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邏輯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邏輯

「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表明:哲學作為思想中的時代、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活的靈魂,不僅成為開啟、引領中國道路前行的思想先導、貫穿於中國道路始終的內在精神,而且以哲學自身前所未有的學術大繁榮與大發展的輝煌成果,真實地實現了對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中國道路與哲學表達兩大出場史緊密相關、相互映照和相互推動,哲學的時代化和時代的哲學化,呈現出雙向本質性地同步、同態、同構的高度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和在場性得到充分的顯現。今天,在新時代中國道路的新起點上,我們隆重紀念「真理標準大討論」40周年,深描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學術史圖景,認真總結哲學發展與中國道路探索之間的相互作用、共生共長的發展規律,對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對於推動中國道路探索,深刻地理解中國道路探索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重大作用,更高地舉起思想中的時代旗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作出中國原創性貢獻,都具有重大而積極的意義。

開啟中國道路的思想先導:

實踐觀的哲學變革與深化發展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石,也是哲學引導社會變革的先導觀念。在170多年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從實踐觀出發發動哲學革命,創立新世界觀,宣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8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用《實踐論》來批判黨內教條主義,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40年前,學界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展開的大討論再一次成為撬動歷史大門、開啟中國道路的歷史性事件。人們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不僅在思想上破除了「兩個凡是」的僵化教條,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為開啟中國道路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更在哲學內部引發了對實踐標準、實踐觀以及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等問題的討論,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哲學研究和爭論的高潮,也同樣成為哲學界擺脫蘇聯傳統哲學教科書的束縛、推動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蓬勃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大體看來,這些理論創新主要呈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展開的討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於實踐標準的地位、內涵、結構和功能等問題的研究,在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的雙重視野中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國人獨立自主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學者們圍繞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與邏輯標準、實踐客觀性與目的性、實踐要素與結構、實踐類別與領域、實踐檢驗真理的複雜過程等系列重要哲學問題,在國內主要報刊雜誌發表了近千餘篇論文,展開深入的討論和激烈的爭論。學者們對於實踐標準的客觀性問題,實踐的目的性和自覺性以及在實踐標準內部的支配地位和自覺地位等問題有了深度的體認。此外,學者們在實踐結構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主體—客體」對應範疇,並將之作為新的理解框架,從而極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視域。例如,科學哲學研究者關於實踐檢驗複雜性問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被系統地納入學術視野,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對於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關係、對於「真理是一個過程」的辯證法思想等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學界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展開的大討論,是馬克思哲學革命在當代中國的繼承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為我們確立實踐觀權威、以「感性活動」為基礎的哲學來探索新時代中國道路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空間。

第二,學者們基於實踐標準中真理與價值關係問題的研究,開拓性地將價值觀、價值哲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等研究納入視野,從而也將「學術研究為了人民」的價值追求納入視野,進一步推動了理論的創新。客觀地講,我們對中國道路探索的認識,不僅是個真理性問題,更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即我們究竟為了誰、服務誰的立場問題、價值問題。實踐標準不僅檢驗真理,同時也檢驗價值。越是真理性的認識,越與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一條有利於維護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道路。人民是實踐檢驗真理標準的主體,也是衡量價值的標準尺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觀上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一性問題,隨著實踐觀的深化討論而逐步明朗起來。進而,一大批學者開始轉向對於價值和價值論、價值哲學的研究,這一新研究領域的開拓,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含的鮮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充分地顯現出來,而且帶動了學界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的研究,進而帶動了人們對於文化哲學、政治哲學等部門哲學的研究。

