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分享60萬次的TED演講:25歲前一定要逼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From 網易公開課
微信號:open163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過:
「那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人生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也許幾年以前,90後還不太能懂這句話。如今再看,難免心頭一緊。
一身「生猛」的衝勁與慾望,在跌跌撞撞中被漸漸磨平。奔向30歲,身邊的人開始走向財務自由之路,在一線城市有車有房,而自己卻還在出租屋裡渾渾噩噩地度日。
美國伯克利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Meg在TED上有期名為《20歲光陰不再來》的演講,探討「如何度過人生青年時期」的問題。
視頻上傳後,五天內被分享了60萬次,TED國際公開課點擊排名第一,被《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譽為「最實用派」的人生規劃。
她用自身的經歷與研究告訴年輕人:20歲不把握光陰,就是在讓30歲後的自己陷入中年危機。
時間已經不早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20歲之前的人生彷彿只是一次賽跑,終點就是高考,而奔跑的過程單一無趣,缺乏自主性。
但是一進入大學,就不再有人告訴我們今天該做什麼題、明天要考哪門課。
「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主動權突然就落在了自己手中。
面對這樣的改變,很多人選擇的是「等」。
在宿舍的被窩裡等,在遊戲的廝殺里等,等待機會自己撞上門來。可是畢業後才知道,機會永遠不給沒有準備的人。
最後等來了失業、失戀,還要給自己冠上「年輕所以不成熟」的借口。
殊不知,你的「不成熟」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Meg認為,不論從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還是生育能力的角度來看,「20歲,是你能對你的感情、幸福,甚至對這個世界做出的最簡單、也最有潛在影響力之事的時期。」
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中擊敗北大學霸成為總冠軍的雷海為,是位外賣小哥。
23歲時,他偶然在書店看到一本《詩詞寫作必讀》,被書中的詩深深吸引,於是從此,他就在雙休的時候專門去書店看詩詞的書。
他每天背一兩首詩,一直堅持到現在。等餐時,同事們都在玩手機,他則在靜靜地看著詩詞書。
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人,在37歲時用勤奮和汗水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神話。
有人說,就像身高一樣,二十多歲的人智力發展也到了「頭」。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的前五年是腦部語言區和大腦其他部分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樣的,把參照系縮小到成年時期,20多歲就處於這最重要的位置。
美國醫學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用標準化智力測驗測查了人從7歲-65歲的智力發展狀況。他發現,智力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在22~25歲,此階段性格的改變程度也遠大於其他時期。
二字頭的人生不是發展的「擱淺期」,而是發展的「潛力期」。
研究人員想告訴你:時間不早了,如果想要做些什麼,現在就是時候。
回不去的20歲
Meg在演講中分享了一位40多歲諮詢者的傾訴與感嘆:
「原先人們告訴我,30歲不過是新的20歲,不過人生中又一個10年罷了。可今天我才發現不是這樣的。
20多歲時談戀愛就像玩搶椅子,我知道我的男朋友不適合我,但這段感情不算數,我只是在消磨時間,每個人都東奔西跑地玩樂。
但在30歲時,音樂就停止了,每個人開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一個人站著,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嫁給我的丈夫是因為他是我30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
Meg說,中年危機的最大問題,不是買不起一輛紅色敞篷,而是發現自己不能擁有想要的職業、不能選擇自己想愛的人。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越來越懼怕做錯事而浪費時間,於是迅速開始事業,選擇一個城市,結婚、生子。
知乎「你見過最不求上進的人是什麼樣子」問題下的一個熱門回答,就形容了這樣的狀態:
「他們為現狀焦慮,又沒有毅力決心去改變自己。不曾經歷過真正滄桑,卻還失守了最後一點少年意氣。他們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沒在人群中,卻過著最最煎熬的日子。」
多少人到中年的不甘與煎熬,都是年輕時隨便放棄自己的後果。
主持人劉同的書中有篇《寫給20歲的日記》,他說,「你成長中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解決了,你就成為了你這類人當中的倖存者。不解決,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為誰。
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的過程中,我們都走過一樣的路。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
用心建立人際網路
在一期《圓桌派》中,史航說:
「當一個人跳進水裡,真正托起他的,不是接觸他皮膚的那些少量的水,而是身下大量你接觸不到的水。」
而那些更加優秀的人,就是所謂「摸不到的水」。
一個人未來的伴侶和交際圈,很大幾率也來源於我們現有人際圈之外。
Meg在演講里分享了女孩Emma的故事。
那年她25歲,做著服務生的工作,對自己的前途毫無打算,身邊還有個眼高手低的男友。
聽了Meg的建議後,Emma開始相信朋友與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於是開始慢慢積累身份資本,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有意識地去結交自己想結交的人。
幾年後,Emma通過一個前室友的表親,獲得了一份藝術博物館的工作,而這個工作給了她離開原先糟糕男友的理由,也使她更謹慎地選擇了人生伴侶,過上了讓自己滿意的生活。
新事物往往產生於舊事物之間微弱的聯繫之中,好比「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而這些微弱聯繫就是你進入一個新群體,開啟一番新天地的鑰匙。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著名演講中也提到:
「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這些體會,直覺也好,命運也好。
這種做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所以,20多歲時,不要拘泥於自己的圈子。
儘可能多地參加各類活動,結識更廣闊平台里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積累每一個細小的身份資本,這些資本間會產生微弱的聯繫,催生未來發生決定性的質變。
相信總有更好的自己
北大高材生楊奇函在《如果你想過1%的生活》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集中精力在圓錐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個低層次追求接觸面的廣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
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略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在20多歲這幾年,相較於追求身份認同,更重要的是增加自我價值。
不要等到機會來了,卻發現自己沒有接住的能力和勇氣。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就要有意識地朝那個方向嘗試和努力,在這個方向里做儘可能多的有益嘗試和積累。
不要總是因為一時應付的拖延,浪費時間。
《莊子·知北游》中有一句描寫時光易逝的話,「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20幾歲的黃金時代,珍貴性無與倫比。
魯迅在《熱風》里說: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火炬。」
時光一去永不回,勸君惜取少年時。
給文章點個贊吧,希望二十歲時的你,也可以做對這些事情。
本文系授權發布,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網易公開課,分享全人類的知識。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微博@網易公開課,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每年4000名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墮胎:中美性教育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現實中為救一位公民犧牲幾名軍人,值得嗎?」,現在答案來了….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