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開的度假村
「紅海勝地,凡世桃源。」這是阿勞斯度假村小冊子上最顯眼的標語。隨著傳單在歐洲各地流傳,有許多富豪懷著好奇而來,發現宣傳詞真的不算誇張。
來這裡除了特別費錢之外,走陸路也很麻煩。但這個孤立在蘇丹沙漠邊緣的人工綠洲,的確從設施到飲食都無可挑剔。留言薄上全是豪客們留下的讚歎。
蘇丹旅遊局也很滿意,他們不僅把這塊爛地租給了一批「歐洲企業家」,還成功吸引了一批批肥得流油的白人。
直到事發,都沒有人知道度假村的管理層是一隊摩薩德。
Credit:圖蟲創意
任務,是嘗試把困在蘇丹境內的衣索比亞猶太難民——也稱貝塔以色列/Beta Isreal——接引到以色列。1977年,衣索比亞陷入兵災,人們攜家帶口跋涉數百公里進入蘇丹,但這個鄰國亦非善地,尤其對異教徒而言。求救信飛散各地,其中一封落入摩薩德情報局手上。
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因為自己也曾是個難民,對此事相當熱心,下令有關部門擼起袖子開干。可這事不好辦,因為蘇丹政府、沿途綠民和一萬四千名目標都要全程蒙在鼓裡。
瓜葛最少的偷運辦法是走海路,所以特務們開始沿著紅海邊緣尋找偏僻地點,供氣墊船靠岸。物色的結果,就是後來修復成了阿勞斯度假村的廢墟。這裡發生的故事,今年好萊塢還翻出來塗脂抹粉拍了個電影。
最早選中這片海灘的是班貨真價實的義大利商人,但動工不久後水電和交通都沒有談妥價錢,爛攤子就丟在烈日之下無人認領,直到一組「瑞士人」跑來跟蘇丹政府簽下了三年租約,合32萬刀。
水電基建、置備最新型的水上玩具,花了一年時間。順帶一提,他們就是最早在蘇丹引入滑浪風帆的人,教練本人就是特務之一,其他深潛教練亦由摩薩德們兼職;幾個女經理,當然也是自己人。但從侍女到大廚,都是不知內情的蘇丹人,他們從來沒有進過潛具倉庫,因為那裡面沒他們的事。
白天跟客人們愉快共渡,晚上教練們就悄悄離開去約定地點。接頭的是難民里受雇於摩薩德的蛇頭,按時帶一批不明不白的猶太難民來集合,然後跟這些「傭兵」一起趕去海邊。有位受訪特務回憶起運載難民時的情景:「看著車廂里二十個孩子分一片口香糖,是很震撼的場面。」
Credit:圖蟲創意
根據形勢,計劃經常要隨機應變,不再依賴水路。有時是用C-130運輸機,沒有導航,全靠在沙漠裡布置稀疏的臨時燈線引導降落,等人上滿,立刻又摸黑起飛。一共17趟都平安無事。
與此同時度假村還要正常開業接待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客人,從外國權貴到本地高官。雖然管理層全體心有旁騖,生意還是慢慢扭虧為盈,而至於不再需要本國輸血,想辦新船就辦新船。這一點完全超出了摩薩德方面的預料。
政變、饑荒像季節一樣在北非各國如常來去,獨處沙洲的阿勞斯度假村還是照舊生意興隆。新年和聖誕甚至要召回已經歸國的「教練」來應付貴客。
情況一直維持到85年4月6日,蘇丹軍變為止。為了在阿拉伯世界立威,軍政府立即盯上了所有敵國勢力,連一丁點傳聞都不準備放過。同一天,摩薩德總部下令終止任務,全體撤離。
7日清晨,員工和客人們陸續起床,卻發現所有管事的全都人去房空。同樣一頭霧水的還有492名猶太難民,被集合了卻沒有下文。直到兩個月後美國副總統老布希派來一隊大力神,才把他們全數運回以色列。而這時逃避內戰的蘇丹難民們,有不少又正在逃往衣索比亞,尋覓生路...
原文標題:《The holiday village run by spies》,By Raffi Berg , 19 April 2018
本文譯自 BBC,由譯者 梁兵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