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插花,原來你是這樣的藝術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起源眾說紛紜,甚至在一開始都不能算作我們今天認為的「藝術」。幸運的是,它見證歷代王朝的興衰、跟隨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經歷風土民情的變遷,依然得以傳承下來。今天想與你分享中國傳統插花的歷史風景。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對於素材的選取相當廣泛,有靈氣的、生動的、寓意好的、能體現審美水平的,都可以作為創作構思的對象。因此除了新鮮或乾燥的植物之外,動物的軀殼和礦物,如靈芝、蔬果、文玩等,這些取材除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外,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賦予的人文感和象徵之美。
中華民族一直信奉「天人合一」,這種思想也體現在對藝術的追求與表現上,和諧、含蓄、質樸、莊嚴、高雅、飄逸等辭彙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插花藝術更是。每一件作品除了創作者的基本觀念外,都擁有截然不同的特質。
這件創作主題是「萬物恆更新」,表達迎春主題,適合放置於廳堂等重要位置。
溯源 中國文化的滄海遺珠
說起插花,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花道。在茶、 花皆可入道的日本, 自池坊創立五百多年來,已經發展為「三千流派」。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池坊是源於中國隋代的佛前供花,中國明代袁宏道的《瓶史》, 是日本花道界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多位清代宮廷畫家的歲朝圖佳作。歲朝是一年之初,人們喜愛在案頭擺放花卉、果實等,稱作歲朝清供,這也是畫家們非常喜愛的題材。畫梅花、水仙等花卉,為了不使畫面單調,還配上瓷器等用具。
←
歲朝圖佳作
左圖:胡正升以絹本繪製的歲朝圖屏。圖縱115cm,橫32.5cm。圖中繪有花瓶、如意、柿子、梅花、珠寶等。柿子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瓶與「平」諧音,寓意平安;珠寶則可代表多財。此歲朝圖屏反映了清代宮廷插花與清供的特點。
右圖:張為邦《歲朝圖軸》也是屬於祈福類的繪畫題材,畫家用工筆設色的手法細膩地描繪了春天的消息:盛開的桃花和月季花插在仿宋代哥窯的花瓶里,鈞瓷花盆裡生長著靈芝和萬年青等瑞草。
乾隆朝重臣汪承霈所繪《九州如意圖軸》。汪承霈是乾隆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也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官高責重,得暇即以繪事遣懷,因此善詩古文詞,能書,工畫山水、人物及花卉,兼長指畫,可稱不失文人本色。他所繪製的插畫圖卷反映了清代文人士大夫對插花的獨特審美趣味仍承襲明代傳統注重意境和造型。
《胤禛妃行樂圖軸》中反映出中國傳統插花的陳設環境,右圖中的菊花插作,花器和花材的選擇體現雍正的審美趣味,也非常符合明代文人確立的插花標準。特別是保護影青花瓶的紫檀底座,反映了中國傳統插花非常注重功能性和精緻的細節。
插花標準與陳設
→
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插花是東方式插花的真正起源,它毫無疑問蘊含著東方文化的美學精神,是中國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載體。在今天中國人的家居生活中,插一盆傳統插花,不再僅僅是手藝的象徵,更是心靈寄情草木,領悟人生的修為。
追溯中國傳統插花的歷史,傳統插花「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澤其莖,欲華不萎。」這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器皿插花活動;在宋代,「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文人雅士並舉為生活四藝。」這可看作是當時中國人生活美學的踐行;到了明代,著名的「三瓶」——《瓶史》《瓶花譜》和《瓶花三說》出世,傳統插花系統理論集中呈現。
傳統插花就像散落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的美麗珍珠,在不同的時期閃爍著璀璨的光芒。細究中國傳統插花之美,它不像西式花藝的幾何建築之美,也不是日本花道的簡潔與精練之美。它在造型上追求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崇尚師法自然,實現「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境界。
