要幫助的人在場也會讓個體更願意伸出援手。旁觀者之間越相似(均為男性或女性,或年齡相仿),個體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Fischer et al., 2011)。

旁觀者效應,讓圍觀群眾變得冷酷無情。可如果換做是你身處險境,希望他人能夠伸出援手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做呢?

上述可以削弱旁觀者效應的因素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心理學家建議,最有效的辦法是:當你有能力求救時,指著其中一個路人,眼睛看著對方大聲說,「你,就是你,求你幫幫我!」這樣,所有的責任感都會落在這一個人的肩上,責任沒有了分攤。同時,強烈的請求語氣會讓事態顯得緊急。任何一個人都很難在眾目睽睽之下推脫這樣的責任,此時,圍觀的群眾便成了你最堅強的後盾。另外,當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的時候,更多的人也會加入幫助你的隊伍。

當年,魯迅在《葯》里提著國人的後勃頸嘲諷了中國人愛看熱鬧而不作為的習性。

魯迅小說《葯》版畫——中國人圍觀殺人

如今,悲劇的發生讓人們一次又一次懷疑人性。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性或許並沒有想像得那麼不堪,但圍觀本身的確會讓人顯得冷漠。圍觀的人越多,出手相助的人反而越少,這樣的強勢圍觀還是少發生一點的好。 同時,當你身處險境時,恰當的求助方式,也會提高生存幾率。圍觀無情,你我有情!拒絕圍觀,出手相助,應是你我的責任。

原創作者:Jaguar,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大眾媒介傳播專業博士

責任編輯:小編KK

指 導:WCB、YJ

版權聲明

本文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大眾媒介傳播專業博士Jaguar原創作品,由江岸智匯科普編輯,本文作者已授權江岸智匯科普公眾號首發,欲轉載或者引用文章內容請註明來源。

GIF

武漢市江岸區科學技術協會

讓我們一同分享科普知識,科技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岸智匯科普 的精彩文章:

TAG:江岸智匯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