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硃砂沁,解析「古玉掛紅」和「葬玉塗朱」!
精美絕倫的中國古代玉器是八千年中華文明的載體和實證,且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比如說古玉的沁色,本來是周圍環境介質對玉器的浸潤和污染,而實際上卻反過來增加了玉器的滄桑感,豐富了玉器的色彩美,以至於無數古今收藏家不惜耗費時間和金錢去淘換沁色美觀的古玉,尤其偏愛紅的沁色,甚至說「古玉掛紅,價值連城」。
圖1、婦好墓出土的塗朱玉人
商代,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玉掛紅」和「葬玉塗朱」有什麼區別和內在聯繫嗎?有的。首先,兩者都是指古代玉器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朱紅沁色。不過,「葬玉塗朱」是前因,「古玉掛紅」是後果。換言之,古玉之所以「掛紅」,在頗大程度上是由於「葬玉塗朱」的結果。這就意味著「古玉掛紅」是現象,而「葬玉塗朱」則是本質。
那麼,什麼是古玉的沁色呢?清末民初的古玉鑒藏家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這樣說過:「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星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雲遮日,舞鶴游天之奇致異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 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因為受地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 「沁色」。
古玉沁色是豐富多彩的,有紅、黑、褐、綠、青等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都有自己的美稱。其中,紅色沁的美稱有:血沁、棗皮紅、鶴頂紅、人蔘朵、珠砂片、胭脂斑、雞血紅、孩兒面、灑金紅、鐵鏽紅、寶石紅、櫻桃紅、米砂紅、石榴紅、膏藥紅、大紅袍、老土大紅,等等,不一而足。
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玉器上為什麼會帶有紅色的沁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商朝晚期婦好墓吧!當你參觀安陽殷墟婦好墓的時候,你從參觀點的欄杆之外老遠就可以看到,墓底部擺放玉器的地方有一塊被染成了血色紅,面積大約有1平方米左右。解說員講,這種紅色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硃砂和赤鐵礦。這就難怪出土的玉器帶有鮮紅色和暗紅色沁了。據有關專家介紹,婦好墓在地表6米以下的深處,發掘時發現那裡到處是水,並且是紅顏色的,系由墓底鋪的硃砂染紅的。上面提到的血紅地面是排水之後呈現的。現在看來,所謂「血沁」,並不意味著古玉器沾了血而形成的沁色,而是玉器上塗抹了紅色礦物質。久而久之,經過幾千年的浸染,紅色便逐步深入到玉器內里,成了沁色。這就是古人所稱的「塗朱」的結果。
好端端的玉器,為什麼要「塗朱」,而不是塗成其他顏色呢?這其中大有緣故。原來,紅顏色鮮艷奪目,令人亢奮,使人聯想到鮮血、戰鬥,隨之而來的果敢、剛毅,甚至玄秘和神聖。上古先民一代傳一代地把對紅顏色的尊崇從各個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細而言之,可作如下概述:
一、在器物上塗抹紅色的習俗源於人類對紅色的崇拜
人類對紅色的崇拜以及在器物上塗抹紅色的習俗大致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北方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曾發現將赤鐵礦粉撒在死者周圍以及在石、骨、牙、貝質的裝飾品上塗染紅顏色的例子。在西藏地區的史前文化中曾經發現過在打磨石器上塗朱的現象。其原因之一,是對紅色的崇拜,因為紅色象徵生命和力量;從另一個方面看,紅色鮮艷奪目,可以美化器物。
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大量地製作和使用陶器,在陶器上塗朱,也同樣至少有上述兩種原因和意義。請看下圖的仰韶文化塗硃砂鏤空人面覆盆陶器,此器可能是器座,人面部分塗有硃砂,其功能應與巫術活動有關: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諮詢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地址:湖南長沙開福區德雅路湖南電視台辦公三樓!徵集範圍:精品陶瓷、名家字畫、翡翠玉器、雜項清玩、明清傢具等!
