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苦與樂的磨鍊、疑與信的比較才是真智慧

《周易》:苦與樂的磨鍊、疑與信的比較才是真智慧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對立統一是易道變化的根本。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它們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不可偏廢的,二者共同構成了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

人只經歷過矛盾的一面,而沒有或者很少經歷矛盾的另一面,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容易流於膚淺、片面、概念化,往往經不住論證和考驗。

人生路上一帆風順的人,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歷經重重困苦磨難之人的感受。

柳傳志說:「挨過餓的人吃紅燒肉,和沒挨過餓的人味道不一樣!」《在困難的日子裡》、《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對飢餓的描寫,沒有親身體會是很難寫出來,正是因為感同身受,所以才感人至深。

當然,一味地苦,而沒有體會過樂,或者不懂得什麼是樂,也是不行的。只有苦與樂的磨練感受到的福,才是久遠的。

同理,對歷史上有結論的實例,提出懷疑不一定都是無可非議的。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有疑,疑能讓人獨立思考,打破常規,增進興趣,獲得真知。明代思想家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讀《尚書·禹貢》時,對書中關於長江起源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後來,他通過實地考察,終於得出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新結論,比史書上的傳統說法進了一步。

數學家華羅庚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也是因為他對書本上某些現成結論的大膽懷疑和科學釋疑。「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在懷疑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解決是獲得真知灼見的前提。

但是,提倡有疑,並不是脫離實際、違背規律的胡猜亂疑。對有實例、有檢驗、有科學公理、原理、定律的結論,毫無根據的懷疑,最後會導致徹底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所以歷經苦與樂的磨鍊,信念與懷疑相互比較,最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易經》的社會,女人也是很現實的,「匪寇婚媾」,你打光棍去吧
四位一體解易法-學習《周易》分四步(一)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