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浚縣大伾山,八丈大佛七丈樓

浚縣大伾山,八丈大佛七丈樓

浚縣是河南省鶴壁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北部,大家都知道天地之中河南歷史沉澱多,浚縣就是其中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大家也知道中原大地上一馬平川山丘少,但在浚縣縣城裡卻有兩座相望而立的小山峰,一座叫大伾山,一座叫浮丘山,在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在一馬平川的中原,兩座小山峰也就擔負起了承載千年歷史的重要角色,這兩座小山上歷史文化久遠,文物古迹薈萃。

大伾山海拔135米,山上的天寧寺大佛是浚縣的標誌,大伾山北麓的黎陽倉被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更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大伾山,被載入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所以歷代稱其為「禹貢名山」,大伾山上現有伾山大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浮丘山海拔103米,山上有國保級文物唐代開鑿的千佛洞、明代建的碧霞宮,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每年的正月古廟會更是規模宏大,一日可達數十萬人有餘,位居我國華北四大古廟會之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伾山和浮丘山很好地詮釋了這句經典。

兩座山相隔不遠,步行可以到達,各需門票,買聯票更加合適,大伾山寺廟古迹更多,需時2.5小時左右,浮丘山景點較少,需時1.5小時左右。

大伾山乃至浚縣的標誌就是天寧寺大佛,這座大佛以「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你肯定會納悶,這八丈高的佛像,怎麼就住在了七丈高的樓裡面呢?

大伾山前的石牌坊,上書「平原奇峰」,峰雖不奇,但把大伾山在浚縣的重要地位表現出來了。

大伾山是中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尚書.禹貢》記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大伾山,故歷代名人登臨大伾,多賦詩留辭刻碑勒石,抒發「登大伾俯大河懷大禹」的感慨與豪情。

登山路第一段是中國第一石猴路,由民間工藝大師「泥猴張」設計,當地石雕之鄉鄭廠村匠人製作。

全長195米的石猴路,在269根望柱和259塊欄板上雕刻了近2000隻惟妙惟肖的猴子。

舉步向前,抬頭可見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恩榮坊,該坊是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神宗皇帝對「亞聖」孟子的後裔孟楠家「一門三進士」的最高獎賞。它原位於浚縣縣城西南30公里的衛賢村北大街,1997年遷移至此。

繼續上行便到了大伾山廣場,廣場的崖壁上刻有「大伾山」三字,每個字高3.5米。

大伾山上廟多,各類宮廟道觀大概有十座,以道教為多,有一點不太好的是,很多廟還另外收費。

天齊廟又名東嶽廟,始建於北宋,歷代毀壞重修,現存的是1991年按照明代建設設計重建的。

大伾山的寺廟都充滿了鄉土氣息,例如這座沒開門的小殿,叫做三位老奶。

寺廟前精美的盤龍石柱。

看起來很有些年代的磚石台階。

儘管山上廟多,但太平興國寺是大伾山上唯一的佛教場所。

大伾山寺廟的一大特點是以洞的形式存在,就是外面看似正常的殿堂,走進最裡面卻是一個山洞,佛像安放于山洞中。

大伾山寺廟的第二大特點是求子的需求成為一項主要功能,什麼神仙無所謂,反正都肩負著為民求子的重任。

大伾山寺廟的第三大特點是幾乎每個洞裡面都坐著一些婆婆公公,寺廟既是他們拜佛的地方,也是他們的社交場所,所以每次像我這樣背著相機的遊客走進去,總是感覺有些格格不入。

太平興國寺裡面的摩崖石刻,浚縣作為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可不是浪得虛名。

唐朝人刻下的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大伾山上寺廟多,核心是天寧寺,這座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500年)的寺廟,因為內有一座中國北方最大的石佛而著名。

天寧寺山門左側一棵千年唐王槐,相傳當年李世民奉李淵之命來黎陽(今浚縣)召集兵馬,來天寧寺朝拜大石佛,不料槐枝將王冠掛歪,李世民頓悟,俯首朝覲大石佛。

天寧寺現存東西南北兩條中軸線,東西軸線有山門、藏經閣、大石佛,南北軸線有地藏殿、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水陸殿遺址等。

