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敢正視的死亡

不敢正視的死亡

尋夢環遊記讓我思考死亡。我們不願觸碰,因為害怕死亡的未知,害怕死亡帶來的分離、痛苦和消逝。團聚和永遠是美好的祝願,但分離是不是必然痛苦,長生是不是就是永遠呢?

痛苦與分離

面對死亡,人們不快樂的重要原因是它帶來的憂慮,比如分離。多情自古商離別,有情感的牽絆,生死離別更是傷感。老、病、死是「眾生皆苦」的三項,面對這份眾生之苦,聖人對此的表現卻是平和的: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解,然莊子曰「雜乎芒笏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說死亡是自然規律,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我不需要對一件自然的事情痛哭。我也想到原來看《神鵰俠侶》,孫婆婆被打死時,楊過哭的稀里嘩啦,小龍女只淡淡地說」人固有一死,有什麼好傷心的「,當時不懂小龍女的平靜,好歹婆婆是陪她從小長大的,死了當然應該難過,現在想想才發現小龍女的態度更智慧。弔唁死者而悲痛時,人在精神上受苦,是由於自己的感情,苦楚的根源是期望人不死,然而這違反了自然的法則,是所謂的「遁天之刑」。感情可以通過理性的理解去化解,不是說聖人失去對事物的感覺,而是他不以感情所擾而失去內心的寧靜,他們意識到神、萬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種永遠的必然性而時刻存在,由此安享心靈的寧靜。

人對萬事萬物增加理解,可以減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例如,下雨天,不能外出,小朋友會抱怨天公不作美,成人也許不會,原因是成人比兒童多了解事理,所受到的挫折失望感也就比小孩要少。斯賓諾莎曾說過:「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來,他也就能越多掌握事件的後果,並減少由此而來的苦楚。」。用道家的話來說,這就是「以理化情」。面對分離的痛苦,我們最應該做的,也是最美好的事情是銘記,就像《尋夢環遊記》告訴我們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心裡有愛,有思念,有感恩,死亡就不是永別。

長生與永遠

眾生留戀人間,執著永遠,當死亡作為一種結束的時候,人選擇的是抗拒與迴避,自古帝王想盡各種辦法,追求長生不老,民間傳說更是常與輪迴轉生有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死亡雖然是生的結束卻不是終結。在我想來終結的反義詞一定是永遠,而永遠又有多遠呢?首先是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的理解。有一天夜晚,我抬頭望向夜空,星光在與眼相聚的那一刻,我想到其實它已經走了千萬年,宇宙不是我們看到它的樣子,而是它很久以前的樣子。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是一個濃密的質體,那是我們的起源,它就在眼前,天空中的星星和我們都源於同一物質。真正的自我,內在的自我不會消亡,就像被砍掉一棵樹,樹林仍然屹立不倒,我們並不止誕生於我們的生辰,而是一直存在,我們需要把自己升的很高很高,站在太空,看到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濃縮的這個藍色的星球,然而你所看到的,你所經歷的是區別任何人的唯一的世界。你就是世界。

第二是長生就是永恆嗎?佛陀悉達多在出生之時便有人向他父親預言,這個孩子不是統治世界便是放棄世界。為此父親將他與宮廷外面的世界隔離,用歡笑與娛樂將他緊緊環繞。然而悉達多還是接觸到了宮外的世界,看到了人間疾苦,也意識到了人終將一死,即便是最幸運的人在死亡面前也是平等的。於是他開始追尋探索,世上是否有使人免於衰老、疾病與死亡的東西?經過多年的流浪漂泊,悉達多在一棵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這裡,他實現了自己的「復活」。他看到了世間的苦難來自於生活中的慾望,他成為一位頓悟者。為人在世,我們頂多活八九十百年,我們嘆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如果人的壽命只有三四年,我們也得認命,如果我們活到一千或一萬年,末日來臨時,可能也還是不滿足。所以我們不是真的抱怨人生無常而是慾壑難填。在人生的旅途中,人會有一種永生的錯覺,但是智者會認清命運的短暫,看到長生只是慾望和虛幻。

然而我想到上面說的分離、永恆、痛苦都是理想化的死亡,生活會更加真實,得道之路無比艱難。我現在對自己回答的是一個指引,所有的問題不一定都有他的標準答案,也不一定都需要標準答案。最後,我相信愛可以戰勝我們不敢正視的死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兩邊 的精彩文章:

TAG:吳兩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