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當SpaceX再創奇蹟時 中國商業航天卻剛在萌芽

當SpaceX再創奇蹟時 中國商業航天卻剛在萌芽

對宇宙的探索人類從未停止過。曾經發射火箭、衛星、太空梭都只能集國家或軍方之力才能做到,直到那個發誓要將人類送上火星的馬斯克,在不斷的質疑聲中,將巨星火箭發射成功,引爆了全世界對商業航天領域的關注。

而與此同時,我國商業航天也從2015年的破冰起航,迅速發展了3年。有人說2018年會是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中國已經是航天大國。但來自航天的專家提醒道,我國商業航天還在萌芽,還只是一個小樹。與美國相比我國還有著較大的差距。

「我國的航天技術與國外相比至少落後兩位數,幾十年甚至三十年。但商業航天落後只有幾年。」專家表示。但是,隨著政策的放開,民間資本的流入以及市場應用的發展,商業航天被認為會是個超過百億美元的市場。雖然目前很多商業航天的應用更多是2B市場,但對航天領域研究多年的吳樹范博士對網易科技表示,只要下決心,十年內可以把人類送到太空旅遊,因為技術已經有了,只是成本問題。而這,就是馬斯克和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創始人們想要實現的夢想。

2018年:商業航天的春天

伴隨著商業航天蓬勃發展,世界科技創新腳步明顯加快,成本費用大幅降低,運載火箭海上回收,火箭發動機重複使用,商業載人空間站,低成本月球探測等一系列之前未曾設想的航天計劃,正在逐漸變成現實,彰顯出商業航天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力量。

尤其是商業航天的明星企業「SpaceX」的一次次用成功擊碎了外界對商業航天的猜測和質疑。?畢竟,曾經的火箭衛星發射以及太空梭僅限於集國家或軍隊之力。

「馬斯克SpaceX引爆了世界對商業航天領域的關注。僅僅在12年的時間裡就取得了這樣矚目成就,值得我們去反思和借鑒。」民營火箭研製企業藍箭CEO張昌武表示。

其實,中國商業航天在2015年就開啟了破冰之旅。「2014年中國政府發出了我們的一些政策,就是說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航天,明確進入航天,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政策的大門打開了。我們也稱2015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中組部千人計劃,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吳樹范回憶道。

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已經有超過60家民營企業涉足到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業里來,特別是以衛星製造和衛星發射、衛星測繪為代表的創業企業。

比如在2017年中國航天科工向全球發布了商業航天「五雲一車」: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以及高速飛行列車的商業航天工程格局。

在民營企業中,有火箭研發企業比如藍箭航天,有衛星發射企業微納星空、衛星測控企業宇航智科等等。

專註商業航天領域創想基金合伙人透露,我國目前商業航天企業還普遍處於初創階段,大部分處於A輪和A輪之前的階段,資本市場進入航天領域的投資機構也越來越多,目前偏早期的投資會比較多一些。

「很多央企在商業航天,火箭或者衛星領域都有布局,原來體制內的航天研製單位也都成立了很多新的機構、或者是公司或者是平台,來去布局商業航天。」張昌武表示。

參與到中國商業航天的玩家越來越多。而且可觸及的市場也越來越大。「以地軌衛星星座為例,已經公開的建設計划到2020年總共有6000顆衛星需要被發射,有接近50%的美國衛星。但還有一大部分就是我們商業航天的市場。這個市場規模超過了100億美元,這都是我們可以伸手捕捉的機遇。」張昌武表示。

因此,2018年對於中國商業航天來說,會是快速發展的一年,是迎來百花爭艷的春天。

據了解,宇航研究院聯合國內外百所高校院所共同啟動了「立方108計劃」,也就是共同發射108顆衛星,實現全球的氣象探測,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北斗導航。

中國航天技術的差距:不如美國的40年代

雖然,美國情報委員會剛剛發布的《全球威脅評估》顯示,將中國和俄羅斯作為了太空領域的主要威脅。而且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在軌應用衛星1450多顆,中國以200餘顆總量超過俄羅斯,成為空間資源擁有第二大國。

但我國航天技術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技術儲備不足,我們人才力量,特別是高端人才力量缺乏。」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田玉龍表示。

吳樹范也表示,我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但我們要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行列。「想一想美國40年代的技術已經超過了我們現在能做的事,印度已經發射衛星到火星去了,所以我們還有距離。」

田玉龍總結了我國航天體系面臨的問題:首先是應用短板,干強枝弱,三多三少。國家航天走向了高深遠,但應用衛星產業價值鏈呈倒金字塔分布,衛星應用是短板,工藝應用多,大眾服務少,軍事應用上多,民用上應用少;其次,國際競爭力不強。衛星廣播通信方面產業規模約為200億元,應用服務僅能覆蓋國土及周邊地區佔全球市場的2.5%;在衛星導航方面,國內2500億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市場,北斗導航僅佔30%左右,龍頭企業僅為美國的3%;衛星遙感方面,應用以氣象、國土、海洋、健在等行業部門及工藝需求為主,長期以來主要靠政府投資,為政府服務,尚未形成規範的市場禁止,數據市場規模僅30億元,缺乏有競爭力的企業;最後,整體質量不高,美國富創公司2014年發布的《全球航天競爭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各航天大國政府投入指數,產業競爭力指數、投入產出比:美國37:37,歐洲21:18,俄羅斯24:15,中國14:7。

而對於現在大力發展的商業航天,田玉龍提醒更要關注核心競爭力,而不要搞短、平、快。「肯定要強在核心競爭力上,這個是中美貿易戰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沒有掌握核心競爭力,我們的商業航天發展是不會走遠的,而且現在科技發展這麼快,只是停留在當前的視野中發展很危險。」田玉龍認為。

但對於未來5-10年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專家們仍然充滿了信心。吳樹范認為,未來5年內一定會有較大的民營企業站起來。而對於民眾想要實現的太空旅行也會在10年內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火日報 的精彩文章:

雷軍承諾硬體凈利潤率不超過5%,小米的目標不是蘋果而是BAT

TAG:花火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