直奔重點大佛樓,伾山大佛大概鑿於後十六國趙時期,距今1600多年,高22.29米,有「全國最早,北方最大」之稱。

大佛旁邊留有歷代摩崖石刻,其中還有明代王陽明的《登大伾山》,這些石刻也與大佛一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現在來說說為什麼八丈高的大佛住在七丈高的樓裡面呢。

其實很簡單,這大石佛底部低於樓房底座兩米多,所以佛爺雖然住在樓里,個頭兒卻比樓高。

那為什麼在浚縣會有一座這麼高峻的佛像呢?現在黃河已遠離浚縣,但當年黃河就從大伾山下流過,河水經常暴漲,沖壞堤壩,淹毀莊稼、鬧的民不聊生。彌勒佛不忍心看著黎民百姓受苦,就駕祥雲來到大伾山,發功治水,河妖紛紛逃匿,河水又歸了東海,群眾稱其為「鎮河將軍」。

當然這都是傳說,據《浚縣誌》載,大石佛系依佛圖澄之言而鑿。佛圖澄是天竺高僧,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來中國傳教,以幻術騙取後趙主石勒信任。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佛圖澄藉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黎陽(今浚縣)是後趙重邑,興佛寺當在其列。

有千年歷史的天寧寺,依然一派典型中原寺廟景象,只是那些現代粗製濫造的牌子太煞風景。

這本是一口明朝古鐘,也算是天寧寺一寶,敲擊八個方位,發音各不相同,但現在卻被叫做什麼八卦幸運鍾,一元敲一次。

南北中軸線上有地藏殿、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水陸殿遺址,這是大雄寶殿,不算大,但也古色古香。

殿內的木料老舊,但佛像就有些現代鄉土化,中原地帶歷來受各種影響較多,建築主體能保存已經不錯了。

古老的石板登山路旁迎春花開,中原大地的春天已經來到。

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洞,龍洞祥煙自古也是黎陽八景之一,歇山頂的山花上有精美的騰龍圖案。

龍洞,因石壁上有三個天然的石穴而得名,宋代在洞口雕刻了五條蟠龍,宋徽宗欽封「康顯侯」。

觀音洞,又是一座洞窟式廟宇,又是求子殿堂,觀音在大伾山上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送子,從香火的旺盛程度,也可見當地的生育觀。

太極宮屹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一座清康熙年間的八角攢尖頂建築,因為八面牆上有八卦符號,也被稱為八卦樓。

上到樓頂,人聲鼎沸,小小的空間內擠滿了拜神的信眾,有的在拜神,有的在聊天,寺廟確實是一處不錯的社交場合。

太極宮處可俯瞰浚縣全景,放眼望去,與中原其他小縣城無異,這座古老的縣城,千年的風起雲湧如今都已歸於平靜。

在道士的目送中,我離開了大伾山,繼續尋找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痕迹。

據說有「南看樂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的這一說法,相對樂山大佛,伾山大佛的名氣當然小得多,即使相比同在河南的龍門石窟,伾山大佛也是默默無聞的那種,其實伾山大佛的開鑿年代比樂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又比龍門大佛高5米有餘,無愧「全國最早,北方最大」之稱。關於伾山大佛的身世由於缺乏明確的歷史記載,所以現在依然撲朔迷離,但比較統一的說法是,伾山大佛始鑿於後趙,至前秦或遭破壞,北魏繼續雕鑿,唐時加工細部,元末毀於兵火,明時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繪,大佛的歷史正如中滄桑的中原大地,數千年來飽受兵燹之災,無數輝煌在這裡創造,無數輝煌又在這裡毀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子弓長的驢遊記 的精彩文章:

滇藏兩萬里——阿里北線
武漢戶部巷,漢味早點第一巷

TAG:木子弓長的驢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