傳統插花的美是看不夠、說不完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繪畫、園林、盆景、陰陽五行的易經哲學、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學等,都包羅其中。
比如說,插花空間中的平遠、深遠、高遠理論從繪畫中來;「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是插花中花材取捨留白的精髓;移花入室,方寸之間見乎四時天地之景,與盆景有異曲同工之妙;盆花中水際的走向,空間虛實、花枝陰陽之別,又來源於《易經》。
中國人原本就是天人合一的民族,你看我們中國插花,天、地、人是多麼和諧,你看這些枝條,高的讓出低的,大的讓著小的,中國人之間那種謙恭禮讓、順天敬人,在一盆插花中表現得多麼完美!這又是中國儒家哲學的反映。
中國傳統插花絕不是雕蟲小技,它所依託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背景,讓它成為歷史與今天的中國,修身養性、寄託情懷、詩意生活的藝術創作。
夫幽人韻士,摒絕聲色,其嗜好
不得不鍾于山水花竹 。夫山水花竹者,
名之所不在,奔競之所不至也。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史料中有很多關於文人插花,從六朝開始,文人插花成為主流,主要表現為用花與器抒寫性靈。因此中國的文人插花更注重畫意妙想、弦外之音,而不是技巧。
上面這組文人插花創作取自蘇東坡的詩意「一年好景君須記」,以春之茶、夏之蘭、秋之苔、冬之松、一年四季之菖蒲,組合出草木相間,曲折自然的四季之景,以霽紅釉水仙盆為造景盤,以天青釉琮式瓶插松枝和佛手,霽藍釉花觚表達蘭草的葳蕤,配以甜白冰紋菖蒲盆和山楂紅釉菖蒲盆傳達文人意趣,汝窯長筒瓶斜插一枝山茶花,春意盎然。
取唐詩人王維《桃源行》的詩意,插花者如詩人,重視外物之意,方能與花草憂樂與共。一枝桃花,不僅傳達春的訊息,也有喜樂哀愁的情緒。取造型飽滿,線條柔美之青花膽瓶為桃花之精舍,與花枝曲折相呼應,配以文竹湖石,傳達出書齋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的隱逸趣味。
意境取自北宋詞人曹組的《卜運算元·蘭》。「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由於霽藍釉竹頸瓶具有強烈的文人趣味,所選的松與主花蘭花都與竹所傳達的幽靜意趣呼應,表達出插花的高潔之美。
以植物的文化蘊含組合出吉祥寓意的作品,將視覺轉化為文學,是中國插花所獨有的傳統。天青色的花器渾圓,造型富貴,色如雨過天青。南天竹取一個「天」字,水仙則取一個「仙」字,仙壽,比長壽更甚矣,古籍指代書香家族,佛手寓福。整組作品與心相應,風骨凜然。
2008年6月7日,中國傳統插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類別為「傳統美術」。儘管在今天依然面臨著研究資料散落不全、理論體系尚待完善的遺憾,然而,隨著「非遺」的確認,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起,中國傳統插花正在全面復甦。
雖然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留下不少史料, 但是經過了晚清到今天的百年沉浮,中國插花的面貌還依然支離破碎。 同時, 面對西方花藝主導市場的局面, 又有多少年輕人會將目光投向古老的傳統呢?
藝境, 80後花道家的世界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說:「瓶中插花,盆中養石,雖是尋常供具,實關幽人性情。若非得趣,個中布置,何能生致?」中國的插花藝術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不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插花是作者性情心境的寫照。能夠做出打動人心的插花作品的人,首先就得是能發現生活本身樂趣的人。
唐代寫出第一本插花理論著作的是詩人羅虯,五代第一個花展的誕生是李後主策劃的,到了宋代,插花已經是民眾普遍認知的生活四藝之一(掛畫、插花、點茶、聞香),以至於宋元兩代,插花在無數的詩篇和繪畫中出現,直到清朝以生活藝術知名的文人李漁和沈復,都在他們的專著里大談插花為生活帶來的美妙意趣。
親自插花的快樂,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更別具意義,可以藉由自然物所具有的文化含義、造型與色彩傳達作者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人文深度。如「只恐夜深花睡去」,以海棠呼應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海棠詩意,比繪畫更具有意境,接近建築藝術與詩意的組合。
