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掞難道真的不怕死嗎,竟然兩次激怒康熙!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藍海碧波說歷史。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先人通過歷史記載向後人傳承了寶貴的社會科學知識。後人在閱讀這些歷史,可以深刻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讓你引以為鑒。今天小編帶大家帶來的是的康熙故事。
其中有個人叫王掞,江南太倉州人,康熙九年的進士,選入翰林院,一帆風順,早在康熙五十年,便已入閣拜相,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其時正當朝中為廢太子,鬧得天翻地覆的時候;王撓冷眼旁觀,感觸特深。原來他的祖父叫王錫爵,是前朝神宗年間的宰相,力爭建儲,而後果非常之壞。
王對於他祖父在國史上留下這一段挨罵的紀錄,痛心疾首,耿耿於懷,總想替祖父爭個面子回來;所以早在康熙五十六年,便上了個密折,建議建儲。自從太子廢而復立。立而復廢這兩番大波折以後,皇帝已經想得非常透徹,身後之事,最明智的辦法是暗中留意,擇賢而立。所以很討厭臣下談建儲,不過王年將七十,官已拜相,格外優容,只將他的奏摺留中不發,以為置之不理,自然無事。
不久,山西道監察御史陳嘉,邀集同官,一共是八個人,聯名上奏,亦是請早日建儲。皇帝疑心王建言沒有下文,指使陳嘉等人為他接力,大為不悅,便將王的原奏,連同陳嘉等人的公折,一併發交內閣議處。當時內閣的首輔是武英殿大學士馬齊,舉朝皆知,他是擁護皇八子胤的。如今王主張復立廢太子,與他心裡的想法,形成衝突,所以馬齊想借刀殺人,提出好些不準輕言立儲的口諭作根據,將王定了死罪。
復奏送入清宮,王掞在乾清門外待罪,不敢進宮皇帝卻諒解了,他對另一個大學士李光地說:「王的話,原不能算錯;不過,他不應該授意言官同奏,言官不能本諸良心,獨立行事,成群結黨,遇事要挾,是明朝最壞的習慣。你們把王的處分,擬得太重了,叫他進來,我有話開導他。於是王奉召入宮,皇帝招手命他跪在御榻前面,說了好久好久的話,聲音極低,定罪一事,亦就寬免。
連陳嘉猷等八人,亦無任何罪過一猜想皇帝已將繼承大位的皇子,必須年紀較輕,體格壯健這兩個條件,告知了王掞。及至皇十四子胤禎封為郡王,受命為撫遠大將軍,特准使用正黃旗纛,等於代替御駕親征;滿朝文武皆知大命有歸。如今安藏一事,已經收功;恰又欣逢登極六十年,意料中將會詔告天下,立皇十四子為皇太子,誰知一無動靜,而且群臣上表,三月十八日萬壽,請准朝賀,皇帝亦復不評,心境這樣之壞,是為了什麼?
王認為是皇帝對皇十四子深感失望,仍舊想立「二阿哥」,而苦於無法自我轉圓,因而再度上奏,請釋放二阿哥,話說得相當激切。接著又有廣西道御史陶彝,糾合同官十一人,包括陳喜在內一起上,與王摘所作的請求,完全相同這一下,激起皇帝的震怒。前後兩次,事出一轍1頭一次可以原諒他本心無他,第二次明知故犯,絕非偶然。在皇帝看,是王有意不讓他過幾天舒服目子,存心搗亂,其情可惡,其心可,再也饒不得他了。
於是皇帝在乾滿門召集王公大臣,痛責王,植黨希榮:而且提到他祖父王錫爵的罪過,他說:「王錫在明神宗時,力奏建儲:秦昌在位未及數月天啟庸儒,天下大亂,至崇禎而不能守。明朝之亡,錫爵不能辭其咎。」對王錫爵的指責,大致是不錯的。明末的史實,在當時信而有徵:神宗萬曆十年八月皇長子生;十四年正月皇三子生,他的生母鄭氏立刻進封為皇貴妃。
皇長子之母恭妃王氏,誕育元子,而未進封,顯然無寵;從來帝王之家,母以子貴,而子亦以母貴,皇之子之母既然得寵,便很可能以幼奪長,被立為太子,所以宰相中時行等,上疏請立元子為東宮。皇帝拒絕,他的理由是皇后年紀還輕,尚未有子,倘如現在立了東宮,將來皇后生了嫡子,又將如何!哈哈,感覺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嗎?以上都是小編自己的一些看法,說的不對的希望大家不要笑話哦,多指教!喜歡得朋友關注加收藏!不喜勿噴哦,嘻嘻,那你眼中的朱祐樘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並積極談論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大家一起來共同探討。(以上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同意不得抄襲和轉載)
※除了不靠譜的大明天子,英明神武的大清皇帝地們同樣喜歡廷杖大臣
※揭秘康熙帝兩度廢掉太子胤礽之謎,真的是太子咎由自取嗎?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