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請你們對秦始皇好一點!他只是個生來命苦的孩子!

請你們對秦始皇好一點!他只是個生來命苦的孩子!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一個被無數髒水潑撒過,也曾用激烈之詞讚賞過的帝王!功過是分明的!得失也是清楚的!我們今天該如何評說?

嬴政有一個驚恐和不幸的少年。他父親與母親的婚姻就很奇特,他出生很長時間只是遺落異國他鄉的一個棄兒。10歲才回到祖國。之後為太子、為秦王、為皇帝。


嬴政有三個父親。

生父,異人(後名子楚);仲父,呂不韋;假父,嫪毐。




嬴政的三個「父親」 


異人的生父異人,是被商人呂不韋發掘出來的「潛力股」。


呂不韋(前292-前235)出生於衛國濮陽,在韓國陽翟經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


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異人在趙國為人質已經多年。秦趙關係不好,異人不被禮待,很不得以。


呂不韋在一個偶然的機遇,結識了這位秦國宗室,卻認為「奇貨可居」,決定幫助異人返回秦國。


奇貨可居


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前302-前250)是秦昭襄王嬴稷(前325-前251)的次子,因其長兄悼太子兩年前夭逝,安國君於265年被立為太子。


安國君有許多女人,生育了20多個兒子,異人只是其中子,母親夏姬也是普通女人。安國君最寵愛的是楚國姑娘華陽夫人。可是華陽夫人卻沒有生育。


呂不韋從商人的眼光看出,這裡有「投資」的機會。既然嫡母華陽夫人有能力立嫡嗣,那麼立誰對華陽夫人最有利呢?


呂不韋認為,第一,是諸子中最沒有希望立為嗣的人。這個兒子對華陽夫人的感激才深,華陽夫人的收益最大。第二,是賢孝之人。賢是能力,堪承大業;孝是品行,能孝敬華陽夫人。


呂不韋把這中間的奧妙與異人一講,異人也拍手稱好。於是,呂不韋一方面用錢為異人結交賓客,經營社會聲望。另一方面則親自出馬,到咸陽為異人遊說。


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打通關節,使其姊勸說華陽夫人曰:「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


今夫人愛而無子,不以繁華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以為適,即色衰愛弛,雖欲開一言,尚可得乎!


今子異人賢,而自知中子不得為適,夫人誠以此時拔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夫人無子而有子也,則終身有寵於秦矣。」


(《資治通鑒》卷五)華陽夫人認為很有道理。乘機與夫君提及此事,安國君很聽老婆的話,夫妻刻玉符為誓。

於是,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子,立為嗣,時在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59年)。這一年嬴政出生,異人雙喜臨門。


關於嬴政的出生,有一段離奇的記載。


說是呂不韋有次約請異人在家吃飯,這應該是在呂不韋去咸陽遊說之前。有邯鄲美女趙姬與呂不韋同居,不僅美貌無雙,而且能歌善舞。


席間,酒酣耳熱,眉目傳情,異人深深為美人迷倒,竟然要呂不韋把趙姬送給他。

呂不韋開始假裝不悅,後來就順水推舟。據說趙姬已經有孕在身,送給異人後,「孕期年」(至少12乃至14個月),生下了嬴政。


說嬴政是一個雜種,是很多被滅亡的六國遺老遺少的願望,說起來就解氣,就快慰。


但是,這件事未必能當真!

第一,懷孕的時間超長。第二,呂不韋有在異人身邊安插親信的願望,但是,大可不必冒這個風險。


把懷孕的趙姬送給異人,對於呂不韋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有極大的風險。(因為那樣,趙姬生下一個不足月的兒子,很可能不會被封為夫人。)


大約在前255年(昭襄王五十年),秦軍攻邯鄲,異人與呂不韋逃出趙國,留下了年僅5歲的嬴政與母親,在異國他鄉相依為命。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崩駕,安國君即位,是為秦孝文王,異人(現在的名字是子楚)被立為太子。


嬴政與父親闊別五年之後,方才與母親一起回到秦都咸陽。秦孝文王即位僅幾天就病逝,子楚即位,是為庄襄王,呂不韋輔政。


三年後,庄襄王病逝,「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國事皆委於文信侯,號稱仲父。」仲父,就是「次父」,大約相當於今天的所謂「乾爹」。


秦國世系

嬴政的父母與呂不韋關係很不一般,讓孩子稱呂不韋為「乾爹」(仲父),大約是大人們的主意。


但把嫪毐叫「假父」,則是外人的看法。假父嫪毐來到趙太后身邊,是因為嫠居的趙太后,年僅30左右,還經常找老相好——仲父呂不韋。


《資治通鑒》卷六記載說:


「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時時與文信侯私通。王益壯,文信侯恐事覺,禍及己,乃詐以舍人嫪毐為宦者,進於太后。


太后幸之,生二子,封毐為長信侯,以太原為毐國,政事皆決於毐;客求為毐舍人者甚眾。」


嫪毐是呂不韋為自己找的替身。一是年齡大了,國務繁忙,身體不支;二是擔憂嬴政長大了,怕兩人苟且之事被孩子發覺。


呂不韋為了脫身,就巧妙地把嫪毐偽裝成宦官,推薦入宮。


太后大為寵幸,甚至與嫪毐生了兩個兒子,為嬴政新添了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假父就是代理父親,今人謂之「繼父」是也。


嬴政的三個「父親「,折射的是他人生的坎坷,是他非同一般的童年和少年經歷。這樣的經歷對他日後的治國理政風格,是否會有影響呢?




作為秦王嬴政的成功


秦王嬴政親政之前,秦國中央最高權力分裂為三:母后垂簾聽政,仲父執掌朝政,「假父」竊寵,弄權自恣。


20歲的正常年齡也沒有行冠禮,因為舉行冠禮,就意味著秦王親政,意味著權力的改組。


嬴政22歲那年(前238年)終於要舉行冠禮。這很可能與華陽太后支持有關。這意味著趙太后要交出權力,依附在太后寵幸之上的嫪毐的權力也受到了威脅。


嬴政首先從抓捕嫪毐入手。嫪毐得到了消息,企圖反抗,嬴政派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集合軍隊擊敗叛亂的嫪毐。


不僅車裂嫪毐,而且撲殺了他與趙太后生的兩個私生子。其賓客發配到蜀地四千多人。


相國呂不韋是否參與平叛之事,歷史記載不太清楚。嬴政的背後應該有華陽太后的支持。


華陽太后是昌平君的母舅。呂不韋同時與幾位太后周旋(華陽太后、夏太后、趙太后,其中夏太后於嬴政七年去世。)。


華陽太后的勢力幫助嬴政剪除趙太后的勢力,呂不韋處在尷尬的位置。嬴政至少爭取到了呂不韋不支持嫪毐。


可是,嫪毐出事,呂不韋脫不了干係,因此,嬴政立即讓呂不韋退休,回到河南的封地(兩年之後被逼自殺)。


母后被遷往雍地軟禁。嬴政把權力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可以肯定,嬴政在這場權力鬥爭中,充分運用了各種縱橫捭闔的手腕,在兩位太后(祖母華陽太后、母趙太后)勢力之間,假父與仲父矛盾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和著力點。


事變過後,有27為諫士人先後對嬴政提出忠告,說他如此處置母后,有失人子之道。


這些諫諍之士都被嬴政戮之於宮闕之下。有齊客茅焦冒死求見。他向嬴政提出的諫言中,強調說:「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車裂假父,囊撲二弟,遷母於雍,殘戮諫士,桀、紂之行不至於是矣。令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


嬴政當即扶起茅焦,任為上卿。茅焦的話里,是什麼打動了嬴政?

絕對不是所謂的「狂悖之行」,而是這種行為帶來的嚴重後果:「令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為陛下危之!」


天下人再也不嚮往秦國了!你的統一大業如何完成?可見,嬴政雖然痛恨嫪毐和母后的所為,更顧全大局,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不僅親自把母后接回了咸陽,「王自駕,虛左方,往迎太后,歸於咸陽,復為母子如初。」

而且隨後把發配到蜀地的嫪毐四千門客及其家屬,悉數遷回內地。減少政治鬥爭帶來的動蕩。


掌握了大權的嬴政,採納李斯的諫言,收回逐客令(上篇已經有所論述);虛心聽從弱頓的指點,出重金讓他出使東方六國,收買和離間敵國人才;啟用客卿姚賈說退燕趙吳楚四國聯兵;啟用尉繚治理秦國軍隊。


(均見《戰國策?秦策》)總之,嬴政即位初年,巧妙地利用各派政治勢力的政治技巧,改過遷善、採納諫言的胸襟氣度,都說明了其具有擔當大任,帶領秦國統一天下的領導能力。此外,還有一個案例說明這種情況。


公元前226年(嬴政二十一年),秦將王賁伐楚,取十餘城。秦王詢問將軍李信:「吾欲攻取荊楚,對李將軍來說,你看需要多少兵力就夠了?」


李信回答:「不過用兵二十萬。」秦王再以同樣的問題問王翦,王翦將軍說:「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笑道:「王將軍老矣,為何如此膽怯呀!」遂使李信、蒙恬領兵二十萬人伐楚;王翦乾脆稱病而歸,回了老家頻陽。