今天要想找到山水畫的山水或是生活在古人的園林中可能是有些奢望,但在這個講究發展和全球化的時代,找到一件美好的花器,親手選擇花木來插花,能夠獲得的意趣可真是要讓古人羨慕了。如果要說有一種非遺活動既有趣又體現當代的美意識,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那的確是非傳統插花莫屬。
現在的年輕人,在傳統的基礎上追求超越。他們化身為植物藝術家、器物設計師,在生活中將古人留下的人文精神化作人間的美。年輕的花道藝術家清一研習傳統插花多年,並且頗有心得。她介紹了構成傳統插花的因素。
創作動機不同也能呈現不同的插花風格
意在寫景,在傳統的天球小瓶上,用熱帶植物營造出閑適瀟洒的海岸風光
首先最重要的是創作者的構思與文化底蘊,這是插花作品可以產生的基礎。其次是對花器的理解,中國插花藝術中花器的重要性不用多說,沒有花器就不能叫插花了吧。傳統插花常用的有盤、瓶、碗、籃、缸、筒六大容器。但是當代的花道藝術家並不滿足於傳統的器型,而是積極地尋找了解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匠人夥伴,去創作適合當代生活空間的花器。古人對花器質地的選擇,結合了空間意識,並且也要和季節特徵吻合。古人的這一經驗在現在依然值得借鑒。
側重於表現花材特有的古典文化內涵,蘭花靈芝佛手的組合無需花器,也可讓人有誦讀古詩文的感覺
最後是季節花材選擇,與日本花道使用柔弱草花不同,中國傳統插花應以木本花材為主。歷代典籍中記載的中國傳統名花在今天都是值得插花者重視的材料,如牡丹、芍藥、竹、梅、海棠、蘭花等,他們迷人的線條是插花造型的基礎,他們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能為作品增添意境美。
偏重造型和色彩上的探索,在代表型的文房花瓶上運用紅白二色的對比,給人春隨景至的愉悅感
「在今天的花卉市場和花店中經常出現的品類,已經不再是古書里的品類了,所以今天的插花者要善於理解中國傳統人文意境,通過想像力賦予新品類的花以文化內涵。」清一說,她拿起一枚來自海南的空氣鳳梨。
今天中國插花所使用的植物,範圍已經大大超過了古人熟悉的松竹梅菊蘭等,如空氣鳳梨,大花蕙蘭等熱帶植物,也常常出現在選材中,甚至超越季節限制的植物也不斷湧現。這給了今天插花藝術家更多選擇,也是更大挑戰。
經過巧妙的布局,這枚鳳梨將在具有康熙官窯特點的景德鎮霽紅鳳尾尊中「安全著陸」,體現出廳堂插花的磅礴氣勢。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插花非常重視季節感,盡量選擇當季的植物也是資深花道家營造中國意境的關鍵。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的回答,正說明可以欣賞中國傳統插花之美的人,內心首先有了對傳統之美的認知。
具備了以上三點,還要在細節上不斷豐滿中國藝術和生活環境的特點。比如固定花木的工具,傳統插花一般選用「撒」與花插等固定花材,而不是西式花藝中廣泛使用的花泥。花幾和墊板是放置插花作品的器具,有各種各樣的,一般採用優質的硬木,能夠起到裝飾和完善作品、增加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當插花作品最終要成為對空間環境產生影響的綜合藝術時,配件是關鍵的。一些小小的文房雜件或字畫陳設,可以配合創作主題的需要,豐滿意境的表達。至此,才僅僅完成花道藝術家的創作流程。
而中國傳統插花能夠成為藝術,少不了觀眾的欣賞和反饋。為完成的作品組織展覽或小型沙龍,用文學、音樂或是茶酒來記錄、欣賞插花作品,是中國插花藝術獨有的歡愉。
傳承 發揮日用之美
「陶瓷本身是有生命的,插花藝術給了陶瓷不同的生命場景。」「至觀燒造」創始人陳曉東創作的花器,非常受到年輕的花道藝術家歡迎。優美流暢的線條,寶石般蘊含的光澤,雲霞般變幻莫測的色彩,古老的官窯瓷器器型,在年輕創作者的匠心中,煥發出無限青春。當代的傳統插花藝術傳承,需要找到傳統與時代之間的平衡,既不能泥古也不能一味標新立異。發現適應時代環境又兼具古典意趣的花器,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從日用生活的功能需求出發是一種解決之道。「至觀燒造」 注重設計一些具備古代典型時期造型,又適合在日常生活空間場景中出現的花器。
花器與植物的協調,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整體審美效果。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疏梅插書瓶,潔白滋媚好」,在吟詠插花的詩文中,多會描寫花器。這也為陳曉東提供了靈感。他研發的新款影青弦紋凈瓶的器型和色澤來自雍正時代,卻準確捕捉到當代的審美意識,可以輕巧地插一枝蠟梅,正是宋人賞梅的詩意圖。康熙時代特點的文房水盂被縮小了,用來種菖蒲,成為插花作品的組景。
中國傳統插花生來也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從禮樂、祭祀、宗教、社會教化的功能中自然生髮的。所以,美並不是中國傳統插花中最重要的,而是人的思想和活動。