第三,學界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展開的討論,將實踐觀擺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首要和基礎性的地位,引發了人們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的創新理解,特別是關於實踐唯物主義的大討論。學者們結合馬克思文本文獻學考訂發現:實踐觀實則是張揚主體對於變革世界的積極作用,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成為對象性的才是有意義的。我們如果離開實踐中的對象性關係談真理性,只能陷入到經院哲學的問題之中。因而,實踐不僅僅是認識論的首要範疇,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性範疇。由此,學術界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入手,對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地位、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等問題的探討,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與發展。儘管在今天看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性和體系的種種新理解、新概括未必完善準確,但在當時對於推動解放思想、打破蘇聯傳統哲學教科書的思想教條、走中國人自己的路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第四,學界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展開的討論,深化了部門哲學和應用哲學的研究。我們走自己的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創新。在改革領域,我們需要從經濟體制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在發展領域,我們需要從經濟領域走向政治領域、社會領域、文化領域和生態領域,最終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呈現出來,這些都表明,走向現代化的中國道路是具體的、全面的。因而,我們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不僅停留在一般原理和方法層面,更要在崇尚實踐第一觀點的思維的指引下深度創造分門別類的部門哲學。哲學源於生活,先有問題中的哲學,才有哲學中的問題。因此,學術界以反思的問題學視域開創了以問題為中心的部門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價值哲學、社會哲學、發展哲學、文化哲學、軍事哲學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蓬勃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部門實踐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更能貼近實踐、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需要,更能具體地解答和指導中國道路實踐探索中的重要問題,也因此更能在實踐前沿第一時間表達中國道路的實踐經驗,並上升為理論,豐富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部門哲學、應用哲學不僅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最新成果,而且成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百花園中爭奇鬥豔的葩叢。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帶著具有強烈的指向的、時代性的實踐意識,倡導「哲學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哲學」,「改革的哲學」和「哲學的改革」,「建設的哲學」和「哲學的建設」等,以此試圖衝破由於哲學「體系化」所構成的壁壘,進一步走向反思的問題學,在問題的解答中實現哲學的創新。

第五,學術界創新性地展開了實踐觀研究,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一種聚焦中國道路、著眼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研究,正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氣象;一種基於本土實踐經驗的哲學研究正在滋養著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研究理念得到進一步升華,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支撐。

對話與創新: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話語方式轉換

當代中國人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必然要自主打開國門,營造越來越開放的環境,這不僅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步,更是大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蓬勃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國的學者們從開放之初被動倉促應戰逐步轉向主動批判地吸納國外優秀思想成果、推動理論的時代化創新,從而為走向世界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中國原創性貢獻。在這個意義上,40年來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推動國家發展的歷史,這一歷史過程實質上也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史。概括起來,這40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歷史同樣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改革開放之初。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西方思潮特別是西方「馬克思學」思潮大量湧入,尤其是關於「異化與人道主義」的討論對中國學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的學者們圍繞「馬克思早期著作中關於『異化』和『人道主義』思想是否代表馬克思的真實思想」這一命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倡導者們之間發生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場大對話、大論辯。雖然中國的學者最終取得了初步勝利,但是我們與西方的論辯也全面暴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弱項:一是學者們倉促上陣、被動應戰,西方學界長期形成的學術積累話語優勢明顯;二是中國學者一定程度上缺乏原典文本文獻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術研究積累,更缺乏對西方思潮的深度了解。然而,中西方學者們的「論辯」與「對話」大大刺激和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取得長足進展。20世紀80年代初,一大批學者出版著作,在中國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二是學者們從原典文本文獻學解讀範式起步,以MEGA2為中心的研究呈現蓬勃發展之態勢,在此過程中也湧現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三是學界的全面對話,中國的研究者將與西方思潮的對話作為推動「馬克思走向當代」,實現創新理論的基本路徑,這極大地推動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在這20年間,中國學界翻譯出版了西方几乎所有著名的學術著作,評價了西方几乎所有的當代思潮,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迅速填平了由於歷史原因所造成的我們與西方學術的「信息鴻溝」。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中青年學者開始全面閱讀、審視西方學術著作,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精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我們的學術風氣也有偏頗,如一部分中國學者過度依賴西方學術話語,言必稱西方,甚至「以西解馬,以西解中」,表面上看,似乎學者們已經具備了世界學術素養,但實際上則是缺乏理論自信的表現,使自己的研究領地成為西方學術的跑馬場。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本世紀第二個10年。擺在中國學者面前的問題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並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們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中國的原創貢獻。這就要求中國學者必須與從「世界走向中國」到「中國走向世界」進程的根本轉折相呼應,在學術上實現學術話語方式的根本轉變,堅持四個自信,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學術原則,做原創學術,而不再是簡單地照抄照搬西方學術話語。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國外學術之間需要進行開放性對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將中國話語的學術理論推向更高水平。