圖3、塗硃砂鏤空人面覆盆陶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河南省安陽曾經出土一塊有祭祀刻辭銘文的牛胛骨,系商武王時期的珍貴文物。骨版巨大而且完整,正反兩面共有160餘字,雙面塗朱,背面文字筆劃內亦填朱,色彩炫麗,字跡分明,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可見塗朱的應用場合不僅僅是安葬儀式,重要的祭祀場合也要塗朱。比起用活人、活禽畜的鮮血來祭祀,塗朱是很大的進步。詳見下圖:
圖4、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玉器通論》第五章中稱,西周的握玉(死者手裡把握的玉器)表面塗朱,如張家坡M219者,屍骨兩手處各持一圓柱形玉管,表面塗硃砂。M327屍骨右手握圓柱形管,左手握長方形玉片,均有塗朱。握玉上塗硃砂,可能取吉祥之意。
1965年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盟書筆鋒清麗,為毛筆所寫,多為朱書,少為墨書。看來,在玉石片上以朱書的形式書寫盟誓辭文,不僅表明了誓辭的莊重,而且也更容易引起上蒼的關注,以便監督和檢驗宣誓人是否忠於其誓言,進而對違背誓言者實施懲罰。
圖5、玉石盟書的朱書
1965年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
另據文獻記載,秦漢時代帝王宮殿的主殿地面也講究塗朱,除了認為硃砂辟邪之外,恐怕地面塗朱會顯得莊嚴、鄭重,起著現代紅地毯的作用。例如,秦始皇居住的宮殿就是紅地面。漢承秦制,漢代帝王的宮殿也是紅地面。不過,漢代女性地位較高,皇太后居住的宮殿也適用紅地面。
馬王堆漢墓的彩繪織物和朱地彩繪棺,都曾大量地使用紅顏料——硃砂。宋元以來,塗朱實例越來越多。明清以後,發現連狀元紅酒罈都是塗朱的。
二、玉器塗朱自古以來屢見不鮮
玉器塗朱自古以來就是屢見不鮮的事實。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喪葬器(十五)『葬玉塗朱』小節就曾這樣論述過:
殉葬器物,有塗朱習慣,所見事實,有:
1、 山頂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有許多用赤鐵礦塗染的鑽孔石珠,和獸齒及骨墜。還有許多赤鐵礦的碎片散佈於死者遺骨的底下。
2、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106,有塗朱龜甲3個。
3、山東曲阜西夏侯遺址M4墓中,出土石玦,塗有較多的朱紅顏色。
4、鳳翔馬家莊東南墓出土玉璜21件,表面多塗有硃砂。
這僅是舉例而已,隨葬物塗朱,是常見的。
玉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海岱地區的玉禮器,為中原地區所吸收,在二里頭時代更成為二里頭文化對外傳播的標誌性器物之一。據報道,二里頭文化玉璋形體甚大,表面塗有硃砂,有著濃厚的宗教意味。另外,1976年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均帶有很明顯的硃砂沁,例如下圖中的玉板:
圖6 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板洛書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考古發掘表明,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就有塗朱現象。例如,1982年10月在寺墩三號墓中首次發現了由凸弧形鉞、僧帽形冠飾、凸字形端飾的三合一套件,木柄雖已腐朽,從現場出土遺迹可知其木柄是經過塗朱的,並鑲嵌二十多粒正面弧凸、背面平齊的長方形小玉片。
最近考古發掘山東省沂水縣紀王崮天上王城景區春秋時期大墓表明,清理主棺室時,出現大量的硃砂,像是被人鋪在棺內一樣,形成深紅色的一片,經歷2500多年的埋藏,仍像凝固的血液一樣嫣紅。總共出土8件玉器, 而且發掘的這些玉器都深埋在主棺的硃砂層中。考古人員初步判斷,硃砂的大量出現有可能是當時的下葬習俗,因為在古人看來,硃砂具有祭祀、驅邪的作用。
