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存管的善林金融被定性非吸,存量平台請還投資者一個風險提示
當金融從業者大談敬畏風險之時,應不應該向投資人提供最基本的風險提示?
4月24日,微博「警民直通車—上海」發文稱:「善林金融」通過推出各種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吸收社會大眾資金形成資金池,供周伯雲等人任意使用。經查,「善林金融」對外宣稱的投資項目並無盈利能力,其通過借新還舊的方式償還前期投資人到期本息,隨著時間推移,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崩盤。據此,「善林金融」系典型的龐氏騙局,已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善林金融一案已經塵埃落定,而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
1、風雨飄搖的「銀行存管」
善林金融旗下的善林寶、善林財富和億寶貸三家P2P均接入了銀行存管,善林寶官網至今仍以銀行存管作為其安全保障,如下圖:
而周伯雲等人犯罪的原因竟是:吸收社會大眾資金形成資金池,供其任意使用。資金存管與資金池同時存在,這未免有些諷刺。
過去,能夠上線銀行存管的網貸平台均具備強大實力,而在滿大街都是銀行存管的當下,這四個字代表已經不能代表什麼了。
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而截止2018年3月,已有31家銀行存管平台爆雷(不含已簽約但未上線的平台),涉及問題主要包括提現困難、經偵介入、跑路、轉型等。從比例上看,出問題的存管平台占已上線存管平台總量的5%。
銀行與P2P合作上線資金存管的熱情也有消退。2018年3月貴州銀行宣布,因業務轉型,公司將於3月底徹底退出P2P平台資金存管業務,而其合作的大聖理財已經暴雷。
讀懂新金融曾在《善林金融,會讓「銀行存管」徹底跌下神壇嗎?》提到:一旦周伯雲的罪名被定性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集資犯罪活動,就證明他動用了用戶資金,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都可能成為讓「銀行存管」一詞跌下神壇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已經有數十家銀行存管平台暴雷,但是其中鮮有百億規模的平台,特別是備案即將落地的當下,善林金融的暴雷,影響很大。一語成讖,善林金融的結局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還是發生了。
2、銀行存管,應被理性看待
讀懂新金融曾就「上了銀行存管的平台還能不能出現提現困難或者暴雷的情況」這一問題向多位專業人士請教,得到的回復十分一致,「能!」
銀行存管不代表絕對的資金安全,只是為了降低風險。P2P平台即使上線銀行存管,也可以動投資人的錢,舉例來說,P2P老闆以好友、親屬名義在平台上融資,資金嚴格按照存管流程走,但最終還是會落入老闆的腰包,這就是變相自融和假標的玩法。這個例子是行業中認知度最高的,但是完全在老闆控制之下的P2P平台有沒有其他方法獲得資金?一定有,而且其他方法一定不少。
這是存管平台對於投資者而言存在的風險,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誰將其披露,反之大部分平台都將銀行存管的作用無限放大,給到投資者絕對安全的印象。
銀監會官網公布的「《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答記者問」中也指出,銀行存管是為了在物理意義上防止網貸機構非法觸碰客戶資金,確保網貸機構「見錢不摸錢」。加強對網貸資金在交易流轉環節的監督,防範網貸機構非法挪用客戶資金的風險。是「物理意義、監督、防範」而不是杜絕。
3、網貸行業欠投資者一個風險提示
監管給網貸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有些時候行業總喜歡耍些小聰明。
《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提到,「在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中,除必要的披露及監管要求外,委託人不得用「存管人」做營銷宣傳。商業銀行擔任網路借貸資金的存管人,不應被視為對網路借貸交易以及其他相關行為提供保證或其他形式的擔保。」。
那麼和善林金融這樣把「銀行存管」放入安全保障里,展示給公眾,算不算營銷行為,在用戶心理算不算「其他形式的擔保行為」?很難界定。
銀行存管確實可以提高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性,將銀行存管作為「安全保障」展示出來,肯定讓投資者更放心,有其合理性。但網貸平台的運營人員在工作時,會不會利用資金存管作為獲(ying)客(xiao)手段,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雖然沒人會承認。
中國有一句古話:其情可憫,其心當誅。
「銀行存管放在哪裡」這種細節,其實並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存管平台頻頻暴雷的當下,存量平台在宣傳存管安全的同時,是否應該給投資人一個風險提示,讓投資者不將存管作為投資依據呢?值得思考。
畢竟,承擔風控和資金管理的,是網貸平台,而不是存管行。
TAG:讀懂新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