方法論自覺:馬克思主義哲學

研究範式的創新與轉換

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我們實現了從「感性探索」到「理性自覺」的轉換。同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所推動的學術理論創新也經歷了從「理論自發探索」到「方法論自覺」的過程,這主要表現為研究範式的創新與轉換。改革開放40年來,學者們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所形成的教科書改革、原理研究與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文本—文獻學解讀、與中西方哲學對話、反思的問題學、部門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出場學等9種範式依次出場,這些範式成為未來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主要路徑和主要方法。可喜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造就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學派。關於上述研究範式的歷史成因、基本特徵和主要功能等,筆者已經在其他地方做過較為系統的闡釋。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從出場學視域看,學術界所開闢的上述範式創新和轉換的出場,如何以哲學的方式表達中國道路。

「範式」是學術共同體共同遵循的研究規範和準則,也是其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徑。一種研究範式向另一種研究範式的轉換,或者說,一種新的研究範式的出場,都絕非偶然,而是滿足時代呼喚的理論創新需要的結果。在深層次上,理論研究範式轉換實則是為了滿足中國道路探索的需要。中國道路歷史進程為上述範式的不斷出場提供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一個時期以來,以直言、斷語和統一體系為特徵的教科書話語方式一直是普及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方式。學術界積極推動的教科書改革,其動力來自於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道路探索的實踐需要。在改革開放中所形成的前無古人的創新經驗需要提升為哲學理論,這就必然與相對穩定的教科書體系相衝突,因而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對之加以修改和改革。因此,教科書改革的根本目標在於,破解不斷發展的時代化內容與教科書話語體系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是破解理論無法滿足現實需要的矛盾。然而,當上述矛盾和衝突達到無可解決的時候,原理研究與體系創新範式就必然產生。學者們撰寫個體化、多樣性的專著、論文來替代統一的教科書話語體系,創新性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這為未來更為重要的學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思想和理論空間。

學者們所倡導的原理研究和體系創新範式雖然能夠更自主地容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理解,但是在話語方式上其依然帶有濃厚的教科書痕迹。學術創新中所確立的靜態的邏輯體系闡釋依然不能滿足中國道路開拓中所需要的具有時代性、歷時態的思維方式。因此,人們在強調變革、發展的精神的鼓舞下,開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歷史性的思考。由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範式應運而生。學者們認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歷史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強調其應該與中國道路的時代性維度相契合。在學者們看來,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必須「回到馬克思」,對其原典文本文獻作出時代性解讀,因而文本文獻學解讀範式應運而生。客觀地看,學者們之所以倡導解讀原典,就是為了讓馬克思走入當代,在與西方思潮的對話中挖掘馬克思的思想資源、激活馬克思的思想精神。在這種語境下,讓馬克思重新出場和在場就成為必然。這實則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那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外來思想中保持自我更新的生命活力。

我們考察思想出場的邏輯和歷史,需要穿透思想而抵達真正決定思想出場的現實基礎。哲學是把握現實的有效方式。在我們看來,在當下,中國學者應該遵循的準則是,聚焦中國道路的實踐探索,將以問題為中心的「反思的問題學」範式視作最佳的研究範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需要關注發展問題、民主政治、社會轉型、文明對話、生態建設、價值秉持、現代化問題等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性問題。然而,我們反思重大時代問題絕不是雜亂無章、散漫無紀的,而是可以在各個相對系統的學術領域加以考察的。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部門哲學的研究,因為部門哲學實則就是對中國道路探索中的分門別類特殊問題的學科性解答的理論產物。具有中國問題、中國立場和中國風格的部門哲學,實則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秀成果。

我們倡導,應該在出場學的視域中,將中國道路的出場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史納入一個研究範式,完整把握兩者的出場邏輯及其相互關聯。我們認為,只有選擇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出場為根據和形態的出場學,我們才能深度揭示作為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邏輯。

黨的十九大鄭重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指引當代中國道路繼續前行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將在破解中國乃至人類重大問題中繼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劉奕濤:大學對外開放 須有文化自信
肖晞:中國外交貴在「特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