次年,李信、蒙恬征楚,先勝而後敗,秦王大怒。但是,他壓住了怒火,親自到頻陽請王老將軍出山。嬴政誠懇地說:


「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軍擊破楚軍,殺楚大將項燕。次年,滅亡了楚國。


從以上這幾件事的處理看,掌握了權力的嬴政,在走向統一的過程中,能放下身段,知人用人;能聽取正確意見,擇善而從!說明他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秦滅六國形勢圖


作為始皇帝嬴政的失敗


秦朝二世而亡,嬴政本人難辭其咎。過去的說法主要是焚書坑儒、暴政酷刑。


這些大家都談的原因,本文不談,我想談談另外兩個原因:


一是,新制度的適應期,沒有對症下藥地改進統治手段。


二是,統一六合之後,治國理政更加繁難複雜,秦始皇領導藝術未能進一步提升。


首先,以郡縣製為骨架、以鄉亭里保製為基礎的中央集權體制,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秦始皇創建了新制度,但是新制度的推行需要時間磨合與消化。


大一統皇朝的建立,需要有大一統的意識形態與之配合。「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大家對於朝廷的法令提出批評,有不同看法,說明朝廷有必要加強「教化」,用新的意識形態灌輸大家。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有十一年的時間,可以進行鞏固統一的工作。可是,他重視的是硬實力的建設,輕視軟實力建設。


比如,削除六國的武裝力量,鑄造金人十二,以示國內無戰事。可是,人心的向背才是最重要的統治基礎。


張良在博浪沙暗殺秦王,充滿了國讎家恨,反映了六國貴族對於亡國的失望。秦國曾經使黔首自食田,但是,被貧窮和徭役所困的陳勝們,還是十分失望,因為無田可種,有田也由於繁重徭役無法種。


大澤鄉起義


無地農民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面對秦始皇帝的威風,村幹部(亭長)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貴族子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

都反應了不同階層對於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他們不一定都是沒有飯吃,只是不安於現實的貧庸。


商鞅改革了政治權力分配製度,廢除貴族制,推行軍功爵制度,這樣一種鼓勵大家不安本份、不安現狀的激勵制度,對於戰爭結束之後統治者的社會管理能力,提出了極為嚴峻的挑戰。


馬上打天下,誰有本事破壞舊秩序誰就上。馬下治天下,則不是如此。治天下要求維護現有秩序,而不是挑戰現有秩序。


要求安於本份,安於現狀,而不是破壞現狀。因此,就需要重建新的社會價值觀,新的社會意識形態。


賈誼《過秦論》說,「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雖然包含了這層意思,卻沒有完全參透這層意思。


秦王嬴政即位之後,進行了26年的統一戰爭,一切以戰爭為中心,激勵大家去建功立業,獎勵軍功。


可是,統一天下之後呢?人們的出路在哪裡?秦始皇也「曾悉召文學方術之士,欲興太平」。


可是他的做法卻背道而馳。他求神仙,煉丹藥,修長城,修驪山墓,修馳道,就是沒有把民生放到心上。


後世的劉邦,採取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對於打天下的人,分配勝利果實。另一種辦法是,讓沒有打天下的人,放心去發財,致力於農業和工商業。


嬴政在位秦王時,改過遷善,已如前述。但是,作為秦始皇的嬴政,卻剛愎自用,不聞己過,喜好阿諛奉承之人。「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說明他在決策上獨斷專行。


秦朝曾經用破壞敵國人才來取得成功。


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大權獨攬,不願放權。「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秦始皇多次到全國去巡察,同時,日理萬機,大包大攬,「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程),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記·秦始皇本紀》)


規定每天白天要處理多少公文,晚上要處理多少事情,有定量標準,不處理畢不休息。


雖然很是辛苦,但突顯的是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但,如何領導這個大一統的天下,在領導藝術上卻缺乏進一步的提升。


總之,秦始皇不僅不懂得治天下與打天下不同,而且,也不明白統一天下的皇帝與一國之君秦王的角色也不同。


這是他的失誤之處。


這些教訓被後之來者劉邦所記取。



商務合作QQ:3304279071、3517046736





大陸人民給出解決台灣的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開講了 的精彩文章:

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這14件小事,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至名歸!
句句有套路,字字藏殺機,步步是陷阱,從地方到京城,且看他如何破局

TAG:歷史開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