圖7、山東沂水紀王崮天上王城景區春秋大墓發掘出土玉器現場的大量硃砂
中央電視台科學探索頻道報道
據報道,考古工作者在南越王墓內發掘出大批沁有 「硃砂紅」 的玉器。可以說,從商周到戰漢,墓葬中都曾大量使用硃砂和氧化鐵,而漢代墓葬中的「塗朱」現象呈現有史以來的巔峰狀態。
圖8、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塗朱玉劍珌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上圖的螭龍古玉劍珌,乃西漢南越王的陪葬品之一,劍珌(劍鞘末端的飾玉)滿布天然的硃砂沁,與南越王墓出土的其它玉器一樣,多數有天然的硃砂沁,鮮紅奪目。應當指出,凡是使用硃砂的墓,肯定是大墓,即王室人士或貴族的墓穴。
故宮博物館館藏玉器中有許多玉器是塗朱的。例如商代的一件玉龜就是這樣的。歷朝歷代玉器塗朱的實例不勝枚舉。詳見以下各圖:
圖9、塗朱的玉龜,商代,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圖10、塗朱的春秋時期玉佩飾,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隨州博物館
圖11、塗朱的玉人首,石家河文化,現藏於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圖12、塗朱的玉人頭像(正反面),商代,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三、用於塗朱的物質
用於塗朱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在2006年發掘的大房郢水庫漢墓群中發現了兩種紅色顏料, 專家們通過採用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分析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分析等分析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 發現它們是赤鐵礦(α-Fe2O3)和硃砂(HgS)。其中赤鐵礦就是氧化鐵,赭石,俗稱「紅土子」;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 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 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 屬三方晶系。我國硃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等。其主要成分硫化汞 (HgS) 含量在95%以上。
器物塗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時期。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出土的頭骨, 在室內清理期間, 發現7件白色石灰岩制玉珠, 表面均被染成紅色, 沿邊可見直接打擊的修整痕迹。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境內大地灣遺址, 發現有塗抹紅色顏料的大理石權杖頭飾。在俄羅斯, 距莫斯科150公里的距今28000-25000年古墓遺址處發現一老者骸骨,身佩2936件珠飾, 頸部佩有小型表面平坦的片岩墜飾,墜飾上塗有紅色。我國對硃砂的使用, 現有考古資料已證實。在湖南辰州地區發現的距今7400年左右的高廟文化群出土的藝術品便塗有硃砂。另外,自東漢以來,我國就已經能夠在煉丹技術的基礎上,用硫磺和水銀製作人造硃砂,並且向周邊國家出口。甚至還有資料表明,這種硃砂顏料的合成技術,4000年前的陶寺先民就已掌握了。塗朱何愁硃砂不足!
另據文物考古專家介紹,墓主身下鋪墊硃砂的墓葬習慣早在漢以前就形成了,並且只有貴族身份才能在墓葬中使用硃砂,墓主的地位越高,硃砂鋪得越厚。如,秦公一號大墓的硃砂層厚達5-10厘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務川縣文物管理所對該縣大坪漢墓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考古工作採用分期發掘的方式進行。第一期發掘最為重要的發現就是44.44%的墓葬鋪有大量硃砂。
