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 「上熱下寒」的原因及中醫調理
很多人身體表現得很矛盾,比如經常腹痛腹瀉、痛經、性功能下降、下肢冰涼,但如果稍稍吃點熱氣的食品,又會出現口腔潰瘍、煩熱、口乾、咽喉腫痛等現象。
女性頭面起疙瘩、口舌生瘡,咽乾咽癢;經常覺得渾身無力、便秘、失眠、掉頭髮。經期經常延後、月經量少、痛經,並且人容易感到上火,但即使是夏天,小腿、大腿或腿關節都感覺到好冷。這一類情況中醫稱為「上熱下寒」。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就是陽盛於上,陰盛於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腎不交,表現為上身特別是頭、面、咽喉等有熱象,而下身特別是下肢卻是寒象的證候。
「上熱下寒」的原因
缺乏運動;
反季節寒涼的蔬菜水果吃得太多;
經常生氣、思慮過度也會造成上熱下寒的體質;
天生腎陽不足等。
上熱下寒最主要體現在這個寒,女人一生要經歷的:經、帶、胎、產,全部是在身體中下部。從青春期到絕經期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每月都得跟大姨媽打交道,經期的各種不注意;還有生育後的女人,調理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虧虛。
上熱下寒要注意的問題
如果治療不得法,用溫陽葯可能導致更上火,用清熱葯可能導致更虛寒;碰到這種問題,中醫治療都很棘手,需要權衡癥狀,細心辨證用藥,方能取效!上熱下寒「中醫的治療要領是,先調理脾胃,打通通道,把上面的「熱」引到下面來,中醫稱為「引火歸元」。
不要感覺一有虛寒上來就大補特補,那樣只會導致上火或失眠的狀況更嚴重。欲速則不達,想想上熱下寒的體質也決不是一兩天或一兩月生成的,你就明白要改變這種現象也決不是一兩次補藥就能見效的。
「上熱下寒「的養生調理方法
飲食
因為吃涼的太多容易傷陽氣、吃熱的太多容易傷陰助火,因此飲食以平性食品為主,不適合選擇太熱氣或者太寒涼的食物。搭配要均衡,忌辛辣寒涼,水果盡量少吃,米面、饅頭粗茶淡飯更養人。
艾灸
可經常艾灸關氣、氣海、足三里、湧泉穴,目的就是把上面陽氣往下引。
穴位貼敷
上熱下寒,最關鍵就在於引火歸元、或引火下行,用中藥(吳茱萸等)打粉,晚上睡前調敷腳底湧泉穴。(如果有皮膚過敏、刺激潰爛等現象,要減少貼敷時間和頻率)。
泡腳
堅持天天泡腳,早睡早起。睡前中藥泡腳更佳:紅花、艾葉、生薑、花椒煮水,只要能堅持較長的一段時間,能夠引熱下行,減少四肢冰涼等癥狀。
調節情緒
不宜太操勞、急躁;因為人一著急緊張,陽氣容易上浮,加重「上熱「的現象。
順應自然
大自然的規律是白天陽氣升發、晚上陽氣收斂;因此要順應自然,盡量選擇白天活動以鼓舞陽氣、晚上保持安靜不熬夜,以將上面的陽氣熱氣收斂回來。每天要增加雙腿的運動,慢跑、快步走都非常不錯,運動時間一定要在30分鐘以上,晚上入睡前不要運動。
END