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煬帝亡國的數字化分析——皇帝就是國家的最高職業經理人

隋煬帝亡國的數字化分析——皇帝就是國家的最高職業經理人

在一片歷史詭異的迷霧中,楊廣登上了帝位。

楊廣還是想做一個好皇帝的。

在楊廣心目中的好皇帝形象,應該是文治武功,萬國來朝,至少看起來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然而好皇帝的標準很苛刻,我們後世看到的所謂文治武功只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如果研究過程,那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談理論。

從常識上講,要想做到文治武功,至少首先要勤政愛民,體恤百姓。比如治理水患,抵抗天災,興修水利,這幾乎是歷代好皇帝的必修課;其次是輕徭薄賦,發展經濟。要想國庫豐盈,就必須讓老百姓兜里有錢,必須讓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物質經濟上去了,國家才有了穩定的根本。接下來,自然而然,深層次對於精神層面需求就順理成章了,比如澄清吏治,比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比如參加科舉有上升途徑,比如文學藝術的百家齊放,比如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與此同時,需要裝備強大的軍隊,捍衛我們得來不易的大隋物質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過程,才可能會有所謂「文治武功」的結果。

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很簡單的常識,楊廣就是其中一個。

還有一個原因,楊廣的起點太高了。他的父親楊堅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中國古代著名的治世——開皇之治。

歷史上著名的文治武功的皇帝,基本都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比如漢武帝,之前是文景之治;比如後世的明成祖,則有洪武建文兩朝幾十年的開拓。即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皇帝本人也要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凡事要量力而行,考慮自己的實際國力,以及實際需求。凡是毫無意義的消耗國力,都是對於百姓的漠視,以及對於前人業績的褻瀆。

楊廣顯然是太著急了。

從604年登基開始,楊廣迫不及待,傾盡國力要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短短十年內,楊廣同時做了幾件事情,

①公元605年,開鑿京杭大運河。工程耗費六年,先後徵用民夫500餘萬;

②公元605年,營建東都洛陽。工程持續十個月,徵用工匠200萬人;

③公元605年,南巡江都。巡遊隊伍20萬人,徵用縴夫8萬人,之後幾乎年年巡遊,沿途建立豪華行宮;

④公元608年,親征吐谷(yu,四聲)渾。戰爭持續一年,隋軍擊敗吐谷渾,新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⑤公元612年,遠征高句麗。第一次遠征,就動用113萬軍隊,之後連續三年出兵,共遠征三次。

以上提到的幾乎每件事情,都是涉及全國的工程,考驗的不僅僅是大隋的國家動員能力,組織能力,也考驗了自隋朝建立以來二十多年積攢的國庫和國力。我們用數字來說話,參考隋文帝開皇中期的人口普查結果,當時(約公元593年)的全國人口為870萬戶,(「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即今戶三百八十萬」《資治通鑒.唐紀十五》),我們推測在公元605年,人口不會超過900萬戶。我們按照古代家庭平均每戶6人的話,當時全國人口在5000萬左右,那麼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不會超過2500萬。

對比楊廣各個工程所涉及到的人力,這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即便如此,我們還沒有計算冷兵器時代,有可能翻倍的後勤成本。比如軍夫,民夫,縴夫,要養活這些人背後的物力,財力成本。細思極恐的是,每個表面的數字背後,都隱藏著可能的橫徵暴斂,以及對民脂民膏的搜刮。

再看一下必要性。

除去南下巡遊的便利作用之外,京杭大運河工程是值得肯定的。哪怕一直到現在,這條河流還在便利著南北交通和經濟;西征吐谷渾也是有必要的,因為中國歷代重視對河西走廊的掌控。河西走廊地區的有效控制,關乎中國同西方之間唯一陸路商道的安全。然而,營建東都,南巡江都,東征高麗,則明顯是扯虎皮拉大旗的事情,除了能夠增加帝國的臉面之外,幾乎毫無用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朝 的精彩文章:

隋朝本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但卻因為三場戰爭而走向滅亡
他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自己起兵稱王稱帝,後因病逝滅亡

TAG: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