圖13 貴州務川大坪漢墓群第一期發掘時發現大量硃砂
圖14 貴州務川大坪漢墓群第一期發掘時發現大量硃砂
四、葬玉塗朱的種種情形
古時的葬玉塗朱有種種情形,有些已經弄清楚,而有些至今不甚明了,需要認真研究才行。為什麼有的玉器塗朱,有的玉器不塗朱?究竟是所有隨葬玉器塗朱,還是僅僅專用葬玉塗朱?塗朱的過程是怎樣的——是把玉器放置在鋪滿硃砂的表面上,還是向玉器上揚撒硃砂粉,或者塗抹硃砂顏料?正確地解答這些問題,才有助於認識或解讀古玉的各種紅色沁,從而提高對古代玉器的鑒別能力。
中國古代氧化鐵礦不難尋找,而硫化汞礦則要略費功夫,好在我國產硃砂的地方也有一定數量,不愁找不到。中國史前和夏商時代玉器造型比較簡單,圓雕玉器較少,多為片狀,因而適合於平放在鋪滿硃砂或氧化鐵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棺槨底板上,甚至堆放在墓坑底部。於是,渾身沾滿硃砂或氧化鐵的玉器,年久月深便形成了「大紅袍」,「老土大紅」;而只有單面著地的玉器,則只有一面有沁;只有局部著地的玉器則只有局部有紅色沁。圓雕玉器和玉容器,如未出現倒伏,則只有底部受沁;如出現倒伏(由於地震或其它原因),則倒伏面受沁面積大,且沁色較深。由於墓葬時間長短,墓穴空氣乾濕,土壤成分以及周圍介質均有不同,硃砂和氧化鐵含量和純度也有不同,玉器受沁的面積、深淺、顏色的明暗等等肯定是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論。至於體積較大的隨葬玉器,儘管不是專用葬玉,也要擺放進去,人為地塗上硃紅色,甚至故意敲壞幾件,這是當時的禮儀需要,不足為奇。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玉器的人為塗朱和自然倒伏受沁,其結果並不一致,尤其表現在受沁的位置上。不能只認為倒伏受沁合理,而排斥真正意義上的「塗朱」。要知道,「葬玉塗朱」的關鍵在於動詞「塗」,這是人為的有意識的給玉器著色的動作。某些收藏家由於對玉器的塗朱現象和過程不甚理解,竟然因為「受沁位置不合理」而否定了一些塗朱的玉器。這是多麼可惜呀!其實,商晚期婦好墓出土大量玉器的同時,就出土過專門用來研磨硃砂的玉臼和玉杵,還有一個調色盤,盤底部還留有用液體調和的硃砂。這就存在著一種可能性,即調和好的硃砂將被直接塗抹在陪葬的玉器上。
圖16 凹刃玉鑿 (紅、黃沁色成雲霧狀)
商晚期或西周早期
圖17 鷹形玉飾 (頭部、尾部、足下三處受紅色沁)
西周
五、葬玉塗朱與防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出土古代玉器帶有紅色之沁,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古玉接觸的土壤或周圍其他介質(屍骨、色液、顏料、石灰、紅漆、木料)中含有氧化鐵或其它含鉀、鈉等鹼性化學物質;其二是古玉接觸鋪設的辟邪、防腐、防蟲用的硃砂層,尤其是人為塗敷在玉器表面的硃砂造成的。
儘管「葬玉塗朱」是客觀事實,但是在古玉收藏與鑒賞過程中要分外注意那些以假亂真的「塗朱」贗品。一般說來,造假者是不捨得買價格昂貴的硃砂去「塗朱」的,而是代之以化學顏料的塗抹或浸泡。刺鼻的化學氣味和玉器表面的腐蝕是其明顯的特徵。有些所謂「滿沁」往往是為了掩蓋材質的拙劣。凡是經不起熱水浸泡的「血沁」,那也絕不會是真正的「塗朱」。
古玉的沁色是經過許多世紀接觸其它物質逐漸融入的,因其沾染其它物質的點和面是不固定的,所以沁色自然不規整地分布在玉器表面。就沁色和包漿而言,真正的塗朱葬玉,「深入玉肌,精光內蘊」是很重要的特徵。而仿製品則沁色一致規整呆板,表面有炸紋。即使用高壓釜使玉器強行著色,也無法使之呈現古玉特有的柔和溫潤的包漿。
以上這些要在實踐中摸索和比較,才能逐步加深體會。我們無論是發現民間藏品中的塗朱葬玉,還是剔除那些以「葬玉塗朱」為掩護混入古玉之中的贗品,這都是在對古玉收藏鑒賞做出不可小覷的貢獻。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