南宋官窯的天青色花器傳達出宋人崇尚的洗鍊優雅含蓄之美。因此選用水仙一種,傳達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意:江妃虛卻葯珠宮,銀漢仙人謫此中。偶趁月明波上戲,一身冰雪舞春風。此詩寫水仙,也寫春意。精簡的文人花形式,看花似共舞,古趣存葉間。一株佛手,增添喜慶感。
花器在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中的地位特別重要。《瓶史》的著作者袁宏道將插花視為世間修行的一部分,因此對器具做出了嚴格的規定。上面三組作品的花器都來自「至觀燒造」,這些花器代表了今天中國陶瓷匠人對插花藝術的理解,從傳統器型中汲取精華,創作出適合當代空間的花器。
未來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
年輕一代的插花愛好者喜歡稱東方插花為「花道」,為了與西洋花藝區分。張翠徵女士認為中國本身是有花道傳承的。歷朝歷代的文人透過花來修道是自然的,他們並沒有像日本花道一樣樹立流派。然而,道始終隨著哲學、宗教、書畫、插花、飲茶等生活的各個層面,進入中國人內心的本體。
張翠徵:台中市中華花藝推廣協會理事,插花藝術家。
張翠徵女士正是一位樂於在花事上不負光陰的花藝家。今年冬末春初,她接受設計師好友的邀請,來到北京的古城舊巷,同時在古老的建築中,將她研習中華花藝數十年的心得與經驗分享給北京的年輕人。
張翠徵女士所傳授的中華花藝插作手法來自「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該基金會1987年成立於中國台北,以發揚傳承有序的中國傳統插花為宗旨,基金會前理事長黃永川先生所著《中國插花史研究》曾在海峽兩岸及華人間引起廣泛影響。而張翠徵將中華花藝的教學方式加以創新,在插花的方法上,加上她對不同歷史時期文化主題的理解,原本很小眾的傳統插花被更多追求生活品質的年輕人所接受了。
不像日式花道要求循序漸進,張女士的教學方式拋棄了一切條條框框,直接讓學生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美、最珍貴的部分。立冬的花事是以「明代文人書齋」為風格主題,讓學生們用朋友收藏的高古陶瓷器插花,許多花材都是張女士親自從台北選定,一個人背到北京的。大寒的花事是「歲朝清供」,仿照宋代宮廷和明代文人過年時的年花布置,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活力。
張翠徵老師認為可以讓當代花藝家和教學者不斷玩出新手法的根源,正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讓插花這件事擁有了深厚的依附載體和無限的延展新思維的空間。如何在中國人現在生活思考的空間中,通過插花藝術捕捉中國意境,是張翠徵女士實驗的方向。
她指出區別於西洋花藝和日本花道,中國插花藝術作為日本花道的源頭,自有其特點:注重意趣,次要形式(規則),再次色彩。如何把握意趣神韻是中國的插花藝術首要考慮的。例如在一次花展上,張翠徵女士為作品命名為「遇見宋徽宗」,是以名窯古瓶插折枝花,配以建盞點茶和寫意繪畫,將宋代文人生活的美感和意境引入當下空間。保持中國插花的特色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表達。
張翠徵女士以中華花藝的兩個經典花型「六合」和「十全」為例,講解插花藝術如何體現古代的哲學思想和空間概念。「六合」是四方加天地,呈現的是古代祖先留下來的中正平和、氣韻生動的人文感作品。「十全」是八方加天地,以《河洛圖書》里的九州對應花木的插點,用《易經》八卦的走向完成方位藝術。「十全」的插作口訣為:「先定天心,次安股翼,夾置林發,剛柔並濟,錯綜八方,花葉疏密,色體壯厚,枝角。」創作中要用十種不同的花材,通過整體布局,將陰陽五行方位與色彩搭配融合,讓中國插花保有自身的特點。「以美為載體,插花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才是『非遺』傳承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非遺』的傳播是一步一腳印,多傳播一個人,每個人去帶動、影響周邊的人,才有辦法傳播出去。這是沒有什麼捷徑的。」當提及傳統插花藝術已經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翠徵女士表達了自己實踐多年的感受。
縱觀今天的中國傳統插花界,黃永川教授開創的中華花藝,以造型、理念、寫景、心象四大造型為理論基礎,在海峽兩岸擁有眾多會員;在大陸,瓶、盤、缸、碗、筒、籃六大花器理論的傳統插花課,深受插花愛好者歡迎。此外,以傳統插花精神為核心,各地開山立派,北京的易花道、南京的東方自然風、江浙的浙派插花、西安的古典插花,各有千秋,共同促進了中國傳統插花的理論繁榮。中國傳統插花的繼承與發展,在今天應該是最好的時代。
TAG:女人雅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